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19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docx

矿大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元素的克拉克值:

(00,10)

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2、矿物的解理:

(00)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面称为解理面。

3、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00,05,06)

岩石的结构:

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

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4、地层:

(00)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

5、搬运作用:

(00)

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

6、胶结作用:

(00)

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7、侵入体:

(00)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为侵入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

8、角度不整合:

(00)

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地层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9、褶皱:

(00)

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

11、地震的烈度:

(00)

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12、岩脉:

(00)

岩墙又可称为岩脉也有人把规模小、形状不规则或贯入岩体之中的脉状岩体称为岩脉。

13、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14、地震:

是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

15、岩浆与熔浆(10)

岩浆: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熔浆:

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

岩浆与熔岩的区别在于熔浆挥发分较少。

16、地质年代:

 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7、岩石与矿物(02,04,10,11,14)

岩石:

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矿物:

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8、岩浆岩的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

(11)

斑状结构:

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成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

基质多为微粒、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可划分为大小不同的两群,但大小相差并不悬殊,而且基质是显晶质的。

斑晶和基质的成分基本相同。

19、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圈(02,04,05,06)

地壳:

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岩石圈: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软流圈:

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约从70km延伸到250km左右,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温度可达700——1300℃,熔融物质占1%——10%。

20、V形谷与U形谷(02,04,06,08,12)

V形谷:

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成V形谷。

U形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底称冰蚀谷,经改造后的冰蚀谷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称为U形谷。

21、节理与断层:

(02,04)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22、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02,04,09)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呈沉积岩的作用。

23、边滩、心滩与河漫滩(03,05,07,08)

边滩:

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边滩。

心滩:

洪水期河流形成双向环流,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央汇聚,然后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形成心滩。

河漫滩:

(11)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加,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颗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

24、风化作用与风化剥蚀作用:

(03,07)

风化作用:

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

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风的的剥蚀作用: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风的剥蚀作用。

25、岩层与地层(03,07)

岩层:

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同一岩层一般由成分基本一致的物质组成,岩层与岩层之间由层理面或层面分开。

地层: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

26、岩墙与岩床(03,05,06)

岩墙(dike):

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几千米。

岩床(sill):

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27、倾向与倾角(03)

倾向:

眼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

28、冲积扇与三角洲(03)

冲积扇:

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或成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

三角洲:

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河水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

29、潜水与承压水(05,08)

潜水:

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成为饱水带水。

承压水:

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30、洪流与片流(06)

洪流:

是大气降水的同时或紧接其后在山体的沟谷中形成的线状流水,且在大气降水后不久该流水消退。

片流:

是大气降水的同时在山体斜坡上出现的面状流水,它随着大气降水的结束而停止流动。

31、解理、层理、片理(07,08,10,12)

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层理:

沉积岩的成层性,是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片理:

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的纹理。

32、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07,08,09)

绝对地质年代:

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

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3、风化壳:

(10)

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成为风化壳。

34、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10,12)

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就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35、泥石流:

(10)

是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36、“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

(10)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将古论今”。

37、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12)

转换断层:

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走滑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错动的断层

38、差异风化和球形风化作用(12)

     球形风化:

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

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和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掉,经过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的棱角消失,在岩石的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的现象。

39、河流阶地:

(11)

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40、围岩与基岩(11)

     围岩: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基岩:

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平面上一般呈长圆形。

基岩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组成。

二、简述题:

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00,02,04,05,06)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他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做大规模的运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该学说对地学革命的意义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吸取了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地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

2、简述沉积作用及基本类型。

(00)

沉积作用:

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达到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基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

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详述风化作用及基本类型。

(00)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温差风化、冰劈风化、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

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酸化作用。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称生物风化作用。

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4、详述变质作用及基本类型。

(00)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条件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根据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分为以下4种主要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按照引起接触变质的主导因素及变质作用方式的不同,接触变质作用可分为两种:

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又称为断裂变质作用)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按照所处的压力与温度环境可概略的分为3种:

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

5、详述断层的概念、基本类型、主要组合类型及其主要识别标志。

(00)

     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成为断层。

     按照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特点,断层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错动的断层)。

断层有时在一个地区成群、成组出现,形成一定的组合形态,常见的断层组合类型有下列几种:

     阶梯状断层:

由许多产状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沿着同一个方向呈阶梯状下滑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因其形如下降的台阶,故称为阶梯状断层。

     地堑和地垒:

是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但倾向相反的正层所形成的断层组合。

如果两条或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则称为地堑,反之中间上升两侧下降者称为地垒。

     叠瓦状构造:

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层所组成,其老岩层依次叠覆于新岩层之上,状如叠瓦,故称为叠瓦状构造。

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4.地貌及水文标志。

6、简述岩浆作用及其基本类型。

(00)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岩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成为岩浆作用。

     根据岩浆使侵入地壳中或是喷出地表,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由于岩浆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火山通道的形状及喷发环境的不同,因此喷发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

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称为中心式喷发。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

7、简述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10)

     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的地层具有核部为老地层、两翼岩层依次变新的对称重复特征。

     向斜在形态上时向下凹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向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的地层具有核部为新地层,两翼地层依次变老的对称重复特征。

8、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02,06,11,12)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量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具体表现如下:

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在水、冰、大气等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下,经表层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可以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球壳表层形成的沉积岩经构造运动的作用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作用以至熔融时,可转变成岩浆岩, 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出露地表,进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

 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发展,由此可见表层地质作用与内部地质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9、你对人类未来环境状况持如何态度?

有何观点?

(02)

     虽然目前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一定达到人类与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各国及区域组织应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环保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定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三废”的排放标准。

     其次,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和监测网。

环境监测是国家对环境进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加强环境教育,合理利用资源,以谋求创造更好的环境。

     综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多部门、多科学携手合作,全面规划着重抓好保持生态平衡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两个方面,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0、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02,05,07,10)

     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有煤、石油、天然气。

     煤的成因: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是由充足的植物残骸在与空气隔绝的环境中不断堆积,然后经过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并随着地壳不断下降,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的影响下,再经过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煤的用途:

煤可以作为工业动力燃料,居民生活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焦化、加工等过程,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石油是以液态形成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是一种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天然气通常是指储集在地下岩石空隙中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

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大量有机质转化而来的,一切有机质均可作为石油的原始物质,包括高等动物在内。

这些生物遗体和泥沙一起沉积在海、湖底部,逐渐形成有机质淤泥。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用途:

石油和天然气是极其重要的能源资源,具有燃烧完全,发热量高,运输方便等优点,石油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

11、试述河流的地质作用。

(03,07)

     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剥蚀、搬运和沉积三种地质作用。

下面详细说明河流的这三种地质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成为河流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

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其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

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2)河流的搬运作用  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但以机械搬运为主,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

在河流中,上游水急,颗粒较大,推移、跃移和悬移三者共存,且推移、跃移更重要一些,在中下游,则是跃移和悬移为主。

颗粒的搬运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流速增大,推移可变为跃移,跃移也可以变为悬移;流速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转变。

(3)河流的沉积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

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流速减小,二是流量减小,三是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

据此分析,河流发生沉积作用有三个主要场所:

一是河流汇入其他相对静止的水体处,二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三是河流的凸岸。

12、试解释“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的地质含义。

(03,06)

     从宏观角度看这句话揭示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历史过程,需要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和探索,历史比较法是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没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的原理。

     从微观角度看这句话揭示了河流的截弯取直这种地质现象。

随着河床的摆动,蛇曲河床相邻两个河湾的距离不断靠近,挡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冲击力加大,河水冲溃两河湾之间的河岸,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的两个河口,由于河水受阻发生沉积作用,被泥沙淤积、堵塞,演变形成牛轭湖,也就有了“河东、河西”的变动。

13、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基本类型。

(03,04)

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  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3)擦痕、摩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  擦痕、摩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

(4)地貌及水文标志  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山脊、谷地的相互错开,洪积扇的错断与偏转,水系突然直角转弯,泉水沿一定方向呈现状分布,湖泊、沼泽呈条带状断续分布等都可能是存在断层的间接标志。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特点,断层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类型:

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平水错动的断层。

14、试述煤的形成过程。

(03)

     煤是在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

要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须具有聚煤条件和成煤作用两个基本条件。

1.聚煤条件  植物遗体堆积成煤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茂盛的植物,保证成煤物质的充分供给;另一条件是已死亡的植物应与空气隔绝,以免遭受完全氧化、分解和强烈的微生物作用而被彻底破坏。

2.成煤作用  从植物遗体的堆积到形成煤层的转化过程成为成煤作用。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1)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阶段  高等植物的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堆积在沼泽浅部的多氧条件下,由于大气、氧和喜氧细菌的作用,会遭到一定的氧化和分解。

但随着植物遗体的不断堆积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则逐渐与空气隔绝,氧化环境转变为还原环境。

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是氧化分解产物之间及分解产物与植物残体之间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多水和富含腐植酸的腐殖质,这就是泥炭。

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死亡后沉到水底,在与空气隔绝的还原环境中,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变为含水很多的腐植胶,腐植胶再经脱水、压实即形成富含沥青质的腐泥。

  

(2)煤化作用阶段  在泥炭和腐泥形成后,随着地壳不断下降,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的影响下,逐渐转入成煤的第二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成岩作用阶段  当泥炭或腐泥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后,在上覆沉积物的静压力作用下,泥炭、腐泥逐渐失水、压实、固结,挥发分相对减少,含炭量相对增高,泥炭和腐泥分别逐渐转变成为褐煤和腐泥褐煤。

变质作用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