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497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docx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

24《诗经》两首

关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深入理解这《关雎》一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检查预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部分,称为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后人多用来指文人(文学才华?

)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是宫廷乐曲歌词。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配偶。

荇莱(xīng):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

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

挑选。

                   钟鼓乐(lè)之:

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

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关 雎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

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

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

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

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 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听听:

关关雎鸠所见:

在河之洲 

所思:

窈窕淑女所愿:

君子好逑。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教师提示: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主题: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4、提问:

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1:

题目取自句首。

生2:

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

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诗无邪。

孔子:

“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生1:

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

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

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蒹葭》

教学目标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深入理解这《蒹葭》一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rén   溯洄sù huí   唏  xī  

 湄méi   跻 jī   坻chí         涘sì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精读品析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为什么?

明确:

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明确: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

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

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

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写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

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

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4:

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

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

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

“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四、表现手法   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

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

“《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七、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七、板书设计蒹葭 白露 伊人道阻 苍苍霜在水一方长 水中央萋萋晞在水之湄跻水中坻采采 已在水之涘右水中沚

八、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自被汉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

《关雎》和《蒹葭》虽均是缠绵悱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

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 ) (     )   窈窕(     )(     )  好逑(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