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柱与棱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79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棱柱与棱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棱柱与棱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棱柱与棱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棱柱与棱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棱柱与棱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棱柱与棱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棱柱与棱锥.docx

《棱柱与棱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棱柱与棱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棱柱与棱锥.docx

棱柱与棱锥

棱柱与棱锥

【鼎尖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系列:

9.9棱柱与棱锥(备课资料)

一、对几种棱柱的理解

1.斜棱柱的底面可以是正多边形,此时侧棱不垂直于底面,所以它不是直棱柱.

2.直棱柱的底面可以是正多边形,所以正棱柱是直棱柱的特例在斜棱柱的侧面中,有的可以是矩形,如果棱柱有两个相邻的侧面都是矩形,那么它们的公共侧棱垂直于底面.此棱柱一定为直棱柱.

二、对于四棱柱中关系的理解

三、参考例题

[例1]在直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D=3,A1A=4,AB=5,∠DAB=60°,那么这个直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AC1与BD1的长分别是

A.和B.和和D.和

分析:

将“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应用到解题中,再结合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余弦定理使问题获解.

解析:

∵AD=3,AB=5,∠DAB=60°,

由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cos60°.

∴BD而BD12=AA12+BD2,

∴BD1=.同理可求得A答案:

A

[例2]用一个过四棱柱底面一边的平面截正四棱柱,截面是

A.正方形B.矩形

C.菱形D.一般平行四边形

分析:

充分利用已知正四棱柱的性质以及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的性质、判定定理.

解析: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过棱AB的平面ABEF交对面CDD1C1于点E、F.

∵平面ABB1A1∥平面CDD∴AB∥EF.

∵AB⊥平面BCC1B1,且BE平面B∴AB⊥BE.

∴ABEF是矩形.

答案:

B

评述:

灵活地将正四棱柱性质应用于解题中,可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求.

[例3]四棱柱ABCD—A′B′C′D′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A′B=A′D,求证:

(1)对角面AA′C′C⊥截面A′BD;

(2)对角面D′DBB′是矩形.

分析:

(1)中通过寻求线面垂直去实现面面垂直.

(2)中依据矩形的判定方法证得.

证明:

(1)连结AC与BD交于点O,连结A′O.

∵A′B=A′D,∴A′O⊥BD.

∵底面ABCD是菱形,

∴AC⊥BD.∴BD⊥平面A′ACC′.

又BD平面A′DB,

∴对角面AA′C′C⊥截面A′BD.

(2)由

(1)知BD⊥A′A且A′A∥BB′,

∴BD⊥BB′.

∴对角面D′DBB′是矩形.

评述:

此题是以正棱柱为载体考查了空间线线、面面、线面等问题,需对四棱柱的有关性质熟练掌握,否则思维受阻,无法继续做下去.

四、参考练习题

在长方体AC1中D=20,求线段B1D和BC之间的距离.

解:

连结AB1、D∴BC∥平面AB1C1D.

∴BC与B1D之间的距离转化成了BC与平面AB1C1D之间的距离.

又∵平面BB1A⊥平面AB1C1D,

过点B作BH⊥AB1于点H,

∴BH⊥平面AB1C1D.

∴BH的长为所求距离.

∵在Rt△AB1B中,有

BH==12,

∴B1D和BC间的距离为12.

注意:

在多面体中,利用线线关系、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最终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常用技巧.

●备课资料

一、教学中应重视平面图形立体化思想

平面图形立体化与立体图形平面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也是互逆的思想.在平面图形立体化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清平面图形中各已知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并且在将一个平面图形折叠或剪拼成立体图形后,能分清已知条件中哪些变化了,哪些未发生变化,而这些未发生变化的已知条件都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试举两例.

[例1]下图是正方体的一个展开图,当用它合成原来的正方体时,与边P重合的边是哪一条?

分析:

此题可先将正方体合成,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若只考虑边的重合,会更快地得出结论.

解:

首先有L和K重合,其次有I和J重合,则P与H重合.

[例2]如图,在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是G1G2及G2G3的中点,D是EF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由四个三角形围成的几何体(以后要学习的四面体),使G1、G2、G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那么在这个几何体中必有

A.SG⊥△EFG所在平面

B.SD⊥△EFG所在平面

C.GF⊥△SEF所在平面

D.GD⊥△SEF所在平面

分析:

题目中的SG1⊥G1E,EG2⊥G2F,FG3⊥G3S,这些条件在折叠后仍然不变,应从这一点入手解决此问题.

解析:

∵SG1G2G3是一个正方形,

∴SG1⊥G1E,EG2⊥G2F,FG3⊥G∴折叠后的几何体中一定有

SG⊥GE,且SG⊥GF,即SG⊥△EFG所在平面.

答案:

A

评述:

这道题貌似涉及几何体(四面体)的概念,实则主要用来巩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平行六面体性质的应用举例

[例3]已知直平行六面体的侧棱长为100cm,底面两邻边的长分别是23cm和11cm,底面的两条对角线的比是2∶3,求它的两个对角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分析:

直平行六面体的对角面是矩形,本题关键是求出底面两条对角线的长,可应用方程思想解之.

解:

已知AC1是直平行六面体,故它的两个对角面都是矩形,其侧棱AA1就是矩形的高.

由题意,得AB=23cm,AD=11cm,AA1=100∵BD∶AC=2∶3,

设BD=2x,AC=3x,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BD2+AC2=2(AB2+AD2),

即(2x)2+(3x)2=(232+112)×2.

∴x=10.

∴BD=2x=20,AC=3x=30.

∴SBDD1B1=BDBB1=20×100=2000(cm2),

SACC1A1=ACAA1=30×100=3000(cm2).

∴它的两个对角面的面积分别是2000cm2、3000cm2.

评述:

在立体几何的运算中,要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适当地选取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

对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不仅其本身作用较大,而且可以推广到空间,即平行六面体各棱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

●备课资料

一、教学中“整体思想”解题的应用

[例1]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是24,求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

分析:

要求长方体对角线的长,只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即可.

解:

设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x、y、z,对角线长为l,依题意,得

由②,得x+y+z=6,从而由长方体对角线性质,得

l∴长方体一条对角线的长为5.

评述:

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有关概念和计算,以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在求解过程中,并不需要把x、y、z单个都求出来,而要由方程组的①②从整体上导出x2+y2+z2.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给我们比较灵活的感觉.

[例2]直平行六面体的底面是菱形,过不相邻两对侧棱的截面的面积是Q1和Q2,求它的侧面积.

分析:

由直棱柱的对角面面积求出底面边长或周长以及侧棱长,从而达到求出侧面积的目的.

解:

设直平行六面体A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l.

∵AC1是直平行六面体,

∴对角面ACC1A1和BB1D1D是矩形.

∴Q1=lAC,Q2=lBD.

∴AC=,BD∵底面ABCD是菱形,

∴AC2+BD2=4a2,

即()2+()2=4a2.

∴l2a2=(Q12+Q22),

al∴S侧=4al=2.

评述:

以上例题同样采用了整体求法的手段,即没有单独去求a和l的值,而是求出a和l之积,从而简化了解题过程.

二、求棱柱侧面积的方法的应用

[例3]斜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侧棱长为b,AA1与底面相邻两边AB、AC都成45°角,求棱柱的侧面积.

解法一:

如图作A1O⊥面ABC于点O,

∵AA1与AB、AC都成45°角,

∴AO是∠BAC的平分线.

又△ABC为正三角形,

∴AO⊥BC.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A1⊥BC,

又AA1∥BB1∥CC1,

∴四边形BB1C1C为矩形,

S侧=2absin45°+ab=(+1)ab.

解法二:

作BM⊥AA1于点M,连结CM,可证得△BMA≌△CMA,

∴CM⊥AA1.

又△BMC是棱柱的直截面,

∵∠MAB=∠MAC=45°,∴CM=BM=a.

∴C直截面=a+a+a=(+1)a.

∴S侧=(+1)ab.

评述:

解法一是采用求各侧面面积之和来求侧面积的;解法二是先作棱柱的直截面,利用直截面周长与侧棱长之积求得侧面积.

[例4]斜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中,AB=AC=10cm,BC=12cm,A1到A、B、C三点距离相等,AA求这个斜三棱柱的全面积.

解:

如图,在侧面A1ABB1中作A1D⊥AB于点D,由A1A=A1B,

∴D是AB的中点,那么A1D2=A1A2-AD2=132-52.

∴A1D=12∴SA1ABB1=SA1ACC1=A1DAB=120cm2.

取BC的中点E,连结A1E、AE.

由已知A1B=A1C,AB=AC,得

A1E⊥BC,AE⊥BC.

∴BC⊥平面A1AE.∴BC⊥A1A.

又A1A∥B1B,∴BC⊥B1B.

∴侧面BB1C1C是矩形.

∴SBB1C1C=BB1BC=1312=156(cm2).

∴S侧=2SA1ABB1+SBB1C1C=2120+(cm2).

而AE==8(cm),

S底=BCAE=128=48(cm),

∴S全=S侧+2S底=396+248=492(cm2).

[例5]斜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20cm,平面B1A1AB与平面A1C1CA所成的二面角为120°,AA1与BB1、CC1的距离分别为16cm、24cm,求此三棱柱的侧面积.

分析:

求斜棱柱的侧面积可求各侧面面积之和,也可以求它的截面周长C与侧棱长l的乘积.

解法一:

在AA1上取一点E,过E在平面AA1B1B作中GE⊥AA1,交BB1于点G,过E点在平面AA1C1C中作EF⊥AA1,交C1C于点F,则∠GEF为已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GEF=120°.又AA1⊥平面GEF,由棱柱的性质,可得AA1∥B1B∥C1C,

∴BB1⊥平面GEF.又GF平面GEF,

∴BB1⊥GF.

由题意,知GF=2∵∠GEF=120°,

在△GEF中,

GF又∵SA1ABB1=AA1GE=20×16=320(cm2)A1ACC1=AA1EF=20×24=480(cm2)B1BCC1=BB1GF=208=160(cm2),

∴S斜棱柱侧=SA1ABB1+SA1ACC1+SB1B20+480+160=160(5+)(cm2).

解法二:

在侧棱A1A上取一点E,过E作AA1的垂面分别交BB1、CC1于点G、F,连结FG,则平面EFG为斜三棱柱ABC—A1B1C1的直截面.

由题意AA1⊥面EFG,

∴AA1⊥EG,AA1⊥EF.

∴∠GEF为已知二面角的平面角.

∴∠GEF=120°,又GF=2∴在△EFG中,由余弦定理得

FG∴S侧=lC=20(16+24+8)0(5+)(c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