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85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docx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摘要

附件3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摘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研究员周满生

(根据录音和课件整理,未经本人审定,仅供学院内部学习使用)

主要内容:

一、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深化改革,切实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引言

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否在世界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以为中国的振兴刚刚开始,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教育的振兴。

——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美国加上网络学习注册学生数,也就是1700万人左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有2002/03年度数据的130个国家(地区)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31.3%,我国以2005年21%的数值计算,也不过排在第80位上下,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从业人员大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6.5%左右,近期能够改善的,也只是新增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而人才存量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有显著差距,至于同发达国家在高层次人才拥有量相比,落后甚远。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排位并不算高,尚存增长的空间。

竞争是长期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近半个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主要来自大学学者,70%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大学工作。

由于大学在国家创新中具有的关键地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水平的大学建设,在抢占世界学术高地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

“经济不像战争,它可以双赢。

美国、中国、印度和欧洲都可以繁荣。

”-----托玛斯.佛里曼

通过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

——学会发掘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左脑。

左脑再发达也发达不过电脑了。

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高水平大学。

2005年世界大学200强中美国有54所,前10强中美国有7所。

德国政府2005年启动了“精英大学”计划,遴选出10所大学进行重点建设。

俄罗斯也于今年3月启动创新型大学申报和竞争评选工作,计划对30所一流大学给与强有力的支持。

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甚至制高点的国家,都在加紧筹划本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知识经济一旦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依托资源类型的重大变化,从自然资源转向更加倚重人力资源,从“硬实力”竞争转向兼顾“软实力”的竞争。

各国都在制定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新世纪的教育发展都力图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抢占制高点。

——美国的《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1);《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2002)。

——俄罗斯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2001)。

——韩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2002)。

(二)我们的竞争对手——印度的发展前景

中国目前有2300万学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学习系统。

印度虽然暂时落后,但未来若干年后,由于人口增长和其“民主制度”将推进印度的高等教育就学人数超过中国和美国。

印度人才发展优势:

印度25岁以下人口超过5亿,预期2050年人口总数将超过中国,在未来5年内世界新增劳动力总数中将占到23%。

印度目前对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才和有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

其世界最大民主体制将迫使它回应越来越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印度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性高.

印度人才发展制约因素:

印度高教发展很不平衡,高质量人才培养密集于少量“精英”学校,80%的工程学博士由20所顶尖大学授予,65%的科学博士由30所授予,印度每年培养博士生不到7000人。

是否印度的民主制度以及更健全的法治环境终究会让印度拥有比中国更多的后劲?

不能以效率的眼光来衡量印度民主的优劣。

印度民主的危险在于,这种趋势太过强烈,以至于政府始终处于无为的状态。

印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充满活力和矛盾的社会。

印度虽然被西方投资者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但不要忘记,印度的行政官卡太多,贪污问题严重,基建设施不足,付款困难重重,能源供应不稳,加以识字率偏低,贫穷问题仍普遍,因此条件会比中国差。

不过目前仍是人治的国家,法制的水平仍不高,而外资亦较难直接投资当地的制造业,加以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的差距仍然太大,投资仍有若干的风险。

发展前景

印度的教育发展已似离弦之箭,不可逆转。

中国和印度等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其国内中产阶层家庭的数量激增,对于私营机构服务的需求也将之水涨船高。

印度的教育发展的三种途径:

(1)私利、营利性教育在中国、印度比美国将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公立部门无法支付必需的投资。

(2)远程教育进行更大规模更大数量的招生,中、印两国正在这样做。

(3)大量引入远程跨境教育,特别是印度,由于采用英文教学,未来20年内更可能是跨境教育的主要引入者。

发展前景:

为了应对高质量教育机构的不足,印度高教系统正在大力吸引国内和外国私立部门参与和资助高等教育。

2006年11月,印度政府发表文件许可外资可以直接投入高等教育,外国大学可以在印度建立校园。

印度和中国为了达到50%的毛入学率,必然会产生投入成本和质量、效益的矛盾。

(三)竞争对手-欧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代名词,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共同致力于到2010年实现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

——1997年4月里斯本公约;

——1998年5月索邦宣言;

——1999年6月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的核心内容:

在欧洲各国之间实行清晰的、透明的、可比较的学位制度,使各国授予的学位和学历有等值性和对比性。

实行高等教育的两级制:

学士和硕士。

学士学制3-4年,硕士1-2年,承认学士在欧洲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

实行统一的学分制。

鼓励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并为他们的流动创造条件。

加强在质量监督领域的欧洲合作,以便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博洛尼亚宣言》倡导:

——建立知识的欧洲;

强调发展欧洲文化取向

——大学扮演中心角色;

——推动公民交流与就业;

——通过推动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建立为学生带来更多更便捷的受教育机会。

欧洲转学学分制度

——涵盖所有高等教育机构;

——非高等教育体系中也可获得学分;

——包含所有欧盟国家及平级非欧盟国家;

——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权;

——构建通用性与灵活性并存的高等教育学制框架

统一的学制:

3-5-8模式(学士3年、硕士2年、博士3年)

参考框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建议学制可分为四个等级

——准学位级(sub-degreelevel)

——第一学位级(firstdegreelevel)

——硕士级(masterlevel)

——博士级(doctorallevel)

各国教育当局根据参考框架,确定恰当的体制改革方案,保证政府的权威和高等学校的自治

建立质量监管认证体系:

——强调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

——统一的标准与程序(外部评估与质量监管机构);

——以学科或专业作为评估基础;

——以产出而不是投入做标准。

——基于欧洲标准做质量分类,不受各国自己标准的影响。

落实“博洛尼亚进程”:

——2001年5月布拉格会议(强调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参与,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2003年柏林会议(引入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ENQA,两级学位制度,学位和学习年限认可)。

——2005年卑尔根会议(欧洲学术资格框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位和学时的互认)。

——2007年5月伦敦会议(实施ENQA制定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参考性国家准则,包括博士级别学位在内的双学位的颁发和互认,在高等教育领域创建灵活的培训机会)。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如何坚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如何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

——如何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问题。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起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持续与间断学习相互结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相互折算的弹性学习制度

——逐步建立起学习成果个人信用记录的制度,通过学分银行的形式,实行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成果的累积与转换,逐步确立学历学位体系与能力资格架构并行等值的机制。

——博洛尼亚进程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推进将为我们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宝贵的前车之鉴。

(四)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

★参考文件1——《迎接风暴》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联合发布《迎接风暴》报告简介(2005年底初稿,2006年2月发布)。

200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及两院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发表了联合报告《迎接风暴:

振兴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建设美好未来》(简称《迎接风暴》),在美政界、教育界与科学界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

《迎接风暴》实际上是21世纪美国科技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很有参考价值,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面向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划我国教育科技发展战略。

英文名称为:

RisingabovetheGatheringStorm:

EnergizingandEmployingAmericaforaBrighterEconomicFuture

《迎接风暴》报告的主旨和特点:

《迎接风暴》报告提出四项重大政策建议:

即美国政府应当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经济政策方面行动。

美国21世纪委员会相信:

如果实施《迎接风暴》报告建议的话,将能够帮助美国在21世纪实现繁荣。

该报告突出强化了以下特点。

《迎接风暴》特点:

——直面竞争危机

——瞄准中国等国

——反思教育问题

——强调美国面临几个领域挑战:

1、基础教育阶段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准备不足;

2、本科生对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兴趣有限;

3、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严重减少;

4、科学与工程教育在某些情况下使学生不能充分做好在大学以外工作的准备。

——强调政府责任

应当复兴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证美国人民继续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中获益。

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强调“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是公民,他们既有责任,也有机会帮助保护美国。

——重视培养人才

高度重视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能力建设,将人才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针对欧盟与中国、印度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竞争压力,提出“创新将成为确定美国在21世纪成败与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加快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是美国科学、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迎接风暴》提出四大政策建议:

1、每年吸引一万名最聪明的学生担任基础教育科学和数学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可影响一千万学生。

培训25万教师,提高科学和数学教学水平。

2、国家重点支持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研究,播撒创新的种子。

3、吸引国内外最好、最聪明的人才接受科学与工程教育。

4、营造激励创新和投资创新的宽松环境。

21世纪委员会建议:

(1)启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本科生奖学金”计划,以使自然科学或工程学领域学位获得者不断增加,并达到24岁同龄人口的10%以上。

(2)政府增加拨款、设立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多种方法,吸引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攻读研究生学位。

正是这一份报告说服了美国国会两院议员,表示支持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导致布什总统提出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CompetitiveInitiative,ACI)。

该计划承诺在今后十年内将用于科学、工程等领域的联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加一倍。

★参考文件2——美国教育部“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调查报告

报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较为详细地的改善和提高的建议。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高校入学(Access)

2.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力(Affordability)

3.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创新(QualityandInnovation)

4.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问责体系(Accountability).

报告于2006年9月份公布。

主要内容:

1.扩大招生入学,保证合格就学

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资助贫困学生(Need-basedAid)接受高等教育,并确保教育成功率。

要保证高中教育合格率,并提高大学生毕业率,校方应清楚,导致学生不能入学和顺利毕业的非学术性障碍(Non-AcademicBarriers),如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经济上负担不起等原因。

2.提高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力

全面改革学生资助体系,使之更加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和国家需要。

要以新的方式切实扩大资助贫困学生。

改革后的资助体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扩大大学学生入学:

确保可能因资金问题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入校学习;

(2)提高学生保持率和毕业率:

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完成学业,保证那些因费用问题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顺利毕业;

(3)消减学生债务压力。

高等教育机构要开发新的、搞好控制教育成本的方法,提高“产出能力”。

要使毕业生显示高校学习后“增加的价值”。

高中阶段,应让合格的学生提前接受大学教育。

(1)大学预科课程制度(AdvancedPlacementPrograms)

(2)早期入学选拔制度(EarlyCollegeEnrollmentPrograms)

(3)双学籍学习制度(DualEnrollment)

(4)早期大学网络课程(EarlyCollegeOn-LinePrograms)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创新

(1)各类高校要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法,设置新课程,使用新技术来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数学素养。

要大力倡导不断创新、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的科研活动。

——设立联邦基金奖励高校教学改革,把迅速发展的科学,如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Science)、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

——为满足乡村、成人以及劳动力发展的教育需求,要加大远程教学的利用和支持力度。

(2)制定发展终身学习的国家战略,确保美国公民和美国始终处于要求日益增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知识经济前沿。

——要使美国出于知识变革的前沿,教育部长要带头创建一个鼓励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术的制度。

“部长计划”应鼓励建立一个设计合理、简明实用的数字知识传输系统。

此系统能让各教育机构间易于转移学分,学生不仅能获得学位证明,并能获得某一技能的证书。

——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终身学习基金账户”(LifelongLearningAccounts)试点项目,为个人教育、培训提供经费,可使劳动力本人不断更新知识技术。

促进职业发展,提高收入所得。

通过国家试点项目的示范,鼓励引导中、低收入人群储蓄投资教育培训。

提高与职业相关的技术知识。

可通过给予个人和雇员税收鼓励,筹措此账户基金。

——要消除学分转移障碍和其他影响终身学习成果互认的阻碍,如:

不同授权区域间、州与州之间,以及个人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学校与社区学习培训间的互认障碍等。

——建立“国家创新伙伴”(NationalInnovationPartnership)竞争性计划。

将联邦基金发放给各州,鼓励教学项目设计、学分转移等创新。

——教育部长应与州一级机构合作制定一个全面计划,促使高教、成教、职教更好的协调,整合相关政策、计划和问责体系。

建立一个高效、透明、经济并能满足劳工需求的体系。

此计划要对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具体建议。

4.建立完善的中学后(Post-Secondary)教育问责体系

在高等教育创建讲求责任的、透明的文化。

如果高等教育能够大力提倡和实施严肃地问责体系标准,扩大招生入学、提高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等问题将变得更容易解决。

(1)发展更好的学生学习评估制度

——各州应要求公共高等教育机构使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工具,例如:

“全国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NSSE)

“社区大学学生参与度调查”(CCSSE)

“大学学习评估测试”(CLA)

“学术能力和进步评估考试”(MAPP)

以这些机构的评估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联邦政府应鼓励各州政府、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制定注重毕业率的问责体系,为学生、政策制定者、公众,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管理改进提供服务。

——学生学习的评估结果,包括现实学生某一阶段技能进步的增值评估,都应告知学生,并将全体学生的总体成绩公诸于众。

这些评估结果应记入成绩单,进入全国问责体系数据库。

——在全美50个州的范围内,鼓励那种可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有意义的、州际间比较的数据收集。

进而甄别出各州教育的缺陷和最佳实践。

——“全国成人文化素质评测”(NAAL)应由教育部来主持,要将10年进行一次测评缩短到5年一次。

普查样本要大,不但能表明全国结果,也应能显示各州情况。

“全国成人文化素质测评“还应该对两年制和四年制高校即将毕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向各州提交数据报告。

(2)加强联邦数据收集和报告力度,改善问责制和政策制定。

——发展以学生为单位的“全国学生学习记录跟踪体系”(StudentUnitRecord)保证私密性。

——高等教育问责体系应使政策制定者了解所有学生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结果,使州与州可以比较如何为成人学习提供方便。

(3)创建一个易于使用的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库,提供有关教育机构准确的信息,建立一个供学生、家长、政策制定者等其他相关人士使用的搜索引擎,方便其对有关教育机构的绩效进行衡量、比较、定位。

——教育部应创建一个易于使用的数据库,提供搜索服务。

——应允许并鼓励第三方机构发布有关高校质量情况的独立、客观的信息。

应鼓励、推广“全国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中心”组织的州级“测评”(MeasuringUp)。

此测评旨在测量与分析比较各州在高等教育准备、参与、经济承受力、竞争力、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

(4)改革认证体系,认证依据要从经费投入和其它投入,转变为是否取得世界一流的教学效果。

建立一个全国认证体系框架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求各教育机构和项目提供证据,证明其工作成果,尤其是有关学生学习的证据。

——促进开发更为公开灵活的认证程序标准,鼓励高等教育创新和多样化,避免规定具体投入和程序标准。

——要求相关教育机构和项目就特定目标任务达到世界一流质量,并相对于国内国际同行的情况,报告其可测量的进步结果。

评论:

美教育界对本报告草案的看法

本报告草案发表后,立即引起美教育界,特别是高教界的广泛关注。

总的看来,美教育界对报告草案中提出的建议措施表示基本肯定与支持。

对于美国的高教体系,要面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有必要改革现在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件3——《对现状的估计:

创新、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

2006年11月16日,未来创新委员会发表第二份报告,《对现状的估计:

创新、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MeasuringtheMoment:

Innovation,NationalSecurity,andEconomicCompetitiveness”)。

这份报告列举美国创新优势受到削弱,值得引起警觉的一系列主要指标,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在知识创新、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变化。

——亚洲国家培养科学与工程博士人数快速增长,已经超过美国(美国10多年来基本没有增长)。

在世界上每年授予的11.4万博士学位中,8.9万是美国以外的国家大学授予的;

——从2000年以来,在美国研究生院学习工程、物理、计算机和数学科学的外国研究生人数超过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人数。

过于依赖外国人才可能会影响到美国的安全和利益。

因此必须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这些学科;

——美国正在经历逆向脑力流失(Reversebraindrain)。

越来越多的外国出生的专业人才(印度、中国等)返回他们的祖国。

在美国和欧洲对数家企业的大规模调查发现,在235个最近计划要建立的研究开发中心之中,其中48个位于美国,55个在中国,18个在印度。

1990年,中国和印度占美国以外国家研究开发机构数量的3.4%,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3.9%。

到2007年,中国和印度开发人员将占到全世界研究开发人员的31%,而2004年这一数字是19%。

——中国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纳米技术、能源材料等关键领域,如从数量来看,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

.

——从1989年到2001年,美国高技术产品增长了一倍,从4230亿美圆增长到9400亿美圆,而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增长了八倍,从300亿美圆增长到2570亿美圆。

——200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FDI),达535亿美圆。

——中国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半导体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能源技术、国防与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领域发展都非常快,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美国。

这些统计数据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参考文件4——美国国家基础结构顾问委员会关于基础教育的报告

2006年10月,由美国总统布什组建的“国家基础结构顾问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劳动力的培养,教育和科研”(Workforcepreparation,EducationandResearch)的报告,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放入国际经济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综合审视,鉴于亚洲部分国家成功地开展了数学和科学教育,报告正式提出了向亚洲学习的建议。

对上述报告的基本认识:

1、美国有强烈危机感,以危机凝聚共识;

制造危机,应对挑战,是美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联邦控制力度、形成和凝聚国家意识的常用手段,已成为美国实施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之一。

善于发现危机、正视危机和利用危机,是一个重大战略思路。

2、美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试图制定国家标准和考试制度,提高学生学习与竞争能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长久保持国家竞争力,这些举措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3.美国历史上重视基础研究,美国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仍具有强大实力,在创新与竞争力方面仍具有巨大优势。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性大学和基础研究能力,仍然处于世界顶尖地位。

4.中美两国在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各有优劣。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两国基础教育体制必定存在着很多不同。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尊师重教、学生刻苦学习的特有的社会氛围,而美国始终倡导教育民主、平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也形成了特有的宽松开放的教育大环境。

中美两国教育体制不可能绝对融通,只能在深刻了解对方的基础上,相对地吸取对方的长处。

5.中国的教育是基础有余而创新缺乏,中国要完成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必须缔造更宽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改变代代人相传的“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改革,切实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