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6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剔、莱、瑶、宏、侵、烬”6个认读字读准“不可估量、群星拱月”两个多音字;理解并积累“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一片灰烬、不可估量”等四字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感受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4.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根据阅读的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并联系重点内容的构建感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1.熟读课文。

2.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的准备

1.阅读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欣赏了江南风景名胜区的照片,如果有机会妈妈要带你去旅行,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生交流)

师:

是啊,天南海北到处都有值得我们流连忘返的美景。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北京有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去看看,那就是圆明园。

因为那里记录着我们曾经荣耀和耻辱,如果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对我们的今后将是一个很大的祝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检查字词读音、指导书写“统”字。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顺序,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根据学生对自然段内容的认知进行整理,梳理出基本结构。

我们看,其实文章的1、5自然段写的都与什么有关?

毁灭

2、3、4自然段概括起来讲,写的什么?

板书:

(昔日辉煌)

(三)聚焦:

感悟文本,激活语言与情感

1.感悟昔日圆明园带来的震撼与自豪。

(1)自读自悟,联系词句表达看辉煌。

提出自学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2、3、4自然段,看看从昔日的圆明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画一画相关的句子,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开始。

(3分钟)。

(2)交流分享,联系结构安排看辉煌。

第2自然段

重点感受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第3自然段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①学生初谈感受。

②老师相机点拨。

A.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B.生生对比读,感受风格迥异之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C.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美。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圆明园中——

这大大小小、古今中外、虚幻现实的景观,就融在这一座圆明园中!

换一个角度看,这里有皇帝生活的宫殿、有平民百姓生活的买卖街、山乡村野,有人人向往的风景名胜,有王侯将相生活的园林,有神仙、世外人生活的仙境,世外桃源,也有外国人生活的异域风情,天下风景,尽在这一座皇家园林中,这里不愧为园林艺术的——,建筑艺术的——

③形成联想朗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4自然段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3)资料拓展,结合语言运用看辉煌。

你还可以怎样描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试着写一写。

大家可以充分运用搜集的资料和平日读书的积累。

2.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沉痛与反思。

(1)视频引入,拨动文字背后的情感。

(2)自由朗读,抒发文字包蕴的情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3)整合前后内容读,延伸文字的情感。

结合感悟,逐一擦去板书中的昔日辉煌,让学生体会“不可估量”的损失

3.揭示辉煌与毁灭的关系,解决课后问题。

课文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呢?

4、面对这烧毁后的一片焦土和废墟,你是否意识到了什么?

圆明园被烧毁了,留下来的除了废墟,还有什么?

我们当然可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我们更应该反躬自问,我们的大清究竟做错了什么,竟让一个国家衰落到如此地步,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这一段历史,相信它会告诉大家更多更多……

(四)收合:

布置作业与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对比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

选做:

查阅与圆明园有关的历史资料

五、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1、损失不可估量

2、布局

3、建筑昔日辉煌

4、文物

5、毁灭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课文的历史背景离学生较远,学生还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搜集资料能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容易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憎恨,但是对“毁灭”的背后缺乏理性思考。

因此,把仇恨的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相关材料来引导学生。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半的读书学生经历,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掌握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但还应看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效果分析

课堂时间分配:

课堂时间分配合理科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中朗读感悟、小练笔用时27分,老师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助探究、生生合作、、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初步明确探究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交流当中。

问题设计情况:

老师课堂上“开放性提问”占17.24%,理解、分析水平等“高层次提问”占25.86%,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之类“探询性提问”占15.52%,这三类提问共占总提问的58.62%。

知识水平的“一般性提问”占22.41%,“评价性提问”占5.17%,有效提问约占95%。

老师对问题的设计非常精心,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发现、交流,充分经历学习语文的探究过程。

学习习惯情况:

通过学习习惯的观察记录可以发现,四年级三班学生学习习惯总体很好。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探究的积极性高。

课堂上,学生听的专心,举手发言积极,同桌合作学习过程中,组织有序,分工明确,集体展示交流,音量合适,语言表达清晰有序。

学生学习习惯整体情况非常好,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质疑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培养。

学生参与情况:

通过观察课堂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更具开放性,涉及理解、分析水平的高层次提问,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学生乐于挑战,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从发言率的提高、覆盖面的扩大,我们又能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班上每一位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通过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一次未发言的只有13人,发言率达到了73.47%,这与执教教师本课问题的巧妙设计分不开,与老师对学生整体的关注分不开。

绝大多数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高效课堂。

纵观这一堂课,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结合对教参的高度把握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课前搜集的关于的有关圆明园的材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课前布置作业,学生通过自学走进文本,课前自读了课文,查字典解决了不懂的字词,这些都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置重视了学生的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重视质疑,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生贵在质疑。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为什么叫“昔日的圆明园什么样子?

为什么会发生火烧圆明园吧这件事?

这都是介入课文的切入点。

在学生的质疑中,课堂上重点解决的问题产生了!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的问题就是课堂上将要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的前提,更是生本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的问题,自读所得做批注,记下未懂的问题。

自己弄懂的问题可以和同桌分享,未懂的问题也可以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在这节课中,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与毁灭,都是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读带悟交流而得出的,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时展现给大家。

此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认为是圆明园中有什么,就可以畅谈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这是由“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的关键部分。

另外,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最后用朗读的形式读出来,也是关注了学生的独特理解。

我们的课堂如果能时时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凸显出来。

四、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设置小练笔,鼓励学生大胆讲话。

  

学生学完昔日辉煌后,学生把自己心中的圆明园用笔写下来,这一个环节也是符合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表达的话表达出来。

总之,生本高效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更为孩子们拍手叫好!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死”知识,而是在掌握、生成新知识,久而久之,知识也会变成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

【课文简析】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剔、莱、瑶、宏、侵、烬”6个认读字读准“不可估量、群星拱月”两个多音字;理解并积累“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一片灰烬、不可估量”等四字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感受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4.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根据阅读的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并联系重点内容的构建感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圆明园的毁灭》评测练习

班级:

_姓名:

__

一、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

为了xiāohuǐ()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qīnlüè()者在园内放火。

我国这一园林的艺术的guībǎo(),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huījìn()二、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文明、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tìtī)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在括号内正确的选项上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景观()举世闻名()仿造:

反义词()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A、名字好听B、有著名的古迹或风景的地方

C、表面的胜利

(2)举世闻名():

A、用鼻子嗅B、听见,听到C、著名,有名

(3)众星拱月():

A、聚集、环绕B、抱拳C、用粗嘴脸向上或向前顶掀。

4、这篇课文是从____、___、和___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其中方面写得最详细。

5、第三自然段中共列举了园中()、()、()、()、()、()、()七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景观。

6、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

  

三、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读课文,再用你的笔来写写你读后的心情。

读到圆明园曾经辉煌,我:

();

可现在它,我:

();

它向你我诉说着:

()。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

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

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

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圆明园昔日辉煌以及不可估量的价值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

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过火之后圆明园的一片焦土,孩子们义愤填膺,痛心疾首,记住了国耻,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自己的使命。

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不能让学生仅仅限于谴责侵略者,还提醒学生我们要以史为鉴,寻找清朝国力衰落的原因,将视线由课内引向课外。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与学生都投入了足够情感,但是因为紧张,部分孩子还是有点放不开。

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上完《圆明园的毁灭》后,从目标达成认真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遗憾。

1、朗读充满课堂。

语文课是朗读的艺术。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朗读,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使学生的朗读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心中形成了圆明园昔日美景与毁灭的巨大落差,为理解课文主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感悟深刻。

这节课,环节较多,如果处处精雕细琢,词句训练遍地开花,一节课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围绕“昔日盛况”,重点训练,以文章课后第一题为线索,统领全文,通过文章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以点带面,上线串联,内外结合,举一反三,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3、展开想象。

我们运用了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通过情境的渲染烘托,让学生充分领悟圆明园的美景。

4、课内外结合。

本课学习,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昔日辉煌”,我还增添了师生共同搜集课外资料,课内小练笔将课外知识的适度引用,对学生理解“圆明园的建筑景观的各具特色应有尽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有这样几点应该注意:

1、加强预习环节。

预习不仅仅是读课文,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悟。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充分的预习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交流更加生动,理解更加深刻。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这样安排课文的预习:

⑴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⑵认读生字新词,抄写一遍。

要求:

规范正确。

⑶查解词。

(老师推荐,学生自己确定两种方式)

⑷了解课文作者或文章写作背景。

⑹结合课后问题初步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语句,写出体会。

即“画—圈—思—写”

为此,我建立了预习本,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2、进行文本解读。

在备课前,教师要进行一次文本解读。

首先是熟练朗读课文,挖掘文本本身的含义,感悟每一句每个词,捕捉理解的点。

其次是拓展阅读。

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对人物、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等进行充分了解,这么做对深入理解课文,有效达成目标很有帮助。

我特别重视教师朗读文本。

不管读多少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让自己对文本有崭新的感觉。

一遍遍读下来,很多的感悟油然而生。

3、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

一节课需要的是师生密切的合作,课堂气氛的好坏与老师平日的常规要求、上课习惯,学生的听讲、发言等细微的表现关系密切。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要培养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要让学生会说。

会说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堂堂课去潜移默化。

我打造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生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回顾这节课,也有遗憾:

如果课前搜集资料,教师能给学生一份搜集资料的预习单,孩子们的任务性更强。

课中小练笔环节,如果课前用卡纸的形式搜集精彩词语就更高效了。

和同学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积极,目标达成良好,总体感觉是相当成功的!

《圆明园的毁灭》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课标》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抓住关键语言点,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被毁灭的悲惨情景。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老师要有大语文观的课程理念,需要有师生与文本的互动。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内容、方法、积累运用等层面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品析词句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基于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依托语言,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实现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阅读与表达结合,语文素养与思想教育的结合,读与人文精神的内化,突出以下特点:

1.《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预习与课内初读体验交流,小练笔的自由表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读为本,“读”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途径。

针对本文特点,我在教学流程第二块采用“初读,细读,再读,续读”四个层次的阅读推进朗读体验、质疑探究。

通过“师生互读,同桌对读,个人展示读”等方式读文找据,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使课堂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课堂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和一,融为一体。

3.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学习重在学语习文,得意又得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依托语言,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上成思品课,对课文精神主旨传达不能是贴标签,而是通过品读揣摩使这一精神主旨自主的形成在学生心中,最后学生正确的反馈是水到渠成形成的,这也体现了引导比教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