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40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文档格式.docx

7.除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可用示波显像外,常规超声检查对有意义的图像应留有记录如热敏纸摄片和(或)录像带或磁、光盘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程序进行检查。

2.认真查看申请单,了解病情,密切结合临床。

3.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

4.注意标定探头方位,调节仪器增益和灰阶,多普勒检查时声束方向需与血流方向尽可能平行以获取准确数据。

5.对测量数据或诊断有异议时应及时重复检查和测量,避免漏诊和误诊。

二、常规腹部(肝、胆、胰、脾、双肾)

肝脏

【适应症】

1.测量与了解肝脏大小、形态与位置,肝脏生理性变异或病理性肿大、缩小。

2.肝脏局限性疾病

(1)实质性肿瘤: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2)囊性占位性病变:

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3)肝脓肿。

3.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淤血肝、肝纤维化等。

4.肝脏外伤:

破裂、血肿等。

5.肝血管疾病:

血管瘤、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栓、栓塞等。

6.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肝脏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

8.肝脏术中超声。

9.肝移植后的监护。

【检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2.检查体位

(1)仰卧位:

为常规检查体位。

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

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

病人向左侧45°

~90°

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

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

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3.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

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探头位置:

右季肋下横切观察第一肝门;

剑突下横切观察第二肝门;

右肋间斜切观察右叶间裂;

肋缘下矢状面观察左外侧角、左叶间裂、左叶经腹主动脉、正中裂、膈顶部、肝下缘。

【检查内容】

1.肝脏的测量

(1)肝右叶最大斜径:

需显示观察膈顶部,以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肝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值不超过12~14cm。

(2)肝右叶前后径:

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测量8~10cm。

(3)肝右叶横径:

自肝最右外侧缘至下腔静脉右侧壁间的距离,正常测值不超过10cm。

(4)左半肝厚度和长度:

以通过腹主动脉的矢状纵切声像图作为测量左半肝厚度和长度的标准切面,尽可能显示膈肌,正常测值为左半肝厚度(包括尾状叶)不超过6cm,长度不超过9cm。

(5)肝右叶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

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常探测不到;

当深呼吸时长度可达肋缘下0.5~1.5cm;

对肺活量大者,肝上下移动度亦大,深呼吸时,长度明显增加,与平稳呼吸的比较甚至可有5~6cm之差。

2.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3.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加或减低。

4.肝实质内异常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5.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

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

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血管内有无栓子形成。

6.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7.肝门部及腹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

有无腹水。

1.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对上下、内外等部位进行连续性滑行扫查,在某一位置进行断面观察时,应做左右或上下方向最大范围的侧动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2.对肝脏径线测量时要坚持标准体位和标准切面,避免因呼吸深度和检查体位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3.在右肋间扫查观察右膈顶部肝组织结构时应让病人尽可能呼气,使横膈尽量上升后做屏气动作,以便超声束能有效投射至上述区域,井使检查者有足够时间调整声束投射方向及观察,分析声像图特征。

同理,在肝脏其他部位检查中,让病人尽可能吸气使横膈尽量下降后再屏气,以避开肋骨、肋弓和胃肠气体的遮挡而获得最佳显示。

4.在肋下缘肋间断面扫查时、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易重叠在肝脏断面上、故应重视纵断面或冠状断面的扫查,并配合呼吸运动动态观察,帮助确定病变是在肝内还是在肝外。

5.在测量血管血流频谱时,应充分取得病人的合作,暂时屏住呼吸3~5s,在此时间内获取一段平稳频谱即可。

切不可长时间屏气.以免造成频谱误差。

胆囊与胆道

1.胆道系统结石。

2.胆道系统炎症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

3.胆囊腺肌症。

4.胆囊息肉样病变及其鉴别诊断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

5.胆道系统肿瘤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6.胆道蛔虫。

7.先天性胆道异常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先天性胆囊异常、先天性胆道闭锁。

8.黄疸的鉴别诊断。

9.脂餐实验。

1.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2.仪器条件:

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3.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

,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1.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内、外胆管管径;

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5.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1.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

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3.超声测量

(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数不超过3.5cm;

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映较长径更有价值。

(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腹状态下不超过2.5mm,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正常胆道及参考值】

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

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

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不超过5.0mm,下段内径不超过8mm,高龄者有增宽趋势。

1.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现,肝硬化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出现。

2.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不典型。

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

3.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模糊,内有沉积物。

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回声带可能为严重胆囊炎的炎性渗出。

4.胆囊结石易误诊的常见于以下:

(1)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或陈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

(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容易漏诊。

(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认为胆囊结石。

(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

(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注意鉴别。

(6)胆总管末端的癌肿、蛔虫尸体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相似的超声表现。

5.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显著增厚,囊内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清。

6.或胃切除术后,常见胆囊增大伴沉积物回声,但囊壁不增厚无压痛,有助于鉴别。

7.轻度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常显示不清。

超声诊断困难。

8.胆囊炎增殖型需与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腺肌样增生症鉴别。

9.结石的胆囊轮廓不清晰,仅见胆囊前壁的弧形高回声,伴宽大声影,看不到结石轮廓,呈典型的“WES”征。

(wallechoshadow,囊壁回声的正影)。

超声检查中易误诊为“WES”征有下列情况:

(1)钙胆汁或钙化胆囊声像图显示为高回声带,其后伴有清晰的声影,胆囊内腔不能显示,鉴别困难。

(2)胆囊过小或先天缺如,肝门附近含气的胃肠道易误诊为胆囊充满结石。

(3)胆囊切除术后瘢痕组织或胆囊窝纤维化,应结合病史诊断。

10.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发病率高,较多结石高回声团及声影掩盖肿瘤是漏诊的主要原因。

实块性胆囊癌有时与肝癌不易区别。

(1)突到胆囊腔,肿物似与门静脉右支接近;

(2)内有结石强回声;

(3)来自胆囊动脉,应高度提示胆囊癌。

11.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不能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依据。

12.肝外胆管扩张是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灵敏指标。

胆管的扩张先于临床黄疸出现。

13.梗阻水平判断

(1)总管扩张是下端梗阻的可靠依据。

(2)外胆管正常或不显示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仅一侧扩张提示上段肝门部阻塞。

(3)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即胆囊增大提示下段阻塞,胆囊不大符合上段阻塞。

(4)有时胆囊与胆总管处于矛盾的张力状态,提示胆囊颈部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胆囊是否增大不能作为判断梗阻水平的标志。

胰腺

1.胰腺炎症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结核等。

2.胰腺肿瘤

(1)良性:

胰腺囊腺瘤、胰岛细胞瘤等;

(2)恶性:

壶腹周围癌、胰腺囊腺癌、转移性肿瘤、胰岛细胞癌等。

3.胰腺囊性病变假性囊肿、包虫囊肿。

4.先天性胰腺异常环状胰腺、右位胰腺等。

5.胰腺介入性诊断与治疗胰腺实质病变的穿刺活检;

囊性病变的抽吸、引流、硬化治疗;

胰管造影等。

6.内镜超声能够获得比腹部超声更为清晰和细微的高分辨力声像图,特别适用于经腹超声检查困难的病人(如肥胖、肠气干扰等),适合于早期胰腺癌和壶腹周围肿瘤,胰岛细胞瘤等微小肿瘤,不明原因的胰管、肝外胆管扩张等。

1.仪器条件:

(1)常规检查胰腺,对仪器无特殊要求。

根据病人腹壁厚度调节检查深度及聚焦区。

胰腺检查常规采用3.5MHz探头,其中凸阵探头效果较佳。

对小儿和瘦弱体型者还可加用5.0MHz探头。

(2)根据需要观察的部位及血流速度,随时调节彩色多普勒取样范围,调节速度范围、增益、灵敏度、滤波频率、彩色优先显示级别等,达到既能够满意显示感兴趣区内的血流信号,又不出现彩色噪声、彩色外溢和严重混迭。

(3)调节频谱多谱勒取样区的大小、取样角度、探测速度范围、滤波频谱、扫查速度等,以获得清晰稳定的流速曲线。

2.体位:

(1)被检查者体位取平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以及立位。

(2)探头常规沿胰腺长轴走行检查,同时辅以胰腺各部位的短轴超声扫查。

(3)在左第8~9肋间以脾脏为透声窗,在脾门静脉旁观察胰尾。

(4)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如:

肝脏、脾脏、胆囊和胆道、胃、十二指肠、胰腺周围的血管和胰腺的关系。

(5)肝外胆道扩张者须观察胰腺及胆道的全长。

(6)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超声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引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1.胰腺的形态、大小、轮廓、边界。

2.胰腺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

3.胰管的长度与内径。

4.胰腺周围主要血管,胆总管,相邻器官与胰腺的关系。

5.胰腺病灶的所在位置、数量、分布范围、大小、形态、边缘、回声强度及其对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正常参考值】

1.正常测量部位:

剑突下(上腹部)横切面测量胰头、胰体、胰尾厚度,胰头于下腔静脉前方进行测量,胰体于腹主动脉前方进行测量,胰尾于腹主动脉左侧缘进行测量。

2.胰腺正常参考值:

胰头:

≤2.5cm,胰体、尾≤2.0cm。

1.测量和判断胰腺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约1/4人的胰腺形态或位置有变异。

2.胰腺炎时胰腺肿大程度、实质内炎症侵袭程度、周围炎性液体积聚。

3.注意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胆道系统、胰管受压狭窄闭塞或扩张的范围、程度。

判断和测量胰管扩张,发现胰腺结石。

4.胰腺囊性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囊壁和囊液情况。

假性囊肿邻近的动脉可形成假性动脉瘤、门静脉血栓,超声检查必须警惕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存在。

5.发现胰腺内1.0cm以上的实性肿瘤,确认胰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和边界、内部回声等级和回声均匀程度,超声对胰尾部和较小胰腺肿瘤的敏感性较差。

6.胰腺病变对胰腺后方血管的影响。

7.胰腺外伤时小网膜囊积液积血,严重的胰腺破裂。

8.区分胰腺病变和周围病变:

(1)与胰头紧贴的肝尾叶容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断面扫查可判定肝尾叶与肝左叶背侧的连续关系;

(2)胰腺周围肿大的淋巴结与胰腺紧贴时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

(3)部分胰头和钩突部的原始副胰呈低回声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切面观察其为非球形结构。

9.严重黄疸伴胆道全程扩张,而胰头未发现明确病灶者,应考虑十二指肠壶腹部病变。

10.胰岛细胞瘤多数位于胰腺体、尾部,通常瘤体较小(约1~2mm),呈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规整,内部回声均匀,绝大多数伴有发作性低血糖症状。

脾脏

1.脾脏先天性异常包括位置异常(游走脾、脾下垂、内脏转位)、数目异常(多脾综合症、无脾综合症、副脾)和形态异常(脾脏分叶畸形)。

2.脾肿大弥漫性病变包括:

(1)肝脏病变、门静脉高压。

(2)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伤寒、血吸虫病、黑热病、钩端螺线体病等)。

(3)血液系统疾病、代谢病等可能影响到脾脏的其他疾病。

3.脾萎缩。

4.脾外伤,特别是腹部钝性外伤。

5.脾感染(脓肿、结核等)。

6.脾囊性病变。

7.脾实性肿瘤。

8.自体脾移植。

9.超声导向介入性诊断治疗。

1.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

可取右侧卧位、仰卧位及左前斜位。

3.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亦可用相控阵扇形探头。

4.标准切面:

左肋间斜切、左肋下斜切。

5.探头位置:

左肋间、左肋下。

探头置于左腋中线、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的第9~11肋间进行扫查。

常规测量:

正常脾脏前缘不超过腋前线,下缘不超过左肋缘。

(1)厚径:

探头顺腋前线至腋后线9~10肋间斜切面显示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自脾门垂直于脾对侧缘间的距离,即为脾厚径,正常参考范围为3~4cm,个别也可<

4.5cm。

(2)长径:

通过与左第10肋平行探测显示脾脏肋间斜切面,测量其下极最低点至上极最高点的距离,即为脾脏解剖学上的长径,正常参考范围为8~10cm。

7.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观察脾门及脾内血管分布,用频谱多谱勒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1.检查时因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程度、形态等。

2.必要时再行彩色多谱勒血流检查。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

(5)脾外伤。

2.部分病理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有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下列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回声异常。

(2)脾实质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肾脏

1.先天性异常肾发育不全,肾缺如,异位肾,融合肾等诊断与鉴别。

2.囊性肿物孤立性肾囊肿(单纯性皮质囊肿、肾盂旁囊肿),多囊肾,多囊性肾发育不全,髓质性肾囊肿如海绵肾等的诊断与鉴别。

3.肾肿瘤肾实质肿瘤,肾盂肿瘤与转移瘤。

4.肾脏感染疾病肾盂肾炎,肾脓肿,脓肾,肾周围脓肿,肾结核,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

5.肾创伤。

6.肾结石。

7.尿路梗阻,肾积水。

8.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栓塞及肾梗塞,深静脉栓塞,动静脉瘘等。

9.无功能肾或不显影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移植肾及其并发症。

11.肾实质弥漫性病变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间质性肾炎,淀粉样变性等。

12.介入性超声的应用肾穿刺活检,穿刺造影,肾造瘘术,囊肿、脓肿引流和药物治疗。

1.使用凸阵和扇扫探头,成人一般用频率为3~5MHz,儿童选用频率为5~7MHz。

2.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如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3.扫查的切面

(1)扫查冠状切面。

病人仰卧位或侧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纵向扫查,使声束指向内前方。

以肝脏和脾脏为声窗,可分别获得右肾和左肾的最大冠状切面声像图。

标准肾脏冠状切面呈外凸内凹的蚕豆形,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

(2)扫查矢状切面。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探头置于腰背部或季肋角部纵向扫查,并使声束向上倾斜,获得肾脏矢状切面图。

冠状和矢状切面可统称为肾脏的长轴切面。

(3)扫查横切面。

在冠状扫查的位置,旋转探头90度,可获得肾脏的横切面声像图。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似马蹄形。

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并使显示的前后径(厚度)和宽径最小。

(4)利用冠状切面和(或)横切面显示肾门部血管。

使用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诊断仪分别探测肾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加速时间。

在上腹部横段扫查,检测肾动脉起始段的各种血流参数。

4.测量方法

(1)测量肾脏长径。

标准肾脏冠状切面或肾脏的最大矢状切面,从上极的上缘至下极的下缘。

(2)测量肾脏宽径。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肾门内上缘至外侧缘。

肾窦宽径从肾窦高回声的内侧缘到外侧缘。

(3)测量肾脏厚度。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前缘至后缘。

1.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回声是否正常。

如果一侧找不到肾脏,则应了解有无手术史,注意有无异位肾(盆腔、胸腔)、萎缩肾或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肾缺如(单肾),并作检查和鉴别。

2.注意肾皮质、髓质(锥体)的厚薄和回声强度有无异常改变;

有无集合系统(肾盂、肾盏)扩张征象。

3.观察肾内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回声异常。

4.若发现局限性回声异常,应确定其部位(肾实质、锥体或肾窦区)、大小、形态和回声特征。

5.观察肾周有无积液或其他异常征象。

6.怀疑肾脏恶性肿瘤时,应常规检查肾门部及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

1.决定有无肾内局限性病变,必需从肾长轴断面(冠状、纵断)和短轴系列断面来观察,以免漏诊或误诊,对于肾的赘生性肿物(囊肿、肾癌)尤应如此。

2.注意识别正常肾脏变异和伪像干扰,勿将正常肾脏表面的分叶状切迹和肥大肾柱误诊为肾肿瘤。

3.超声检查虽然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尚存在许多局限性,甚至是“盲区”。

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对各种疾病的超声检查价值和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

超声检查“无异常”,不等于“无疾病”,更不能称正常。

必要时,建议进行其他检查。

4.对肾血管检查,仅在临床有特殊要求时进行。

三、泌尿、男性生殖系

输尿管

1.输尿管结石。

2.输尿管肿瘤。

3.输尿管积水。

4.先天性异常如:

输尿管囊肿、输尿管狭窄、巨输尿管等。

说明:

输尿管病变的检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医师的诊断技术水平。

不伴有梗阻性输尿管扩张或体积小的结石、肿瘤、轻度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