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64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

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

能。

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

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

(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

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

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

古,没有心思。

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

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

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二课时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

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

别前、别时、别后。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写景。

对。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地点呢?

(长亭)时间呢?

(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写什么?

(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问:

为什么?

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

“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

”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

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

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

“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词人“竟无语凝噎。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这句写什么?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

“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

(是去声。

)“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

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

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

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

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

好象一副山水画。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

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酒醒何处?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

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

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

哪些写虚?

别后想象。

写实?

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

哀婉、无奈、凄清。

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霖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语文《雨霖铃》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

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

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

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

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

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

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

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

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

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

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

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

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

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和“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

(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

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

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

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

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

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

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

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

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

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

”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

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

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

“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

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

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

邶风·

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

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

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

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

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

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

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

既有文人,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

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

精致典雅

2、情:

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

易词造意品析法

语文《雨霖铃》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