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21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docx

2107317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摘要]: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阅读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尝试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自主学习呢?

笔者认为应做到:

以人为本,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设境诱情,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大胆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自主探究活动空间。

[关键词]:

 阅读教学探究质疑能力学习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

”这是语文新课标中对现代公民应具备素质的阐述。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社会,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知识腾飞的局面,要求人们不仅要不断地去学新知识,更加要求人们不断的去发现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究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为人类更好的发展而服务并且带有阶级性。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抓住未来就必须要抓住教育。

教育是要培养人,使人得到最大发展的一项事业。

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众所周知,语文是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猎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语文课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文本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应是活泼、自由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尤其是阅读教学。

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和教师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路线”一路走过来最终达到“目的地”。

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探究能力;学生由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中积累、感悟、获得学习经验、经历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具有怀疑精神、探究精神,不迷信权威。

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特征的更好发展。

一、理论综述

所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就是“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商讨。

”而探究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在阅读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形成知识系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理念的提出给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但还需作理论支持和实验支持,使这一理念的贯彻更具有操作性。

探究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受本能驱动,环境中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提倡儿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一词最初由英文“inquirylearning”①翻译而来。

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

在观念上注重平等、民主、开放;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目标上追求实事求是、多元化、与时俱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

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施建议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指出: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我国已有不少人进行关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对其定义的界定也各有侧重点。

课标中的“探究”并不是指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它遵循一定基本程序,采用一系列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等活动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推动科学发展。

”②对于学习中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把探究学习看成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也有人把探究学习看作是学习活动,即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施瓦布③所下的定义:

探究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

“儿童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基于以上对探究学习的解释,笔者认为:

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即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运用探究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学习活动。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儿童在阅读中所经历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所感受的情感体验,以及所获得探究的技能,学习的方法。

学生要想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离不开和谐、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教师的大力支持。

哲学上讲,内因是第一位起根本作用。

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让学生喜爱整个学习过程,更要让学生具有探究的理念,学会探究的方法;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含义应该如此。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阅读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形成知识系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在知识的探索,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阅读体验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怎样组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1、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探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乌申斯基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

”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

在教学《雪儿》(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时,我出示了课题后问学生:

“同学们读了课题后,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下列问题:

“雪儿’指什么?

它为什么叫“雪儿’?

课文为什么要以”雪儿“为题?

学生就很有兴趣地自然地去阅读全文进行探究,因为这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

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教师在探究学习中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利用文本,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郑板桥云:

“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又学武文,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问题。

问题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还包含着学习的动力,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长期的探究学习活动完成对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

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问、并进行探究分析。

初读阶段,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提出一些问题。

这篇文章是用什么基调写成?

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

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

它们有哪些来历?

这不仅帮助学生增加重读课文的动力,还可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生字生词,通过探究了解这些字词的有关历史和知识。

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潜词造句等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

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段落、修辞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熟读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还想知道什么?

在很多课文中有省略号的艺术空白处,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利用文本中空白处,引导学生探究。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有些课文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它需要经过由读者的阅读和接受,让读者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点。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天地。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像,填充文章的空白。

学生就容易进入“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而且有利于开阔、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更有助于发挥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中的影响力。

如《莫高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中: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师可引导学生知道这里的省略号说明飞天形象繁多,不胜枚举,并启发学生想象和探究其她飞天会是什么形象。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探究,他们的丰富的想象使我出乎意料,他们补充的内容有:

有的面对铜镜,梳妆打扮;有的互相追逐,打闹嬉戏;有的牵着小狗,漫步园中;有的置身花丛,追赶蝴蝶……再如,《二泉映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中: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回响”部分最后的省略号,显然系作者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

我在教学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提出:

这里的省略号又表示什么呢?

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来。

我不惜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先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班上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的同学说,他爱家乡惠山上那葱茏的树木、摇曳的藤萝;有的说,他爱那一直无微不至照顾他的邻家少年;有的说,他爱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父;有的说,他爱那皎洁的圆月,爱那似水的月光,爱那银光闪烁的二泉水面;有的说,他爱那淙淙的泉声;有的说,他爱那与他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二胡……总之,让学生大胆的探究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样,文本内容顺利自然地充实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培养了。

3、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探究。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打开视野,放开思路去发问。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后,让学生思考: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乌鸦,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联系生活,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把把瓶子抱起来喝,有的说用叶子管起来把水倒在里面喝,还有的说用田里的麦杆当吸管吸……学生的发言真是精彩纷呈。

又如在讲《人类的“老师”》(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课文学习后启发学生思考:

你还知道人类以哪些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激发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然后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再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小男孩拦腰切苹果的方法,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切苹果的方法,并分小组进行探究,动手切一切,发现不同的切法会出现哪些不同的图案,针对文中小男孩的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教师有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提问,把学生从某一课引出来,在更的大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学习。

或是把各个部分,疑点联系起来提问。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发问。

4、在学生提出的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探究的教育环境。

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

这样才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

如:

想到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让全班同学对这篇课文做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问。

然后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与适当的表扬,像“你问得真好,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问得不错,问得真有创意,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

利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继续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借此了解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5、在矛盾处质疑,进行探究。

文章前后文的矛盾处往往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点睛的伏笔。

抓住这些地方提问,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与那望,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情蕴体会更真切。

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发现微澜,推波助澜,促成学生自信地质疑、自信地思考、自信地释疑。

在教师的激励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让我们来看一看特级教师武琼老师教学《挑山工》一课时是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

审题后,武老师首先就“你对挑山工有什么了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感受,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知课文大意。

然后组织学生逐段细读。

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的基础上,他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10分钟的时间,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如齐读、默读、小组读等)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

这就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

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在平常的对话中已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武老师并未就此满足,而是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吗?

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

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得起那么多凳子和西瓜?

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他们还要做挑山工?

他们年岁大了,还干这些工作吗?

……从这些“矛盾”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

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再如,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凡卡》一文,读者一直在为凡卡的命运而提心吊胆,作者却在结尾处描写孩子在梦幻中为实现回家愿望而舒坦的情节。

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意味深长。

教学本文时,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畅想凡卡梦中之景,表达梦中之情。

尽管学生想象奇异,思维火花不断闪现,但如此对话,仅停留于认知表层,仅是一种“平面式”对话,缺乏“立体感”,因此,也就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和音”,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

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

凡卡的梦想会实现吗?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道练习:

续写《凡卡寄信以后……》。

这样的教学,如同“自己的灵魂钻进文本和作者的灵魂里面,并且融为一体,以无穷的感动与爱或恨,娓娓道出灵魂深处所包含的一切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冷峻及其背后的哀愁和同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展开,需要教师抓住矛盾,设置疑点,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6、看图质疑,图中探究学习

课文插图往往落在文章的重要处。

图文并茂,有利于导出文章的主线。

可以从插图中的人物、背景、人物的表情、服饰等形成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任何知识的探索,都只是一个具体的过程。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现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7、借助网络,跳跃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有不同。

因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看法。

这时,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扼杀学生的饿阅读体验,而应该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理由、看法。

遇到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探究性阅读中,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8、开放课堂,主动探究学习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也应该顺应语文课程,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学生会对活动中的很多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二)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探究性阅读还离不开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

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

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

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

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花瓣飘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至十自然段时,我问:

从“我’与“小女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书思考后,有的说,我看出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有的说,小女孩很爱花,但她只是摘了一片花瓣;还有的说,小女孩时时记着爸爸的嘱咐,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这时,有一位学生说:

“我觉得小女孩不是好孩子。

因为她随便摘花,不爱护花草。

”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这时我让他们再认真地研读课文,在小组中合作与交流,说出各自的理由,经过再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中感悟,在“悟”中表达。

这样学生终于一致认为小女孩是个懂事、爱惜花草、孝顺母亲的好孩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样激发了学生讨论欲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使其探究质疑与合作讨论相得益彰,达到思维训练的真正功效。

也切实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但不能同时交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

“路标”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1、 利用手中的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教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教学生学会读书。

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

从整个内容入手,着眼全篇,把握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

《喜鹊》一文中,问:

“喜鹊”为什么人们不直接叫它“鹊”呢?

这就要指导通读课文,看看哪些段描写了喜鹊的“喜爱”之处。

对于细节问题,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段落中入手,分析某些重点的句子、词语、字以及标点符号,透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读书要读透,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等。

如:

《喜鹊》一文中,学生说喜鹊的颜色和体态惹人爱。

指导学生重点读描写喜鹊颜色和体态的段落及重点句、词:

“闪着油亮的紫色光泽”,“那长尾巴总是一翘一翘的,整个身体也随着一颤一颤的,使人感到它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对这些重点内容地分析、思考、探究,感受喜鹊的惹人爱。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2、  充分借助课外资源。

教材的内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问题仅凭教材,全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

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出去,把他们引到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

提倡学生去图书馆、书店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去博物馆观看、调查研究。

信息社会,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是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有利帮手。

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展开论坛讨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

兼听则明,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课下可去向家长、朋友、有关专家讨教。

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提倡同学多读书,更要多思考,只读不思不如不读。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一些技能,如何借书,查自己想要的书,网络操作的一些技能。

面对着众多的信息如何选择,如何利用等处理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