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03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一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一、(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新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各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8.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9.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答案】

8.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9.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鉴赏题,鉴赏的对象是“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考生首先应明确鉴赏语言的角度,然后再针对涉及的诗句进行逐句分析。

鉴赏的角度有:

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

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即“两种修辞手法”,目标明确之后考生再来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内容,来判断使用的修辞。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的背景:

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洞庭湖”“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

事出意外,惊喜顿生,孤寂寒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这一词语,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二、(2017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简要分析3分)

9.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

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朱熹很喜欢写咏花诗,特别是梅、菊等。

例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与李缜等人同到泉州显庵赏梅,作《和李伯玉用东坡韵赋梅花》,一和不足,以至于二和、三和。

是什么原因使朱熹对苏轼的咏梅诗再三追和呢?

除了苏诗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就是梅花的幽艳姿态和高洁品格对他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宋末方回编《瀛奎律髓》,在卷二十“梅花类”中选录朱熹咏梅诗即多达八首,可见朱熹的咏梅诗很受诗坛重视。

与宋代诗歌的审美风尚相适应,朱熹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

从魏晋到唐代,古典诗歌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声律、丽辞等艺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至李白、杜甫而达到巅峰状态。

虽说唐人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也念念不忘向清真自然的回归,但以陶诗为代表的较少人工雕琢而更为自然朴素的诗美境界毕竟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宋人更多地越过唐朝,有意识追求先唐时期质朴自然的诗风。

朱熹本人也对苏、黄以后的本朝诗人趋于平淡的表现都深表赞赏,特别是江西诗派的中坚陈师道,其近体诗的创作对朱熹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这首咏梅诗为例,朱熹放弃了穷貌尽相、竭力雕绘的一般咏物诗写法,几乎无一字一句涉及梅花的色香,以环境为衬托,以感情为线索,展现给读者的,更多是一个竟日吟哦徘徊于梅树之下,沉吟低回的诗人形象。

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以烘托和渲染的方法从侧面刻画梅花的精神和标格。

这种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写法正是朱熹诗歌美学追求的典型表现。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作品思想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

三、(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

②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5分)同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以此作结,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答出句子意思1分,答出情感2分,答出作用2分)

9.(6分)苏词所写早春之景,色彩清丽,境界开阔。

先写雨细风斜,瑟瑟寒侵。

后写雨过天晴,淡云疏柳尽沐晴辉。

“作晓寒”是不在乎的态度,“媚”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流露出了一种喜悦之情,更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韩诗所写早春之景,润泽舒适,淡素朦胧。

春初小雨,细滑润泽。

春草经雨之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诗人借早春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之情。

(答出意境、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

请简要分析”,解答

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的是什么,答题的方向在哪里。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

请简要分析”,目标指向诗眼,应该按照诗眼的答题思路分析作答。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具体阐释如下:

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3.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这一般指动词。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诗眼(作为诗眼的词或句)。

第二步:

分析内容: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

分析手法:

结合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分析如何突出诗眼第四步:

分析作用:

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情感,营造意境(内容)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指诗眼-----析内容----明手法—点作用。

对于本题,考生不需再去确定诗眼,只需把握该句的意思,分析其与全诗的联系即可。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形象”,答题的内容是“二者的不同”。

苏词上片写沿途景观。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

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步骤如下: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

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

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四、(2017届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一中高三7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完成文后各题。

(11分)

山家

刘因·元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8.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5分)

9.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

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

(6分)

【答案】

8.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9.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

②关联:

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

)最后一句释疑:

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内容“马蹄踏水”“醉袖”等,写出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9.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意,结合上下句内容来分析,“怪见”溪童出门望人,感到奇怪。

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客人来呢?

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考查句意,首先放回原诗句分析,结合上下句分析内容,结合题目、作者和注释。

如本题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客人来呢?

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

说明:

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平时注意积累。

五、(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11分)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①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②。

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③。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

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毛奇龄,清代词人。

②柘枝:

指柘枝舞。

《梦溪笔谈》:

“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③征衣:

旅人之衣。

8.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请简述。

(5分)

9.有人评价本词“别有凄凉”,作者是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

评分建议:

一点1分,答到三点即可。

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

(5分)

9.①今昔对比,透着凄凉:

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

②借景抒情,营造氛围:

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等景物苍凉、萧瑟,物物含情,充满凄凉。

(6分)

8.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残烛”“照征衣”“北望迷”“书远”“稀”“天涯”等词语分析“思念”“迷惘”“惆怅”之情。

还要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诗歌中时空的转换,注意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对比和借景抒情。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六、(2017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8.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6分)

9.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8.拟人:

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

视听结合:

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

想象:

诗人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已是深秋,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

渲染:

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9.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知识,结合着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中的关键词,从拟人、视听结合、想象、渲染等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

可根据关键词“离歌”“愁”“寒”“砧声”“岁月易蹉跎”等,从诗人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2017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关于大鹏向南迁徙的句子,其中描写大鹏起飞时壮观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________”,而螃蟹“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3)李白在《蜀道难》中借用神话传说来表现蜀道开通不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

抟、鳝、摧、钩。

八、(2017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

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

杜审言:

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

杜甫祖父。

②坐觉:

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③北平:

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8.“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其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5分)

9.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特点:

前者悲凉,后者悲壮。

作用:

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

(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9.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与祝愿。

(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和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

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特点,“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

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

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

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

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

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

“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九、(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入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