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24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拟行路难》 导学案.docx

《拟行路难》导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单

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语文组执教者:

宋正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量渲染愁绪的用意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2.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18首,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③鲍照(  )④拟行路难(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气踯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

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

《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三、合作探究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4.思考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旨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阅读】

【课外拓展】

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

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

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

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

因为这是黄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

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

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

“我叫刘一雷。

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

宛秀才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秀才的母亲恍然大悟:

“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

”宛秀才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

鲍照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

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

因兵败黄梅,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

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

【美文珍藏】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

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

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

“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

”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

“路在哪儿,我怎知道?

”说罢,取瓢舀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

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

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

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

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

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

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

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

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陌路人。

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

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

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还是在野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

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

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赏析:

本文开宗明义: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作者用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来评说阮籍“猖狂”不羁的人性,从而赞成他的这种不慕权势、不怕“世俗的指责”和“世俗的猜疑”的“踽踽独行”的人生之路。

本文好在作者不是重新编写故事,而是采用了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发微”时,自己的观点是“流露”而不是“表露”。

例如,文章结尾写到: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这些具体形象的描述,更加富有文学的张力,比抽象概括的理性口号强多了。

 

《拟行路难》检测单(独立完成,当堂交卷)

学生姓名: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

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导学案

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语文组执教者:

宋正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量渲染愁绪的用意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鲍照(?

~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2.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18首,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③鲍照(  )④拟行路难(  )  

答案:

①zhuó ②zhízhú ③Bào ④n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气踯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倾、倒 ②停止 ③徘徊不前

3.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

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

《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答案:

东晋 《芜城赋》 乐府

三、合作探究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4.思考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旨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四、课堂小结

写作技巧:

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内容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启示: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五、【拓展阅读】

【课外拓展】

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

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

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

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

因为这是黄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

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

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

“我叫刘一雷。

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

宛秀才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秀才的母亲恍然大悟:

“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

”宛秀才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

鲍照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

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

因兵败黄梅,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

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

【美文珍藏】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

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

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

“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

”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

“路在哪儿,我怎知道?

”说罢,取瓢舀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

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

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

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

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

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

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

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

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陌路人。

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

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

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还是在野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

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

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赏析:

本文开宗明义: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作者用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来评说阮籍“猖狂”不羁的人性,从而赞成他的这种不慕权势、不怕“世俗的指责”和“世俗的猜疑”的“踽踽独行”的人生之路。

本文好在作者不是重新编写故事,而是采用了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发微”时,自己的观点是“流露”而不是“表露”。

例如,文章结尾写到: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这些具体形象的描述,更加富有文学的张力,比抽象概括的理性口号强多了。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解析 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

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阮籍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形象,那就是奇鸟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两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怀才不遇,没有知音。

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己的处境一致的。

阮籍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地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当权者荒淫腐朽,昏庸无道,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正如志向远大、心系苍生的凤凰,本想展翅追求理想,却被秋风摧折了羽翼,只能怆悢心伤——这个凤凰正是阮籍的化身。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

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