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50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所以此句用贾谊和萧何的典故,借贾谊表达对朋友才华的赞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

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

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②社:

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

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1.B

2.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

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

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

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

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

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

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

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

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

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

语言精练自然。

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1.D

2.①“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

②“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

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③“岂有逆胡传子孙!

”和“遗民忍死望恢复”:

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④“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

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

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岂有逆胡传子孙!

”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这里将中原战争不断,遗民渴望收复失地和朝廷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下达了十五年以及驻守在边疆的将军不去作战的现状形成对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

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

“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

“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

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

2.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2.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

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尾联交代了妇人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征求不断、战乱不止,是因为国家的原因导致的,这样就会引导吴郎想得更远,就会不再计较几颗枣子,而更富有同情心,从而达到作者嘱托的目的,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①。

(注)翛(xiāo)然:

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松声的由来:

微风自西南而来,拂动松树枝叶而形成松声。

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琅琅上口。

C.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

D.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

1.C

2.①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

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②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不正确,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

“炎暑”才是实写。

故选C。

诗歌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到来自西南的微风潜入松树的枝叶间,正是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松声,所以首联是为写松声蓄势。

颔联所写之景并非实景,而是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后四句写到,听到松声后洗净了夏季的炎暑,然后又消除了昏烦,以至于整夜不眠,身心翛然,这里面通过作者自己听松声后的感受来写松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连州:

今广东连县(连州市)。

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

柳柳州:

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

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③三黜:

三贬。

柳士师:

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

④桂江:

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连山:

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对当政者的不满;

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

思念故乡的愁苦。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写到作者和柳宗元被贬出京城十年后,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写出了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诗歌颔联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诗歌颔联诗人借用柳下惠的典故,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

诗歌颈联写到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通过“回雁”“猿”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

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

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

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

②真成:

真个是。

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

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2.①作者欣赏了水仙花之后走出大门,只见浩浩江水横在眼前,不禁心旷神怡,发出会心的一笑。

②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也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表明自己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

③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出门一笑大江横”,何其潇洒自适!

D.“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分析有误,从诗歌标题中“欣然会心”和整首诗的描写、抒情可看出并非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前三联是在描写水仙花,写出水仙花出尘脱俗的仙姿、洁白素雅的花色、淡雅的清香、俊逸高雅的神韵,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而最后一句写作者欣赏完水仙花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笑”应是心旷神怡的会心一笑。

这里所描写的“大江”的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花的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这种海阔天空其实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反映,作者仕途不顺,所以作者在看到横在眼前的大江之后,有了那种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

本诗写到作者被水仙花的清新洁白的芳韵所折服、倾倒因为久坐欣赏而感到寂寞难耐,结合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作者赏花的寂寞其实也是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惆怅,所以作者走出山门,当看到“横”在眼前的大江时,一个“笑”字其实也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坎坷和不公的释然,所以这句诗是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的潇洒自适。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杜工部:

即杜甫。

因杜甫被授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因此人称杜工部。

这首诗是李商隐离开成都,在饯别宴席上所写。

这首诗是模仿杜诗风格,因而以“杜工部蜀中离席”为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先以问句表达无尽的慨叹,再转到“世路干戈”的背景上,自然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

B.诗人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交代西北边境多年动荡、战乱不断的局势,饱含作者的深忧。

C.第三联从时事转入眼前:

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

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

D.尾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仍回到饯别,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忧时情怀。

2.“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情感深沉;

“顿挫”,指表情达意起伏变化。

有人评价李商隐此诗模仿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从“沉郁”“顿挫”两方面简要分析。

2.①沉郁:

李商隐把时事引入传统离别诗歌之中,把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博大而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顿挫:

诗歌从感慨别离到担忧时局,从眼前宴席联想到当垆的卓文君,跌宕起伏,参差错落,具有杜诗“顿挫”之美。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的说法错误。

细读颔联可知:

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即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

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