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170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课时作业Word下载.docx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D.慷概 歌谣 风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

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C.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这件事怎么不叫人不寒心!

D.弗拉季米尔瞅着他的一举一动,随后过去捡起靴子,朝靴内窥视,急急地把靴子扔在地上。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完成5~8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7.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拟行路难(其三)

□鲍 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9.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10.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歧qí

,塞sè

B.应yīnɡ;

C.馐xiū。

2.答案:

 D.概—慨。

3.答案:

 C

 A.用于夫妻之间;

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解析:

 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

B.“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

C.误用否定词,去掉一个“不”字。

答案:

5.答案:

6.答案:

7.答案:

 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

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8.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

“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

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9.答案: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被豪门贵族剥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

10.答案:

 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

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

无以复加,就越反衬出她凄清孤苦之深,越显出“云间之别鹤”之不足恋,“野中之双凫”之令人羡。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白话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作品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

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表现出宾主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诗人为人的诚朴厚道跃然纸上。

诗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情怀,诗语亲切,如话家常。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

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

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

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

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鉴赏练习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赏析“皆”字。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体味作者的情感。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5.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

1.答: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答: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答: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答: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5.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登快阁

一、有人说《登快阁》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

二、请说说《登快阁》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

三、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者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着简要分析。

七、诗的三、四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八、“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十一、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十二、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

一、

(1)作者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物;

(2)“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3)“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4)“弄长笛”“与白欧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二、两首都是些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善、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

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

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三、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

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欧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四、诗的颔联描绘出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色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亩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原广阔;

郎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

五、

(1)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2)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3)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4)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意境阔远澄净,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境雄浑苍凉,传达出一种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壮感。

七、

(1)孤高傲世。

诗人的感叹事无知己,不愿再施展才华,暂且借美酒以遣怀自娱;

(2)归隐山水。

诗人逃脱公务,逍遥山水,想驾扁舟归去,与白鸥为友,有归隐之志。

八、对仗工整,用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创造出空旷辽远、澄澈空明的意境。

九、对官宦生活的厌倦,知音难觅的孤独,以及对归隐故土的渴望。

十、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原广阔;

十一、

(1)本联谢了登高所见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

(2)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

(3)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

十二、

(1)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

(2)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

临安春雨出霁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

②“素衣”句: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中不仅指羁旅风霜的苦楚,又寓有京都恶浊,久居会使白衣染成黑色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

1.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答:

 

2.“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1.“一夜”意为“整夜”。

(1分)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2分)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

(2分)

2.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2分)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3分)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