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89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x

后工业化时期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产生原因

人口政策和措施

发达国家和地区

1.老龄化(瑞典老年人口比重超过少年儿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人多与儿童的国家)

2.人口负增长,总人口数持续减少(德国20世界70年代开始进入人口持续负增长状态)

1.劳动力不足,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2.青壮年负担过重

3.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

4.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

5.人口负增长

6.总人口持续减少

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生育观念改变,出生率低,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

1.鼓励生育

2.接纳外来移民

3.延迟退休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肯尼亚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孟加拉国老年人口仅占0.9%)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生育高峰迭起

2.给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压力

3.对资源环境造成超载、破坏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生育观念传统

实行或赞同计划生育,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迁移的主要形式

主要表现

影响因素

劳务迁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难民迁移

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人口向安全地域转移

战争和自然灾害

智力迁移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

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资源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迁移

人口向资源开发地迁移

大型工程建设使人口向工程以外地区迁移

资源开发

大型水库建设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

人口主要集中于气候比较适宜的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从地形条件看:

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山区人口分布稀少

从水资源条件看:

沿河、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干旱缺水地区往往人口稀少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较大;

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人口较多。

表1、世界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

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稀疏区

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热带雨林带

赤道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多雨

沙漠带

干旱地区,干燥缺水

高原、山区

高山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

表2: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地区

地域范围

社会经济条件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丘陵地形

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历史悠久,世界主要工业地带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平原与低平高原地形区,水热条件优越

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历史悠久

温带气候,平原广阔

工商业与交通发达地区,世界两大工业区汇集于此

温带气候,平原丘陵地形

世界生产力水平最高地区,开发历史较短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简称为“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它不仅强调人口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精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环境承载能力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抚养人口数量。

因此,环境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能力。

二、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2、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地价越高

土地价格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

图表理解

(1)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城市内部的土地主要分为商业、居住、工业和农业等四种利用类型,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由于城市土地距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不同类型用地效益不同,商业最需要集中的人流,所以在市中心,其效益最高,可以承受较高的地价;

而工业区需要建设大厂房,不能布局在城市中心;

居民要靠近商业区;

农业用地获取的利润最低,只能在城市外围。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取决于“地价”,而公共事业用地则是例外。

(2)大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①商业用地地价>

居住用地价格>

工业用地地价>

农业用地地价

②中央商务区地价>

副中心的地价>

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价>

社区商业中心的地价

③相同等级的商业中心,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地价高,地价曲线下降过程中的波峰不会超

过城市中心的地价。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世界六大城市群名称

位置

中心城市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纽约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北美五大湖沿岸

芝加哥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

东京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西欧英国

伦敦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

巴黎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

上海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郊区化:

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比较

郊区化

逆城市化

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郊区

城市乡村、小城镇

城市人口数量

增加

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

成因

中心城区环境恶化;

中心城区改造,用地置换

(发达国家)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城乡差距缩小;

私家车普及及发达的交通网络;

信息化浪潮推动。

结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乡村化,他们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2、城市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城市问题

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

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生活和工业废弃物排放。

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绿色GDP”;

积极发展卫星城镇。

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严重;

交通事故频发;

经济效率降低。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

居住问题

低收入家庭居住困难;

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中生活的各种成本逐渐上升。

多建房、建好房满足城市居民要求;

推进房改,建设廉租房、平价房。

社会问题

就业岗位不足;

社会治安混乱;

种族歧视

人口庞大,竞争激烈,社会不公,阶层隔阂。

提高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

三、农业区位于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与分布

水田农业

东亚、南亚、东南亚。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旱作农业

中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我国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牧场畜牧业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游牧畜牧业

北非、西亚、中亚及非洲南部一些地区。

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地中海型农业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以及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西欧、中欧,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西南部等地;

我国东北地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

我国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

◆秦岭-淮河是我国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分界线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熟制

水分决定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

(2)地形:

垦殖指数(耕地比重)

平原适宜机械化耕作,山区适宜发展林或畜牧业

(3)土壤:

黑土和冲积土较肥沃,酸性红壤适合种茶树,紫色土适合种水稻

2.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2)消费市场

(3)交通运输

(4)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5)国家政策

利用美国乳畜带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气候:

气候湿润,生长期短;

(2)地形:

地形破碎;

土壤贫瘠,不宜种粮,适合牧草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

(2)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大;

(3)交通运输:

交通便捷确保了运输;

(4)人口:

城市和人口集中

◆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

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特点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水分、热量资源丰富;

以平原、丘陵低山地形为主;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化率比较低,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精耕细作,劳动集约化程度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50毫米,但水资源并不丰富;

人口密度一般比水田地区低;

生产力水平不高

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麦、棉花、花生为主,该类型分布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耕作方法,生产水平较低;

机械化程度不高

处于温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

地形多为平原,土壤肥沃;

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

农业规模大,现代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多数地区实行农牧结合,主要作物是麦类和玉米。

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主要由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所在的国家提供

地中海农业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种植业以小麦、大麦等越冬作物占绝对优势;

葡萄、柑橘、油橄榄等种植广泛;

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现代农业的特点:

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四、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1)北美工业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分布于: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北大西洋西岸。

(2)西欧工业区——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的发源地

欧洲西部,北大西洋东岸。

主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部等主要工业区。

(3)东欧工业区——工业区世界著名的资源密集型重工业地区

主要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工业区。

(4)日本太平洋沿岸——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

(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亚洲东部,北起韩国东南沿海和中国东部沿海,向南延伸至东南亚一些国家。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1)长三角工业区:

位于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

(2)珠三角工业区:

位于珠江三角洲,以广州、深圳为中心。

(3)辽中南工业区:

位于辽宁省的中南部,以沈阳、大连为中心。

(4)京津唐工业区:

位于渤海湾沿岸,以北京、天津为中心。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

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原材料、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科技技术、集聚、土地价格成本等。

土地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依托,城市中心、边缘、远郊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

因此电子、纺织、食品、出版印刷等无污染、高利润的企业一般位于市区;

钢铁、石化、火电厂等需要大面积地势平坦的土地,并且要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一般选择在郊外。

原料是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像钢铁、制糖、火力发电等制成品重量大为减少,原料及运输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应以原材料产地为首要区位因子。

有色金属冶炼等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对于电子装配、服装、纺织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接近廉价劳动力是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讲,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啤酒饮料、家具制造一般宜接近消费市场,原因是运输比重高或运输不便。

许多交通枢纽城市往往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首选。

3.环境因素:

工业在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会产出各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进行工业(特别是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工业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注意不同工厂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各不相同)

(1)从主导风向上看,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选择厂址,或者在与主导风向(尤其在季风区)垂直的郊外。

(2)从水源上看,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该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地区,而自来水厂宜于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3)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4)从距居民区的远近上看,占地面积不大而没有污染的工业,宜于布局在城区;

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地区;

严重污染而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于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和郊外。

(5)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看,工业布局应该远离生态脆弱带和自然保护区。

特别强调

1.工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为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兼顾尽量不影响环境效益。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水源、政府等因素。

不同工业部门,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例如,关于德国鲁尔区和美国硅谷的区位对比分析,见下面的表格。

德国鲁尔区

美国硅谷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

电子工业

区位分析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距离铁矿区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

3.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在发生变化。

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减弱;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体力要求减弱;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工业部门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提高。

②交通发达地区对工业的吸引力增强。

③信息、通讯的网络化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④社会、环境需要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⑤有些工厂的区位并不合理,但仍保留在那里,称之为工业惯性。

4.工业区位选择要综合分析区位因素,最后确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区位方案。

◆不同生产特点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主导型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接近原料地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等

市场主导型

产品易燃易爆、易损坏、易变质或体积重量大,故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饮料厂、印刷厂、家具厂、石油化工、石油冶炼、食品加工厂等。

能源主导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水电、火电)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炼铜等)、电镀厂

劳动力主导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制造厂、纺织厂、电子装配、制伞厂、制鞋厂等。

技术主导型

规模小,产品“轻、小、精、贵”,技术含量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生物制药等

◆世界部分工业区的区位:

(1)北美工业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工业部门齐全,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区位优势: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巨大,科技发达,积聚条件也很好。

(2)日本太平洋沿岸——依靠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区。

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

地理位置优越,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海运条件特别优良;

人口稠密,既是国内最大消费市场,又提供充足劳动力和人才;

填海造陆,可弥补用地紧张;

科技发达;

积聚条件也很好。

◆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

(1)长三角工业区——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和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工业

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部门齐全,经济活跃,交通便捷,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2)珠三角工业区——最早改革开放的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毗邻港澳和东南亚经济圈,政策开放,投资环境优越,有利于吸收外来资金、信息、技术等;

交通、通讯便捷;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工业集聚明显、生产能力强。

(3)辽中南工业区——以钢铁、造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煤、铁资源丰富,铁路、海运便利。

(4)京津唐工业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科技实力雄厚。

五、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大产业的含义: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交通:

交通便利利于商品物资的集散,也便于顾客购物,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2.人口:

人口流动数量是衡量商业区位优劣的重要条件。

3.集聚:

商业活动在空间布局的重要存在形式。

分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性商业街。

4.地价:

商业的土地付租能力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商业也只有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高地价地区才能获得高额利润。

◆国际贸易的含义:

通常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和操纵国际贸易价格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

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

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六、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文化传统

东北黑土文化

温带草原地区

棉、皮服装,饮食多杂粮,民居多泥草房和泥瓦房,早期民间流行萨满教。

民间文艺代表东北二人转

华北平原文化

温带阔叶林区

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和苹果、梨、柿、栗,饮食多面食,服饰多为棉装,传统民居为四合院式方整院落,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京剧、评剧是地方文艺的代表

黄土高原文化

我国华北、西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业交错地带的黄土高原地区

饮食以面食和肉食为主,喜酸,传统民居为窑洞。

音调高亢的秦腔和信天游是最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和民歌。

内蒙古草原文化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以肉、奶、面为主。

蒙古袍、蒙古包为其典型的民族服饰和传统民居,马头琴和那达慕是草原文化代表。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农业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果业为主,尤以优质棉花和瓜果著称。

传统民居以维吾尔族的“阿以旺”和哈萨克族的毡房为代表。

饮食以肉、奶、面为主,喜茶。

坎儿井、清真寺。

青藏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

农业以青稞和放牧牦牛、藏绵羊为主,饮食以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为特色,石砌碉房、喇嘛寺庙,藏袍为特色。

四川盆地文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传统民居以吊脚楼最为典型,饮食以麻、辣著称,川剧为当地戏曲。

云贵高原文化

云贵高原

烟、酒、茶盛名,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是特色民居。

江南水乡文化

长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