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402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5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

淡水中某些藻类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我国五大寄生虫:

1.疟原虫,痢疾;

2.利氏曼原虫,黑热病;

3.钩虫;

4.丝虫;

5.血吸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

危害:

寄生于人体肝脏和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中间寄主(人):

红细胞外期:

肝细胞内裂体生殖

生活史:

有世代交替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内

终末寄主(按蚊):

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防治:

防蚊灭蚊;

治疗病人;

预防性服药。

多细胞动物起源

胚胎发育:

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

真体腔:

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

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有体腔膜。

假体腔:

胚胎发育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形成的体腔。

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

多空动物门

多空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又名侧生动物。

具有水沟系(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逆转:

多空动物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溢出,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动物原肠胚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

腔肠动物门

辐射对称,两胚层、原始消化腔,组织分化(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

刺细胞(特有)。

分3个纲: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水螅纲主要特征:

1.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

2.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

水母型有:

口、胃、辐管、环管

3.水母型的伞缘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4.刺细胞只分布在外胚层;

5.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6.大多数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钵水母纲主要特征:

1.有世代交替,多数为大型水母,不具缘膜;

2.感觉器官为触手囊;

3.消化循环腔复杂,辐管发达,具有内胚层形象的胃丝、生殖腺;

珊瑚纲的主要特征:

1.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

2.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3.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4.大多数种类具有骨骼。

二态现象:

水螅纲中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都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

如:

薮枝群体中有水螅体和生殖体之分。

多态现象:

水螅纲群体生活的种类中含三种及三种以上形态与机能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多态现象。

扁形动物门

两侧对称,具有中胚层,具有皮肤肌肉囊,

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

自由生活的肠道分枝,寄生生活的肠道退化或消失。

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中胚层进化意义:

①.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②.引起了一系列器官系统的分化;

③.加强了新陈代谢能力;

④.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有贮存养料和水分的作用,可使动物耐饥饿、抗干旱。

皮肤肌肉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相互紧贴构成的体壁,包裹全身,称为皮肤肌肉囊。

原肾管:

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只有一个开口,即排泄孔。

一般由排泄管和焰细胞、排泄孔构成,排泄管通常具分枝,各分枝的末端为一焰细胞所封闭,另一端汇入排泄管,排泄管开口于体表。

后肾管:

是相对于原肾管的一类排泄系统一些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其排泄系统为来源于中胚层的管状结构,一般两端都有开口,其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涡虫纲:

梯形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腹神经索、横神经;

三角涡虫

吸虫纲:

华枝睾吸虫,中间寄主第一沼螺,第二鲤科鱼类、虾蟹;

血吸虫,中间寄生钉螺;

终末寄生:

人。

绦虫纲:

猪肉绦虫,中间寄主:

猪;

终末寄主:

中间寄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寄主。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寄主。

保虫宿主:

寄生虫某一生活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

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称这种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

进化中首次出现肛门的是:

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

细胞恒数:

线虫发育中的一个奇异特征,即在其器官发育完成后,除生殖细胞系外,所有体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因此其体细胞数目恒定。

名称

生殖方式

寄生部位

感染期虫态

感染方式

主要危害

蛔虫

卵生

小肠

人食入感染型虫卵

经口感染

夺取营养、引起胆道蛔虫病、肠穿孔

钩虫

丝状幼虫通过足等处皮肤进入人体

皮肤接触

贫血、水肿、影响儿童发育

丝虫

卵胎生

成虫寄生于淋巴组织,幼虫寄生于微血管

丝状幼虫随蚊吸血进入人体

蚊吸血传播

淋巴管炎症、头痛、疲倦、引发象皮肿

蛲虫

大肠

肛门、会阴、等处奇痒

鞭虫

盲肠

影响睡眠、发育,严重时腹泻、恶心

兜甲:

轮虫角质膜在躯干部常增厚称为兜甲,其上往往有棘和刺。

隐生:

轮虫在水体干涸时,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再入水后既能复活,这种维持生活的方式称为隐生。

环节动物

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答: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占重要地位,不仅两侧对称,三胚层,而且身体分节,出现了真体腔,这对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完善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如出现了循环系统、后肾管、消化系统分工及复杂化、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等。

可以说这类动物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所以说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体分节,真体腔,运动器官为疣足和刚毛,其循环系统的形成与真体腔的发生密切相关,闭管式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和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

同律分节:

动物身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也按节排列),这种分节叫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节肢动物、脊索动物不同部位的体节出现了形态的分化与机能的分工,这种分节叫异律分节。

生殖态(异沙蚕相):

沙蚕等在生殖时期,通过整个个体的变态或通过体后部体节的分化,体后部体节发生显著变化,变为生殖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体节;

体前部的体节基本不变,不产生生殖细胞,称为无性节,使其身体分成两个不同区域的生殖现象。

群浮:

性成熟的沙蚕受温度和月相的刺激大量游向海面,群集在一起,雄性排精,雌性放卵,称为群浮。

项器:

是一对存在于多毛类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

由具纤毛的柱状细胞、感觉细胞组成,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对觅食有重要作用。

多毛纲: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

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

无生殖带;

雌雄异体,间接发育。

寡毛纲: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有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

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蛭纲:

体背腹扁,体节数固定;

无疣足和刚毛;

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

有生殖带;

软体动物门

1.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部分,体外常具分泌的贝壳。

2.消化系统组成:

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具有齿舌。

3.体腔:

次生体腔和初生体腔同时存在。

4.循环系统:

大多为开管式,头足类为闭管式。

组成:

心脏、血管、血窦

循环的途径:

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心室

5.呼吸器官:

鳃:

水生种类。

“肺”:

外套膜形成,如肺螺亚纲。

外套膜:

掘足纲。

6.排泄器官属于后肾管。

7.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

无神经节,类似于扁形动物的梯状神经系统

高等种类:

由4对神经节(脑、足、侧、脏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构成。

头足类的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为无脊椎动物最高级的神经系统。

8.生殖: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发育:

直接发育:

腹足类、头足类

间接发育:

许多海产种类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2个幼虫阶段。

1.单板纲:

新碟贝

2.无板纲:

龙女簪、新月贝

3.多板纲:

毛肤石鳖

4.腹足纲:

前鳃亚纲:

鲍、中国圆田螺、唐冠螺(二级保护动物)

后鳃亚纲:

壳蛞蝓、海兔、蓑海牛

肺螺亚纲:

巴蜗牛、蛞蝓

5.瓣鳃纲:

无齿蚌

乌贼:

腕的作用:

捕食、游泳定向、感觉。

雄体的茎化腕递送精荚,有交配器的作用。

漏斗:

位头的腹侧。

基部与外套膜连接处有闭锁器。

闭锁器:

是乌贼等软体动物的漏斗与外套膜相连的一种结构。

漏斗腹侧有一对软骨质闭锁槽,与外套膜内面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目扣,称为闭锁器。

闭锁器的开合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

齿舌:

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有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

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为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腔(mantlecavity):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

•外套膜的功能:

①分泌形成贝壳

②水生种类,外套膜的内层上皮密生纤毛,可为水流进出提供动力。

③陆生种类,外套膜可进行气体交换。

④头足纲,外套膜富有肌肉,具运动功能。

珍珠的形成原理:

外套膜受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上皮间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的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围心腔:

包围心脏的空腔,软体动物的围心腔中无血液而有体腔液,是真体腔的一部分。

除与循环有关外,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

血窦:

指软体动物器官组织的间隙,其内充满血液,称为血窦,为开管循环的一部分,也是原体腔(囊胚腔)的一种存在形式。

开管式循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血液循环并不总是封闭在血管中流动,而是血液自心室送至动脉,再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的血窦中,然后集中于静脉,由静脉回到心耳。

动脉和静脉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这种循环系统叫做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门(最大)

外骨骼:

节肢动物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角质膜,坚硬厚实,称外骨骼。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由部分真体腔和原体腔形成的,称为混合体腔。

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在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多数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吸收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书鳃:

鲎的游泳足的上肢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薄片,这些薄片是其呼吸器官,称为书鳃。

书肺:

是蜘蛛等蛛形纲动物的腹部体壁内陷的囊状结构,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的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这种呼吸器官称为书肺。

分门:

三叶虫亚门、甲壳亚门、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

甲壳亚门:

代表动物——中国对虾

主要特征:

1、形态特征:

身体至少分头、躯干两部分,高等类群分头胸部和腹部;

有2对触角;

背甲有或无;

典型附肢为双肢型。

2、消化系统:

分前肠、中肠、后肠

3、循环与呼吸

①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腔构成;

开管式循环;

②呼吸:

一般用鳃呼吸,小型种类以体表呼吸;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①链式神经系统;

②感觉器官:

复眼一对;

触角2对;

平衡囊;

幼体有中眼:

感光

5、生殖:

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6、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通常一对触角腺或小颚腺;

排氨型代谢动物

螯肢亚门:

肢口纲: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盾甲,无触角及大小颚,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

有螯肢、脚须各1对,无触角;

用书肺、气管呼吸;

排泄器官为基节腺或马氏管。

多足亚门(唇足纲、倍足纲)

身体分为头部与躯干部两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对小颚,单眼或复眼;

躯干部多节,每节有1-2对同形步足;

以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

唇足纲

倍足纲

代表

少棘蜈蚣

马陆

体形

长扁,分头和躯干部

长圆筒形,分头和躯干部(前4节又称胸部)

口器

大颚1对,小颚2对

大颚、小颚各1对

躯干部每节1对,着生在体两侧,第1对为毒颚

胸部第1节无足,其余3节各1对足,躯干部

每节2对足,着生在体腹方,无毒颚

性腺

单个,位于消化管背方

成对,位于消化管腹方

生殖孔

位于体末第2节

位于头后第3节

六足亚门:

具有外骨骼;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胸部有三对足、一般两对翅,腹部附肢几乎全部退化。

循环方式:

开管式循环。

呼吸:

由气管系统完成,包括:

气门、气管、气囊、微气管,微气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排泄:

通过马氏管吸收代谢废物并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1.内颚纲:

原始无翅;

口器隐于头壳内,上颚仅一个关节,触角多数节内有肌肉;

马氏管无或不发达;

胚后发育无或略有变态;

性成熟后能继续蜕皮。

2.昆虫纲:

成虫有翅或无翅;

口器伸出头壳之外,上颚有2个关节,触角各鞭节内无肌肉;

马氏管发达。

触角的类型:

丝状、刚毛状、念珠状、锯齿状、球杆状、羽毛状、环毛状、膝状、具芒状、鳃片状、锤状等。

口器:

咀嚼式:

结构简单,是口器的原始形式。

能把固体食物加以机械切碎,如蝗虫、螳螂。

刺吸式:

上、下颚和舌相互合抱成针管状,下唇形成管状鞘,向上包被针管和上唇形成的栓,适于刺入组织吸吮液汁,如蚊、蝉。

虹吸式:

口器各部分退化,仅存下颚外叶延长,并左右合抱成管状的喙,平时卷曲,取食时伸出。

适于吸取花蜜,如蛾、蝶类。

舐吸式:

上下颚退化,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为一对唇瓣。

适于吸取物体表面的液体,如蝇类。

嚼吸式:

上唇、上颚保持咀嚼式类型,适于咀嚼花粉;

下颚、下唇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如蜜蜂。

翅的起源:

由中、后胸两侧体壁的褶突延伸形成。

翅脉与脉相:

在翅的形成过程中,两层体壁相互粘合时,其中留有许多纵横孔道,贯穿着气管、血管,便成了翅脉。

纵走的叫纵脉,横走的叫横脉,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叫脉相。

翅的类型:

膜翅:

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

如蜂、蝉。

革翅:

又叫覆翅。

翅坚韧如革,半透明,翅脉仍可见,用以保护。

如蝗虫。

鞘翅:

角质,厚而坚硬,不透明,翅脉消失。

如金龟子前翅。

半鞘翅:

基部革质,端部膜质。

如蝽蟓的前翅。

鳞翅:

膜质,被有鳞片。

如蛾、蝶。

虫龄=1+蜕皮次数;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变态: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形态、生理上也要经过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无变态:

幼虫与成虫比较,除身体较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无别的差异。

幼虫蜕皮次数较多,到成虫后仍蜕皮生长。

见于原始无翅昆虫,如衣鱼。

不完全变态:

虫体自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发育为成虫。

生活史经历三个虫态:

卵幼虫成虫。

不完全变态包括渐变态、半变态二种类型。

渐变态:

幼虫与成虫形态、生活习性基本相似,只是大小不同、具有翅芽、生殖腺未成熟,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

半变态:

幼虫与成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其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

完全变态: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有显著不同,发育中经过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1、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并有蜡质层,可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2、身体分节、分部,附肢分节,多有四翅,横纹肌发达,运动机能与灵活性增强。

3、以气管呼吸。

4、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与发达的神经系统。

5、直肠具有直肠垫,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棘皮动物门

进化地位:

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毛颚动物、脊索动物。

原口动物:

胚胎发育中胚孔发育成为成体的口。

如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胚胎发育中胚孔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而成体的口是由内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

如棘皮、脊索动物

1、典型的后口动物;

2、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全部两侧对称;

3、次生体腔发达,分化为围脏腔、水管系统、围血系统;

4、中胚层形成内骨骼,由钙化的骨片组成;

5、成体有三个中枢神经系统:

外神经系统、下神经系统、内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来源于外胚层,下神经系和反口神经系起源于中胚层。

水管系统:

棘皮动物特有的器官。

内有体液,为管足的运动提供液压系统。

结构:

环管:

位于口的周围,有4-5对帖德曼氏体(可产生体腔细胞)。

辐管:

自环管发出,每腕1条。

侧管:

自辐管向两侧发出。

管足:

与侧管相连。

由坛囊、管、吸盘构成,管壁内有肌肉。

石管:

下与环管相连。

筛板:

下与石管相通,有小管与体外相通。

皮鳃:

是棘皮动物特有的器官,为体壁自骨片间隙向外凸起形成的瘤状物,体腔液流入其中,具有呼吸排泄功能。

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的关系:

棘皮动物不同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与脊索动物一样,同属后口动物。

次生体腔由肠腔囊发育形

成,中胚层产生骨骼,这也是脊索动物的特征。

海参纲的耳状幼体与半索动物肠鳃类的柱头虫幼虫

在结构上十分相似,因此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最为亲近的类群。

脊索动物门

进化地位:

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

1、脊索:

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

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

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

肛后尾:

尾在肛门之后

      闭管式循环:

尾索动物例外

      心脏:

位于消化管腹面

脊索动物分类概述:

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被有被囊。

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

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

2、头索动物亚门: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

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

循环方式:

闭管式

3、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

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如柄海鞘。

内柱:

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

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共同点:

后口、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分节现象、闭管式循环。

脊索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索

中枢神经系统

管状,位于身体背方

索状,位于身体腹方

鳃裂

心脏

消化管腹方

消化管背方

精氨酸、肌酸

肌酸

精氨酸

区别:

棘皮动物说: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

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

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圆口纲

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

头、躯干、尾。

尾:

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

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无上下颌;

无成对附肢;

脊索终生存在;

单鼻孔;

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

具鳃囊;

特化性特征:

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2.具内胚层形成的鳃囊。

3.唾腺能分泌抗凝血剂。

半寄生:

对寄主的依赖程度不高,既可寄生,又可独立生活,这种寄生类型叫半寄生。

如七鳃鳗。

鱼纲

具有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

2、有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5部。

共分五个亚纲:

板鳃亚纲、全头亚纲、腔鳍鱼亚纲、

肺鱼亚纲、辐鳍亚纲

体形: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圆筒型或鳗型。

口的位置:

口端位、口上位、口下位

尾:

尾鳍在运动中起着舵和推进作用

尾鳍类型:

原尾型:

脊椎骨直到尾末端,上下叶沿脊柱

对称排列。

如七鳃鳗

歪尾型:

尾椎末端弯曲深入较发达的上叶内,

外形上叶大、下叶小,不对称。

如鲨鱼。

正尾型:

尾椎末端翘向尾鳍上叶基部,下叶由增宽的尾下

骨片支持,外形上下叶对称。

如鲤鱼

鳍的结构:

由辐鳍骨(支鳍骨)、鳍条和鳍膜构成

角质鳍条:

不分支、不分节,由真皮发生,

鳍条见于软骨鱼类。

骨质鳍条:

由鳞片衍生而来,分鳍棘和软鳍条。

鳍棘:

坚硬的骨刺,分真棘(不分支不分节)、

骨质鳍条假棘(分节、不分支)

软鳍条:

相对柔软,分不分支鳍条、分支鳍条,

均分节

鳍式:

用英文字母和数字表示鳍的式子。

鳍式中用各鳍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该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

用半字线表示前后相连,用一字线表示数字范围。

如鲤鱼的鳍式:

D.Ⅳ-18—19;

A.Ⅲ-5—6;

P.1-16—18;

V.1-8;

C.20—22

鳞片:

多数鱼类被覆鳞片,具保护作用

鱼类的鳞片分为3种:

盾鳞、硬鳞、骨鳞。

盾鳞:

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