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695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19讲八下化学总复习教案浙教版Word格式.docx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

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

(1)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3)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则:

物质分子原子离子

四、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结构→性质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

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

化学性质一样。

(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五、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⑴原子半径:

10-10米数量级

⑵原子质量:

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2、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历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波尔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结构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⑴原子中子:

不带电荷(电中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荷、绕核高速运动。

⑵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核内质子数可以为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2、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如氢有氕、

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

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

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

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如:

钠离子(Na+)、铜离子(Cu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联系

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1.物质由元素组成,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2、自然界的物质按组成物质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金属元素---铁、铜、铝…

3、元素的类型非金属元素---氧、氢、碳…

稀有气体---氦、氖、氩…

4、元素名称的由来:

金属元素常用“钅”作偏旁,除汞外;

非金属元素如是气态的以“气”作偏旁,液态的以“氵”作偏旁,固态的以“石”作偏旁。

3、单质与化合物………………元素存在形态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游离态)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态)

注意点:

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

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

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单质中元素为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

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并:

硅>铝>铁>钙

2、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氮气78%体积百分数,下同)、第二位的是氧元素(氧气21%)、稀有气体(0.94%)……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5、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6、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7、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

有利有弊:

对人体有害;

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2、熟记P18表格中元素名称和符号

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

⑴“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种元素

⑵“N”表示一个氮原子---表示一个原子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族---纵行为族:

七个主族、七个副族、0族和第八族。

周期---横行为周期:

七个周期和镧素、锕系。

2.每一个周期都是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结束;

3.每一主族基本上是非金属元素开始,金属元素结束。

4.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全部是金属,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

主,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

5.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6.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表示物质的符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书写原则

①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凭空想像;

②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

①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在右边;

读法:

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MgO、CuO、CO2、SO2、Fe3O4、P2O5、MnO2

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

H2O、HCl、H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

③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金属左,非金属右。

某化某

二、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某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种类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例】分析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二氧化碳

⑵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⑶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三、离子的符号

1、离子符号的表示:

⑴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

如Na+Cl-

⑵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如:

铵根离子NH4+ 碳酸根离子CO32-

原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显电性

2、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离子名称

离子符号

所带电荷数

氢氧根离子

OH-

-1

硫酸根离子

SO42-

-2

硝酸根离子

NO3-

碳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氢根离子

HCO3-

铵根离子

NH4+

+1

亚硫酸根离子

SO32-

磷酸根离子

PO43-

-3

氯酸根离子

ClO3-

高锰酸根离子

MnO4-

四、化合价

1、化合价的含义:

各种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⑴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化合时体现出来的。

⑵化合价的种类:

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⑶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用带“+”、“-”的小数字表示。

铁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

Fe

⑷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见课本P25表)

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

二价铜汞最常见。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见P25表)

⑴原子团化合价与原子团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

⑵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2价。

⑵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

⑶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⑷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⑸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能显示相同的化合价,如SO2CO2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5、元素化合价的应用

⑴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

原则: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⑵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标准: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标准=1.661×

10-27千克)

2、相对原子质量---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4.“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二、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相对分子质量

例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

2=7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

2+32+16×

4=98

三.化学式意义例

⑴表示某种物质二氧化碳

⑵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碳元素和氧元素

⑶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结构二氧化碳分子由碳

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⑸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类型:

以AxBy为例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xa+yb

2.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A原子个数:

B原子个数=x:

y

3.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

B元素质量=xa:

yb

4.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A元素的质量分数A%=—————100%

5.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

元素A的质MA=MAxOy×

A%

第3章空气与生命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O2

SO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Fe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

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

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2O2

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2实验室装置图

3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第一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

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三步:

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四步: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第七步:

熄灭酒精灯。

(2)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

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A+B→C

(2)分解反应:

A→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列出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答案

四、二氧化碳

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③验满方法: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

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2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

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六、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

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空气污染的种类:

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SO2④酸雨

保护空气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1.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涵义:

(1)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S2-“前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后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2H2“前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氯化钠________②硫________③二氧化碳________④氧化镁________⑤氮气________⑥氯化铁________⑦硫酸________⑧硝酸银________⑨硫化锌________⑩氢氧化铜________

3.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看了硝酸铵产品包装袋上的说明(如下图),对产品的含氮量产生了疑问,于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硝酸铵的含氮量进行了计算,都认为包装袋上标注的含氮量不准确。

小组中李华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

14/80×

100%=l7.5%,而王明同学计算的结果大于34%。

由于计算结果不同,小组中的同学进行了讨论。

(1)你认为李华同学的计算是否正确?

___________。

(2)计算硝酸铵中的含氮量,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袋产品中含纯硝酸铵的质量为___________kg。

4.上图表示的是地壳里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

问题:

⑴图中金属元素有_________种。

⑵地壳中铝元素的

含量为_________。

⑶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

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氢原子。

(2)2个S离子 S离子的化合价是-2价(3)物质水 一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内有2个氢原子(4)2个H分子  一个H分子由2个H原子构成

2、NaCl  S  CO2  MgO  N2 FeCl3 H2SO4 AgNO3 ZnS Cu(OH)2

3、否  28/80×

100%=35% 

4、67.73% FeO Fe2O3 Fe3O4

5.食品、烧烤食品等被营养专家称作“垃圾食品”,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食物中还会产生一些强致癌物质,故此类食品不宜多吃、常吃。

如在食物的煎炸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丙烯醛,化学式为(C2H3CHO)。

试回答:

⑴丙烯醛的相对分子质量。

⑵丙烯醛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⑶丙烯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112克丙烯醛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56;

C:

H:

O=9:

1:

4;

28.6%;

72g

6.10克赤铁矿的样品,经分析化验测得其中含Fe2O39.6克,求此铁矿中铁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