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134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生政策学资料整理具体Word下载.docx

程序的作用和意义(借助于这样的程序,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制定高价值政策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即增加政策科学对特定政策制定的指导性,使政策制定过程符合科学、合理、逻辑和可操作的标准,减少实践中存在的依据经验和直觉制定政策的现象;

可以为政策研究者提供高价值政策的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为政策研究者提供如何设定研究重点、目标和研究容,即增加政策科学对特定政策研究的指导性;

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明确了共同的目标---制定高价值政策,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有系统的知识、有结构的理性、有组织的创造性”具备可操作性,促使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形成合力;

使高价值政策的制定和研究逐步增多,使特定政策制定和政策研究,在“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经得起推敲,即通过高价值政策的制定、政策实践和政策效果,使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式等得到公认,从而逐步确立政策科学应有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概述。

逻辑的相关联步骤(政策问题确认、政策问题根源分析、政策方案研制、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政策执行、政策系统评价、确定政策去向)。

政策评价(是检验政策实践的过程,能够解答以下疑问:

解决问题的程度、措施合理的程度、社会影响和震荡、政策问题未解决的归因)。

第三节,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操作步骤。

政策问题确认(包括特定领域界定、界定存在问题、明确问题优先顺序、多重论证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优先进去议程)。

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需完成的任务(1,如何运用卫生系统运作规律,定性推论特定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2,运用卫生系统运作规律中这些因素的关系,总结、推论和归类问题的根源、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3,总结在根源的作用下和影响因素的促发下,特定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潜在危害,即问题的形成机制4,如何定量模拟和论证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

完成这些任务,使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双方能够定性定量动态把握“领域-众多问题-问题界定-优先顺序〔重要性-严重性-可解决性〕-关键问题-政策问题-影响因素-根源-机制”的关系)。

应用性研究案例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依据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思路,应用层次分析法,逻辑推论主要障碍的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明确其影响强度;

第二,建立“问题-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根源”之间的作用关系,总结障碍形成的作用机制,建立相应的模型;

第三,研制和确定模型所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政策方案研制步骤(政策思路研制,研制政策目标,方案轮毂设想,政策方案细节设计)。

(七)确定政策去向要回答的问题(第一,建立政策去向的一般标准,它是科学确定政策去向的前提条件,并指导整个操作过程;

第二,明确政策评价的信息反馈思路和过程;

第三,作用标准结合反馈信息,如何判断确定特定政策去向的思路和过程)。

二,构建政策科学程序的基础和原则。

(一)构建基础(1.构建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标准2.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分析3.确定政策学领域中“政策过程理论”的状况和不足4.针对性弥补不足,形成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框架思路5.构建并完善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步骤和方法6.对构建的政策制定科学程序模拟和论证)。

(二)作用原则(首先是科研和国情结合原则,其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原则,三是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四是研究者与决策者结合原则)

第三章>

政策问题确认>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原理>

目的在于“找准问题”,是指运用公认的科学方法和遵循合理的逻辑步骤,确认特定领域或围的焦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同时,促使关键问题能够优先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确认的意义(一是取决于能否“找准问题”,二是取决于能否科学确认问题,三是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双方,对确认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能否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意味着双方能够在交流和信任基础上,逐步开始优势互补的后续合作)。

政策问题确认要回答的问题(1.确定在特定领域或围究竟存在哪些社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的数量和针对各个特定问题的精确确认,以明确特定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双方共同面临的工作围2.定性定量确认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顺序,从而明确问题的轻重缓急、主次关系、关键问题和焦点问题,以把握工作重点3.定性定量明确关键问题尤其是焦点问题的表现形式、涉及围、严重程度和主要危害4.分析关键问题尤其是焦点问题进入议程的必要性、可能性、途径和需要努力之处,以促使关键问题优先成为政策问题)。

(三)逻辑关系(1.政策问题确认阶段继承的信息2.政策确认阶段与政策问题根源分析阶段的关系)。

问题(是指现实与期望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以及对这种差距的主观认定。

问题的存在会使相关人群产生心里紧感,以及引发解决问题的期望和行动)。

政策问题(是政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特指经过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威机构认定,应该而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共政策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特征(相关性、主观性、动态性、历史性和人为性)。

三、目标和原则,应该注意(1.双方能否就这几大定性和可考核目标达成共识,制定者和研究者共同围绕其逐步完成,共识的含义是有了双方的共同认可的目标和考核指标2.特定领域的界定偏差3.对问题界定的不同理解4特定领域问题的“穷尽”5.问题优先顺序的研制方法,尤其是指标6.关键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

第二节,特定领域中存在问题>

特定政策界定(主要是指界定政策政策制定者的管辖围。

首要目标是明确政策制定者的岗位固有影响力,包括地域、层次、职能和时限四个方面;

第二目标是背景分析,即在界定特定领域基础上,认识该领域的运作规律,也包括该领域的历史沿革、目前的现状和潜在发展趋势)>

界定的步骤(1.初步定位[主要是大致确定潜在的政策问题的领域,大致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农村、基层、药品、医保、人事,或特定人群与疾病等]2.精确确定[需要明确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的基本职能包括理论和现实两方面;

基本职能和横向部门的交叉和重叠;

履行基本职能的可能需要协作、协调的部门;

政策制定者的层次和管辖地域;

确定所界定问题,收集和总结的文献围以及年限;

确定各方论证的对象、围和方法]3.背景分析[首先是熟悉所研究领域的运作规律,其次是回顾特定领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和趋势])。

二,界定存在问题>

(一)目标与原则(1.系统收集直至穷尽特定领域存在的问题,确认问题的数量2.收集记录每一问题的不同定义、概念、涵描述,综合精确界定和表述问题3.问题归类,形成特定领域的问题系统4.各方论证确认被界定和表述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步骤和方法1.系统收集、确定问题数量2.精确确定和表述问题3.多重论证,明确接受程度4.问题归类并形成问题系统)。

第三节,关键问题确认>

一、明确问题的优先顺序>

(一)目标和原则:

以重要性、严重性和可解决性作为标准。

可考核目标(1.明确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主次,这是排序的主要指标2.明确问题的严重性,确定深度和广度,也是排序的主要指标3.明确问题的可解决性,确定约束和条件,这是排序的参考指标4.综合评价和各方论证确认建立问题优先顺序5.依据优先顺序明确特定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焦点问题)。

(二)理论依据(三)步骤和方法(1.按严重性排序[指标包括广度和深度]2.按重要性排序[分三步:

一是如何判断和描述特定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确定和描述该领域的基本目标;

三是与该领域其他问题比较,判断特定问题对领域基本目标的影响力。

可用定量、半定量或定性方法确定]3.问题可解决性的判断4.综合排序5.确认关键问题尤其是焦点问题)。

二、多重论证关键问题>

(一)目标与原则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政策问题确认>

一、关键问题优先进入议程

(一)目标与原则(目标:

一是明确特定领域中,哪些人群是问题进入议程的确定者和影响者;

二是按照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条件,分析关键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必要性、可能性和需要努力之处;

三是如何使关键问题顺利通过政策议程)。

(二)理论基础(三)步骤和方法(1.明确关键问题优先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和最终决定者{首先,明确利益集团及其利益驱动,或者不同的利益集团,其问题的优先顺序;

然后,围绕特定问题,如果该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分析不同利益集团的损益和潜在反应策略;

第三,明确与不同利益集团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包括两者关系,以及本领域对特定问题观点差异和协调策略,确定关键部门;

第四,分析和特定问题相关部门的隶属,确定谁将是关键问题优先进入政策议程的最终决定者;

第五,分析和协调过程,尤其是如何影响和开发最终决定者,以及关键部门的工作,应该贯穿在政策问题确认和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它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反复沟通}2.针对性总结问题界定的结论3.择优选择问题的提出方法)。

二、政策问题确认的完整步骤和推荐方法>

1.进行特定领域界定'

具体分为三步(初步定位、精确界定、背景分析)2.界定存在问题(系统收集,确定领域中问题数量,可以利用的资源;

精确界定和表述;

各方多重论证;

领域问题归类,形成问题系统)3.明确问题优先顺序(包括严重性排序、重要性排序、可解决性排序、问题综合排序、确认关键问题)4.多重论证关键问题(主要方法有意向调查和论证)5.确保关键问题优先进入议程(注意:

明确最终决定者,可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情景分析、焦点访谈等;

针对性总结论证结论,依据问题界定的结果总结归纳;

推荐进入政策议程的应对策略,可用专家咨询、焦点组访谈法、情景分析等方法)

第四章,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基本目的(在完成政策问题确认的基础上,针对已确定的政策问题,作用公认的科学方法,分析论证并确定其根源和形成机制。

具体目标:

定性定量明确特定政策问题的根源、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包括各种因素的数量、优先顺序以及对特定政策问题的影响程度,同时明确特定政策问题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研制相应的形成机制)。

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特定领域的运作规律,定性推论特定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

按照特定领域运作规律中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总结、推论和论证问题的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总结在根源的作用下、影响因素的促发下,特定问题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潜在危害,即问题的形成机制;

定量模拟和论证问题的形成机制)。

逻辑步骤(明确政策问题确认环节所提供的信息基础;

系统搜寻影响因素{确定特定政策问题围,系统搜寻问题直接影响因素};

确定问题根源{确定影响因素与政策问题关系,确认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明确问题形成机制;

定量论证{定量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对政策问题影响程度,在各类因素中确定优先顺序;

论证各方对政策问题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及政策问题形成机制的接受程度})。

(三)逻辑关系(1.与“政策问题确认”环节的关系〈一是限定了本环节根源和形成机制分析地工作是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而不是所有或众多问题进行;

二是明确了特定问题的管辖部门,意味着明确了问题所在的社会领域或系统,限定了问题的性质界限和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概念工具;

三是对特定问题多方面的定性定量描述〉2.与“政策方案研制”环节的关系〈从政策问题的根源和形成机制分析中,可以得到政策问题的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由此出发,针对根源可以推导出治本的政策思路,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则科学推导出相应的治标性政策思路,而双管齐下针对形成机制能够推导出标本兼治的政策目标;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每一个政策目标,可以研制出相应的政策方案,即将已经建立的“政策问题-根源-影响因素-危害”定性定量动态关系链,在逻辑上推进到政策方案研制的“政策思路-政策目标”〉)。

三、目标和原则>

(一)可考核目标(1.是否定性定量明确了政策问题的根源,包括数量、优先顺序,以及对政策问题的作用和影响程度2.是否定性定量明确了政策问题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

3.是否定性定量明确了问题的间接影响因素,包括…;

4.是否定性定量明确了“政策问题-根源-影响因素-危害”之间的定性定量相互关系,即问题的形成机制;

5.上述结论是否被普遍接受和理解)。

(二)难点和原则(1.系统观念和政策问题根源分析2.卫生系统运作规律与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第二节,定性推导政策问题根源>

一、明确基础>

(一)目标与原则(目标:

1.特定政策问题的管辖部门和所属系统是否明确2.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是否明确,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3.在众多问题中该问题的优先顺序是否明确)。

(二)理论基础;

(三)步骤和方法(1.检查确定政策问题确认环节所提供信息是否完备<

包括管辖部门;

严重程度和社会目标的影响程度;

在多个政策问题中该特定问题的优先顺序;

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与论证>

2.明确界定政策问题在社会系统中所属的子系统)。

二、系统搜寻影响因素>

(一)目标与原则(1.确定特定政策问题所在的围2.系统搜寻政策问题影响因素)。

(二)理论基础(1.确定特定问题所在围2.系统搜寻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在系统搜寻过程中,具体操作思路和步骤按照“子模-概念-指标”逐层深入,直到发掘出影响因素,在系统搜寻过程中,按子模之间存在的制约关系,可以基本明确因素之间、因素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步骤和方法(1.确定特定问题所在围{搜寻与政策问题能够匹配的概念;

确定政策问题所在子模,明确问题的涵和相应表达方式;

确定问题和该子模中其他概念的关系。

操作流程:

问题~指标~概念~模型表中子模~模型图中子模};

2.系统搜寻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在与政策问题有关直接或间接的各个子模中进行的,在每个子模中采取的方式是相同的,即按照“概念-指标(因素)”的顺序“逐层”进行})。

三、确定问题根源>

(一)目标与原则(1.确定影响因素与政策问题的关系2.确认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二)理论基础(1.确定影响因素与政策问题关系2.确认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三)步骤和方法(1.确定影响因素与政策问题关系2.确认根源、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四、明确问题形成机制

(一)目标与原则(对特定问题与根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表达,明确问题的形成机制)。

(二)理论基础(通过“系统搜寻”过程,将宏观模型中的众多因素提炼为针对具体政策问题的较少因素,数量上得以简化;

通过“影响因素归类”过程,间接影响因素归集到相应的直接影响因素,结构上得以简化;

通过后续的论证过程,还可按照对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和优先顺序,将标注的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予以缩减,形成更为清晰、简明的模型)。

(三)步骤和方法(仍然以逻辑演绎为主,不需其他特殊方法)。

第三节,定量论证问题根源>

一、问题形成机制的定量表述>

(一)目标与原则(理想的情况是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其结果既要定量反映各因素对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又要定性反映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能定量表达这种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步骤和方法

(若只需要明确各因素对政策问题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和优先顺序,即进行定性(半定量)评价和排序,两者同时进行,不分阶段性步骤;

若是通过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以确定各因素的优先顺序,则可分为两个阶段性步骤进行)。

二、多重论证主要结论>

(一)目标与原则。

(二)步骤和方法。

三、政策问题根源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政策问题根源分析的操作步骤有四步:

第一明确基础{常用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第二系统搜寻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常用方法: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层次分析和逻辑推理};

第确政策问题根源{常用方法同第二};

第四明确政策问题的形成机制{常用方法:

归纳和演绎,模型工具};

第五定量论证问题根源{子步骤:

定量表述问题形成机制;

多重论证主要结论。

前者常用方法:

逻辑推理和模型定量模拟;

后者常用方法:

专题论证和研究、意向论证、专家咨询和文献论证})

第五章,政策方案研制>

一、目的、意义和侧重

(一)基本目的(提供各种可能的科学、客观、可行的政策方案,供决策者备选。

其意义在于通过定性定量明确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分析各种途径能够解决政策问题的问题,明确标本兼治、治本和治标三类方案,为最大程度解决政策问题提供科学的基础)。

(二)基本任务(一是如何根据政策问题的根源、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定性推导和定量研制“治本、治标、标本兼治”的三类政策思路;

二是如何依据政策思路,视时间、精力和资源等条件,按三类思路的重要性排序,依次将定性尤其是定量研制结果,转化为特定政策方案的目标体系,并选用适宜的指标加以量化表达;

三是如何根据政策指标,寻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四是在明确方法措施的基础上,如何结合现实条件设计和形成特定的政策方案)。

关键侧重(首先使对政策问题的根源、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了解的如何,仅仅是泛泛了解还是深刻掌握;

第二使“治本、治标、治本兼治”的三类政策思路的差异和优先顺序;

第三使能否建立“根源-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危害-政策思路-政策目标〔体系〕-目标指标-具体措施方法”之间动态关系尤其是建立定量的动态关系;

第四是如何把定性目标量化,化解成可考核的指标。

这是政策方案科学、合理性能否体现的关键)。

(三)逻辑关系(首先,政策方案研制要做到“科学、合理、逻辑和可操作”,需要从前继的环节继承和吸收很多信息;

其次,政策方案研制又是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一个关键步骤,是高价值政策的具体方案和表现;

第三,完成了政策方案研制的基本任务后,则能够为后续环节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基础)。

二、基本概念>

(一)定义政策方案。

(二)解读政策方案(1.政策的分类〔公共政策分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具体政策分类:

按照政策与其主导学科的关系划分、按照政策的特征、根据政策的功用划分〉2.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政策;

3.政策方案与政策价值;

4.政策方案研制与决策过程和政策议程的区别和联系;

5.政策过程理论概述〕)。

(一)目标和理论基础。

(二)实现目标的原则(1.如果环节涉及大量的分析,为保证这些分析结果的科学性,需要有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性原则;

2.在现实中,时间、人力、物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方案研制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阶段的选择:

对政策思路的选择,在特定思路下,对所确立的政策目标的选择;

在某特定政策目标下,对所形成的方案轮廓的选择;

3.上述选择包含有客观和主观的成分,如解决政策问题优先考虑对象的问题。

在价值观方面所遵循的原则:

公正原则、个人受益…、劣者受益…、普遍受益…)。

(三)基本步骤。

(四)可考核目标(1.政策思路研制2.研制政策目标3.政策目标量化4.方案轮廓设想5.方案细节设计)。

第二节,政策思路和目标研制>

一、政策思路定性推论>

(一)目标与原则(动态关系原则、信息继承…、优先顺序…、反向演绎…)。

(二)理论基础(1.建立动态关系2.注意数量上的动态关系3.现实操作思路)。

(三)步骤和方法(1.前期信息继承2.建立标本兼治的政策思路模型3.治本治标思路和优先顺序推论4.政策思路模型的论证)。

二、政策目标研制>

(一)目标与原则(1.目标:

界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的量化。

2.原则:

与政策思路定性推论相仿,严格按照动态关系原则、信息继承原则、优先顺序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遵循“针对性、具体性、协调性、规性、可行性”五个原则)。

(二)理论基础(1.一般过程2.围绕标本兼治政策思路研制目标体系3.政策目标体系中子目标的协调)。

(三)步骤和方法(1.依据标本兼治的政策思路模型,进一步明确“根源-直接/间接影响因素-问题-危害”动态关系;

依据可解决性概念,论证和明确消除问题的根源及影响因素的可能性,运用各类论证方法;

针对有条件消除的根源,以及根源与问题和危害的定量关系,确定该问题可被解决的程度;

依据现实的制约,确定现实的方案总体目标。

2.难点及其消除策略一是客服决策者的偏好,消除策略是加强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之间的沟通,同时加深对政策问题形成、发展过程、严重程度,以及问题根源、标本兼治的了解,明确和潜在政策目标的优缺点。

二是政策目标体系的量化,解决方法是建立“根源-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危害-政策思路-政策目标”的动态关系,然后形成政策目标量化的依据)。

第三节,政策方案设计>

一、政策方案轮廓设想>

(一)目标与原则(基本目标:

针对目标体系中特定的子目标,系统明确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明确哪些方法和目标是互补的,那些是全或无的;

保留互补的方法和措施,依据对子实现目标的作用和贡献,分析比较全的或无的方法措施,保留那些作用和贡献大的;

组合形成政策方案轮廓。

原则:

优势互补原则〔主要用于规操作行为,明确子目标的方法和措施步骤〕,优选组合原则〔依据对子目标的作用强度大小,优先选择那些相互排斥的方法,有机地加以组合,形成政策方案轮廓〕)。

(二)步骤和方法(1.界定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措施2.明确所界定方法和措施的作用程度3.有机组合形成政策方案轮廓)。

二、政策方案细节设计>

(一)目标与原则(逻辑动态原则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步骤与方法(1.论证政策资源和实施条件2.论证达成政策目标可能面临的主要障碍3.总结归纳前期结果)。

三、政策方案研制的完整操作步骤(政策思路研制、政策目标研制、方案轮廓设想和政策方案细节设计)。

四、研制步骤中方法的选择(1.方案研制的时限要求;

政策影响力的大小,即重要程度是重大政策还是一般政策;

政策者或者研究者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否充足;

研究者和制定者的参与度是以谁为主、还是两者结合)。

第六章,政策方案科学性论证>

一、目标、意义和侧重>

(一)基本目的(一是明确备选方案是否可行,需要判断政策方案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二是明确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