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3472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礼仪教育经验.doc

欧美国家也有悠久的礼仪教育历史,特别是中世纪以来在骑士教育(chivalriceducation)、绅士教育(gentlemen’seducation)、儒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等教育实践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借鉴。

(一)骑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和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又分为两支,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其中,世俗封建主为皇室和大贵族子弟开设宫廷学校,皇室之外一般贵族则接受骑士教育。

贵族也有等级之别,小贵族子弟要到大贵族的官邸中接受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又称“武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目的是把封建主子弟培养成身体强健、行动敏捷、精通武艺、效忠封建制度的武士。

骑士制度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1世纪末期到14世纪。

骑士出身于贵族世家,但并非贵族子弟均能成为骑士。

贵族要想成为一名骑士,必须从小接受非常严格的骑士教育。

伴随11世纪末开始的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过程,骑士教育逐步形成并在12、13世纪盛极一时。

完整的骑士教育大体包含三个阶段,即:

侍童阶段、护卫阶段和骑士阶段。

在骑士教育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不但贯穿始终,而且具有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首先是侍童阶段,要学习上流社会的一般性礼仪。

在男童满7、8岁的时候,贵族要将其送往比自己高一级的贵族家中担任侍童,接受教育。

侍童的主要任务是服侍男女主人,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

同时,为培养锻炼侍童的体能,主人委派他人对侍童进行骑马、赛跑、游泳、击剑、投枪和角力等方面的训练。

此外,主人还要注意培养侍童的侠义精神和对荣誉的热爱。

其次是护卫阶段,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

在年满14、15岁的时候,侍童变身为主人的护卫。

护卫的主要职责是侍奉男主人,平时照料其起居住行等一切事务,战时则随同出征,并负责保护主人的安全。

在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护卫还要忠于女主人,要求在贵妇人面前表现得温文尔雅、礼节周全并殷勤地侍奉她们,为此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

最后是骑士阶段,要接受授职仪式教育。

到18岁(也有说是20岁、21岁)的时候,要上骑士教育的最后一课——举行授职仪式,正式授予骑士称号。

授予仪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宗教仪式,包括沐浴、斋戒、祈祷、忏悔、领圣餐和接受牧师祝福等。

沐浴代表洗净过去的不端行为,净化心灵。

沐浴后穿上白色短袖衣,表示对纯洁道德的期望;披红袍,代表愿为荣誉和上帝而流血;外加黑外套,代表在必要时可以义无反顾、英勇就义。

骑士还要进行斋戒,晚上在教堂里祈祷,向神父忏悔,参加弥撒,领受圣餐,接受牧师祝福等。

二是武艺表演,以此证明自己已经拥有了成为骑士所应具有的武艺,具有了对敌作战的能力。

三是宣誓仪式,宣誓内容基本囊括了骑士所应具备的全部美德和责任,如:

忠诚于教皇、保障教会利益、扶弱济贫、尊重妇女以及忠君爱国等。

最后的环节是接受象征骑士职能的剑、战车或其他武器装备。

骑士教育的训练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其直接结果就是为封建主阶级培养了尚武精神有余而文化知识不足,甚至目不识丁的武夫,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的较为有力的工具。

但同时,骑士教育由于注重礼仪并提倡文雅的行为举止,对培养欧洲人乐观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和爱情观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成为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的直接渊源。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家罗耀拉在童年时代亲历了典型的骑士教育,“养成了勇敢忠诚、喜欢幻想、渴望冒险、追求浪漫等性格特点。

(二)绅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16至17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以培养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论。

在绅士教育理论中,礼仪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政治家埃利奥特(e-lyot,s.t.,1490—1546),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英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倡以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的贵族绅士为教育目标,把英国的教育推向新贵族主义的方向。

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montaigne,m.e.d.,1533—1592)也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知识丰富、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并具有高尚美德的“绅士”。

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中,他认为,美德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宝藏,礼仪则使之生出光彩,故礼仪堪称一个绅士必备的“第二种美德”。

绅士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德行、才干、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他提出,一个真正的“绅士”,既要有跻身上层社会所应有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高雅的礼貌、仪态和贵族气派,又要有实际的知识和才干,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能忍耐劳苦。

这样的绅士,实际上就是当时英国贵族式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为了造就这样的绅士,洛克主张进行体育、德育、智育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把德育放在绅士教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

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他认为品德是一种精神宝藏,而使之发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如宝石之经过琢磨。

为此,洛克指出,礼貌是青少年“应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儿童见人应“脱帽与退步致敬”,举止要得体,“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

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父母要及早地管教儿童,要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

他反对体罚,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正确方法,父母和导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重视良好礼仪的作用,主张绅士在培养德行与礼仪时,要多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以便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育途径上,洛克强调绅士教育只能在家中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进行,从身体、道德、智力等多方面给予训练,反对让儿童到学校去受教育,以免导致“小绅士”在社会和学校受到同辈恶习的熏染而误入歧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

即便如此,绅士作为一种“有教养的人”的理念却依然根深蒂固,绅士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出身加良好的行为”。

虽然出身已经不再如以往那样被看重,但人们信奉只要有绅士行为的人就是绅士。

沿袭至今并被公认的绅士形象和品质包括:

礼仪周全,行为举止优雅、洒脱、稳重;富于正义感和责任感、行事公正;尊重和保护女性,主动为女性效劳;勇敢、坚忍、临危不惧、意志力强;自尊、诚实,重视荣誉和信用;以“体育精神”待人处事,遵守秩序和规则、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具有理性和自制力,谨慎,不失威严;慈爱、宽容和同情心,保护弱小者。

在今天的英国,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礼仪教育,按照绅士、淑女的标准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

在英国家庭,绝没有对儿童的无原则娇宠,家长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规范他们的言行。

在一般家庭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身体的惩罚。

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

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同时,英国人认为孩子应学会忍耐。

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绅士,如果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

即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所以,孩子大哭大闹从来不但不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还可能遭到严厉的训斥。

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磨练中,养成了英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绅士风度。

在英国学校,依然有大量关于礼仪教育的内容,虽然这与英国家庭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来有些差距,但也走在了西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前列。

英国的淑女教育久负盛名。

如,享誉世界的坎伯纳女子礼宾学校,每年都要吸引数以万计追求成为“淑女”的各国女士。

她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专门接受关于举止神态、礼貌礼节、演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以求在职业交往活动中高人一筹,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业。

(三)博雅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本来是一种贵族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门学科的功用无外乎实用和文雅两个方面,有的侧重实用,有的侧重文雅,前者为实际所必需,只服务于实利,是不高尚、不文雅的,后者则是自由心灵的养分,是高尚的和文雅的。

博雅教育强调贵族必须具备17种美德,其中5种是智能方面的,即智慧、理智、常识、学识及某种创造力;其余12种是道德方面的:

正义、节制、勇气、宽容、有抱负、稳重、自尊、诚实、灵活、大方、廉耻心以及和蔼可亲。

可见,博雅教育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是一种全人教育。

为此,博雅教育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礼仪教育在博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雅教育对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教育形态以美国更为典型。

美国历来重视礼仪教育。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我国就已关注美国人的礼仪和礼仪教育问题。

有记载称,当时的洪秀全政府认为“米利坚(即美国)‘礼义富足,以其为最’”,而这时美国建国才刚刚不过几十年时间,由此可见美国历来具有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的传统。

目前,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在中年级开设了礼仪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礼仪教育。

美国家庭和社会都将青少年礼仪教育作为儿童融入社会的必修课,普遍重视青少年礼仪教育。

除在学校开设正规的礼仪教育课程外,美国的礼仪教育还有以下做法较为独特:

重视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餐桌上的教育。

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是英式的绅士。

美国人认为,“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

大的商业交易和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为此,美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教育。

在美国家庭,一般在孩子2-3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用餐礼仪教育,4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习了用餐的所有礼仪,5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习惯于做一些餐前摆放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

这不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同时更使他们学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就餐过程中,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知识,避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在这种教育下,美国一般不足10岁的孩子就餐时就已经很文雅了。

美国的学校也巧妙地把学生的在校午餐变为礼貌教育课堂。

学校为了使学生的午餐既欢乐又文明,并尽量保持食堂安静,制定了一系列规定。

如,纽约的克林姆小学有明确的学生就餐规定:

不许打架;不许乱跑;听到哨声就不能再讲话,否则就要罚站等。

为执行好这些规定,三位校长助理轮流监督学生用餐,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一年搞三次评比,受表扬最多的班级可以免费吃一次冰激凌或意大利烤饼。

如果哪个班级饭后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了,同样会受到表扬;但如果有学生在擦完桌子后跑着离开了食堂,那就不但不会受表扬,而且会抵消以前所受的表扬。

为此,在严格的奖惩制度下,学生们不仅懂得饭桌上的基本规矩,而且也知道怎样做才显得更有教养。

举世闻名的西点军校的餐桌礼仪教育更具示范价值。

在西点,新生入学必须接受进餐的“礼仪教育”。

进餐时“必须挺直腰坐在餐桌前6英寸的位置用餐,不许交谈,不许左顾右盼。

必须切好食物把刀放回固定的位子上,拿起叉叉一小块食物放进嘴里,在嚼食物前必须先把叉放好”。

此外,美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还非常重视礼仪培训。

在美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企业和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礼仪训练。

为了提高礼仪水平,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及其他一些城市,还专门开办女子礼仪学校,对女士进行化妆技术和社交礼仪培训。

世界酒店业巨头希尔顿十分注重员工的文明礼仪训练,积极倡导富有特色的企业礼仪教育,倡导员工的微笑服务,对青少年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尔顿在职期间,每天问员工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

”在1930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他曾经呼吁员工:

“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

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固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

”在希尔顿经营的黄金时代,他告诫员工:

“如果旅馆里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

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正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

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

口才训练是美国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戴尔?

卡耐基曾说,美国人走遍世界的三大法宝是“美元、原子弹和口才”。

为此,美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重视“学说话”。

很多礼仪培训均将口才训练作为重要内容。

口才训练首先是声音训练。

据说,所有美国总统都受过声音训练。

一些政府要员、公司主管、电视主持人等也会参加声音培训课程,而培训的重点就是学会降低声调。

有一个曾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许多政治家上过课的语言专家,所上的第一小时的课程内容,就是帮助受训者把声音降低,这是因为只有从腹腔里发出的声音才会更有力度,自然而绝不做作。

此外,口才训练还要培养提高演讲艺术。

如,美国公共演讲专家理查德推广普及即兴演讲的“四步法”模式,即:

“第一步,用精彩的开场白吸引听众;第二步,指出为什么要发表这个演说,与听众有什么利害关系;第三步,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步,对听众提出希望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