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40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第一章血液学检查

(一)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

病理性减少:

见各种贫血:

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

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

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

2、病理性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

3、血沉减慢:

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

四血细胞比容HCT/PCV

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2、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五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

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

临床意义:

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

(二)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分类: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

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三)血小板的计数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

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四)凝血因子检测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APTT缩短:

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

临床意义:

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

PT缩短:

:

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

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一尿液:

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

二尿液标本的收集:

(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

1首次尿:

清晨首次尿

2随即尿:

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

324小时尿:

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

4餐后尿:

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

三尿液标本的保存

1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

2加入化学试剂:

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

四 一般性状检查

尿量增多:

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  

减少:

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

尿液外观

血尿: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

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脓尿和菌尿:

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

乳糜尿和脂肪尿:

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

3.气味:

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

4.尿液比密:

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尿比密与尿量呈反比,但糖尿病除外

五 化学检查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即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A肾小球性蛋白尿,是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B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进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

C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E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

F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2.尿糖 肾糖阈8.88mmol/L

临床意义:

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

分为血糖增高性尿糖,血糖正常性尿糖,暂时性尿糖,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引起的糖尿,假性糖尿

六显微镜检查

1.细胞尿内常见的各种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和脓细胞、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2.管型:

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的分类:

A透明管型:

什么都没有

B颗粒管型:

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

C细胞管型:

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

3、结晶体:

吃磺胺药物后如未喝大量水,易形成结晶,影响肾功能

第二节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

正常人一天排便一次,100~300g

2、颜色与性状:

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是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病理改变:

特别注意:

柏油样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是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黑色,隐血试验阳性,应注意鉴别

3、气味:

因含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臭味

4、寄生虫体服驱虫剂后查大便中有无虫体

5、结石

二化学检查——粪便隐血试验

隐血:

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实验原理:

通过化学检查,检查粪便中有无血红蛋白,显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第三节脑脊液检测

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一一般性状检查

无色清晰透明液体

二化学检查

1、蛋白定性试验:

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炭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

2、葡萄糖测定:

脑脊液中葡萄糖来自血糖,其含量约为血糖的60%,它受血糖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脊液中糖酵解速度的影响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结核性脑膜炎,糖减少不显著

3、氯化物测定:

由于正常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为了维持脑脊液和血液渗透的平衡,脑脊液中氯化物的含量较血浆约高20%左右

第四节浆膜腔积液的检测

病理状态下,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内有多量液体驻留,称为浆膜腔积液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第三章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肌酐(Cr)测定

临床意义: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三血尿素氮测定

临床意义: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四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

原理:

受试日正常进食,但每餐含水量控制在500~600ml,并且除三餐外不再饮任何液体。

晨8时完全排空膀胱后至晚8时止,每两小时收集尿1次共6次昼尿,分别测定每次尿量及比密。

晚8时至次晨8时的夜尿收集在一个容器内为夜尿,同时测定尿量、比密

临床意义:

1夜尿>750ml或昼夜尿量比值降低,而尿比密值及变化率仍正常.;2.尿量少而比密增高、固定在1.018左右(差值<0.009);3.尿量明显增多(>4L/24h)而尿比密均低于1.006.。

第四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清蛋白的量和总蛋白的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

血清总蛋白升高及清蛋白增高:

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含量并未增加,如脱水、休克、饮水不足

血清总蛋白激情蛋白降低:

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清蛋白合成(白蛋白的半衰期是20天,因此只有慢性肝功能损伤才可能造成蛋白减少)。

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过多,消耗增加,血清水分增加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慢性肝脏疾病、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

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噶玛球蛋白血症

清蛋白/球蛋白倒置: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

二胆红素代谢检测

胆红素使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血清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两者比值

正常人0~6.8/1.7~10.2/0.2~0.4

梗阻性黄疸明显增加/轻度增加/>0.5

溶血性黄疸轻度增加/明显增加/<0.2

肝细胞性黄疸重度增加/重度增加/0.2~0.5

三血清酶检测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2.慢性病毒性肝炎;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4.肝硬化;5.肝内外胆汁淤积;6.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7.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8.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9.休克;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二)、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

肝胆系统疾病,黄疸的鉴别诊断,骨骼疾病,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生理性增高

(三)、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

临床意义:

胆道阻塞性疾病,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

第五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检测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①FPG3.9~6.1mmol/L②口服葡萄糖30min~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7.8~9.0mmol/L,峰值<11.1mmol/L③2h血糖(2hPG)<7.8mmol/L④3h血糖复制空腹水平⑤各检测点时间的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OG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能力,是糖尿病和低糖血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判断糖耐量异常、鉴别尿糖和低糖血症,OGTT还可以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1.诊断糖尿病2.判断IGT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4.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5.鉴别低血糖

二、血清C-肽检测(C-PV)

[临床意义]C-肽检测常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其意义与血清胰岛素一样,且C-肽可以真实反映实际胰岛素水平,故也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1.C-肽水平增高①胰岛B细胞瘤时空腹血清C-肽增高、C-肽释细胞放试验呈高水平曲线②肝硬化时血清C-肽增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2.C-肽水平降低①空腹血清C-肽降低,见于糖尿病。

②C-肽释放试验:

口服葡萄糖后1h血清C-肽降低,提示胰岛B储备功能不足。

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

③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为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如胰岛素用量过多等。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己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

由于HbA所结合的成分不同,又分为HbA1a,HbA1b,HbA1c其中,HbA1c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

临床意义:

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筛检糖尿病,预测血管并发症,鉴别高血糖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高密度脂蛋白测定(HDL):

与冠心病的发病负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测定(LDL):

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一.肌酸酶测定(CK)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MB、CK-MM、CK-BB

三.乳酸脱氢酶测定(LD)

四.肌红蛋白测定(Mb):

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正常人血清Mb含量极少,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的Mb水平升高,对诊断AMI和骨骼肌损害有一定价值

第六章临床常用免疫血检测

一.类风湿因子(RF):

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

二.感染免疫检测: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

阳性表示病人近期内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第七章病毒性肝炎病毒检测

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七种:

甲、乙、丙、丁、戊、庚和输血传播病毒肝炎

1、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抗原检测:

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

粪便中HAV或HAV抗原颗粒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证据

抗体检测:

IgM阳性说明机体这正在感染HAV,它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IgA阳性是早期诊断甲肝的指标之一.

IgG出现于恢复期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

3、乙肝病毒DNA测定:

是乙肝的直接诊断证据,直接体现病毒在体内的数量

4、丙肝IgM抗体测定:

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抗体一般在发病2~4天出现,7~15天达高峰,持续时间一般为1~3个月。

持续阳性可以作为转为慢性肝炎的指标,或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

5、丙肝IgG抗体测定:

抗体阳性表明已有丙肝病毒感染,容易病变为慢性、肝硬化或肝癌

诊断学:

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内容:

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症状:

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材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问诊的内容:

⒈一般项目(记录年龄时应填写实足年龄)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⒊现病史(①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原因与诱因④病情的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诊治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⒋即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讲课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类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⒌系统回顾⒍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⒎婚姻史⒏月经史与生育史⒐家族史(询问双亲与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与疾病状况)

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一、机制:

⒈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⒉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的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二、临床表现:

⒈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前两者喝开水、擦温水酒精>、高热(39.1℃~41℃)<冰敷>、超高热(41℃以上);⒉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分为三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骤升型,伴有寒战;缓升型;高热期)②高热期③体温下降期(骤降;渐降)。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⒈稽留热(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⒉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⒊间歇热(体温骤升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⒋波状热(常见于布氏杆菌);⒌回归热⒍不规则热(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皮肤粘膜出血:

是因机体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症状。

病因及发生机制:

皮肤粘膜出血的基本病因有三个因素,即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凝血功能障碍:

遗传性、继发性、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水肿:

是指人体组织间隙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发生机制:

⒈钠与水的潴留⒉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⒌淋巴回流受阻。

病因与临床表现:

⒈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特点:

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后活动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颜面部一般不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⒉肾源性水肿。

两个水肿的鉴别:

开始部位:

肾→从眼睑、颜面开始延及全身,心→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发展快慢:

肾→发展常迅速,心→发展较缓慢;水肿性质:

肾→软而移动性大,心→比较坚实,移动性小;水肿性质:

肾→伴有其他肾脏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形尿、眼底改变,心→伴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咳嗽临床表现:

⒈性质:

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称为干性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⒉音色:

①鸡鸣样咳嗽,多见于百日咳②金属音咳嗽,常见于纵膈肿瘤⒊痰的性质和痰量:

性质分为粘液性、浆液性、脓性和血性。

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

病因与机制:

主要见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咯血量:

一般认为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为大量。

发绀:

机制:

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所致。

病因与分类:

⒈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⒉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呼吸困难:

机制与临床表现:

⒈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⒉呼气性呼吸困难⒊混合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哮喘:

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锣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称为~。

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临床表现:

⒈呕血与黑便⒉失血性周围循环障碍⒊血液学改变。

便血: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者称为,隐便血。

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分类:

⒈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以前三类最为常见)⒉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血尿:

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尿频、尿急和尿痛合称为膀胱刺激征。

正常人24h尿量约为1000~2000ml。

如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h尿量少于17ml称为少尿;如24h尿量少于100ml,12h完全无尿称为无尿;如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眩晕:

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晕厥:

亦称昏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⒈嗜睡⒉意识模糊⒊昏睡⒋昏迷

叩诊音:

叩诊时被叩击部位产生的反响称为~;临床上分为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

⒈清音:

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它是一种频率约为100~128次/秒,振幅持续时间较长,印象不甚一致的非乐性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⒉浊音:

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

除音响外,板指所感到的震动也较弱,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性脏器时产生,如叩击心或肝被肺段边缘所覆盖的部分,或在病理状态下如肺炎的叩诊音。

⒊鼓音:

如同击鼓声,是一种和谐的乐音,音响比清音更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