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说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39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隧道工程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工程说明.docx

《隧道工程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说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工程说明.docx

隧道工程说明

第五篇隧道工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设计原则

1.1设计原则

⑴、本项目规划与设计的隧道遵循了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⑵、隧道主体结构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能适应长期运营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⑶、加强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与运营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

⑷、隧道土建设计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⑸、隧道设计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第二章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2.1设计依据与执行标准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5)《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

(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4)《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98—2005);

(1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8)《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国家标准》(GB/T9755—2001);

(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2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

(21)《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23)《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24)《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25)《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26)《关于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27)《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施工中涉及设计文件未列的标准、规范,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严格执行。

2.2技术标准

2.2.1公路等级

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2.2.2隧道设计速度

40km/h。

2.2.3隧道建筑限界

净宽:

14.25m,净高:

5.0m。

2.2.4洞内路面标准轴载

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2.2.5通风卫生标准

CO设计浓度δ:

140ppm;

烟雾设计浓度K:

0.0090m-1。

2.2.6设计交通量

隧道交通量详见下表:

隧道交通量一览表表2-1

隧道名称

2020年预测交通量(PCU/D)

2033年预测交通量(PCU/D)

灵山隧道

7493

12734

2.2.7隧道路面横坡设计

本隧道位于不设超高的曲线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设置2%的横坡,检修道、人行道设置0.5%横坡。

2.3主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本项目隧道所采用的主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

(1)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我国隧道修建技术的进步,优化了路线平纵指标,为隧道选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工程造价。

(2)隧道防排水采用分区处理,使隧道防排水设施更合理;隧道各类施工缝、沉降缝采用多种防排水措施联合处理,并采用新型可排水背贴止水带以解决传统止水带只堵不排引起高水压以及传统背贴式止水带不能排水、凸楞过小、质地过软、不便施工的问题。

(3)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与洞外柔性路面协调一致,提高行车舒适度,降低噪音。

(4)新奥法监控量测中采用先进的激光隧道位移实时监控系统,使隧道围岩变形等实现全天候数字化显示,提高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5)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减少回弹。

第三章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现将省发改委主持召开的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中专家组对隧道工程部分的意见在施工图中的执行情况列表如下:

初步设计审查意见

施工图设计中执行情况

1.隧道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为增加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性,建议进一步优化。

1.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已进一步核查和优化了隧道结构支护参数。

2.隧道洞门结构设计合理。

建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暗洞口位置,结合实际地形进行适当调整。

2.在施工图阶段根据详勘资料和调整后的平纵进一步优化了洞门设计,并结合地形调整了隧道暗洞位置。

3.隧道防排水设计合理。

建议下阶段设计结合系统配套工程,优化给排水、消防、综合管线方案。

3.施工图阶段,进一步细化了隧道防排水、消防、综合管线等设计。

4.建议下阶段适当增加地质钻孔,特别是在初步勘察确定的断层破碎带附近增加钻孔,进一步查明地质情况。

4.已按审查意见增加钻孔,详细查明地质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相关设计。

第四章工程概况

4.1隧道设计内容

本册图纸包括隧道主体结构设计、内壁装修、通风以及预留预埋设计,隧道照明、监控、供配电系统设计以及隧道消防系统设计单独成册,另行出版。

4.2项目概况

城市隧道设计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交通功能等要求。

隧址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县城东部扬之水河畔,穿越灵山,是连接绩溪主城区与登源新区的快速通道,本隧道的建设将突破灵山这一交通瓶颈,实现县城东西交通无缝对接,促进县城东部区域乡镇的经济发展,对绩溪县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4.2.1隧道规模

灵山隧道位于分离式路基段,为分离式隧道。

洞口段最小净距18m,洞身段最小净距为14m。

隧道的主要功能为满足城区路网规划、交通出行的需求,近期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混合通行,远期预留了双向六车道的通行条件,并根据各市政设施相关单位的需求,考虑了通信、供水等管线的通行能力。

隧道长度、洞口桩号详见隧道一览表。

隧道一览表

项目名称

隧道长度

县城端洞口

新区端洞口

桩号

高程

桩号

高程

右线隧道

1247.00

K0+303

163.306

K1+550

183.749

左线隧道

1235.00

ZK0+315

163.270

ZK1+550

183.274

4.2.2各级围岩所占隧道的比例

根据《绩溪县城区扩展灵山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灵山隧道围岩划分为Ⅴ、Ⅳ两种围岩级别,各级围岩所占隧道比例如下表:

围岩分级一览表

围岩级别

Ⅴ级

Ⅳ级

长度(m)/百分比(%)

右线

627.0/50.28

620.0/49.72

左线

605.0/48.99

630.0/51.01

4.3项目特点及难点

本项目隧道为城市隧道,主体结构设计采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断面形式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特点,根据交通量组成确定。

本隧道围岩级别低,岩石整体性差,建设条件一般,具体特点及针对措施如下:

(1)本隧道为人车混行的城市隧道,是沟通县城与其东部登源新区的枢纽工程,隧道设计除满足县城发展的交通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市政管线的通行能力。

通过深入调查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各市政公用设施的通行需求,合理确定隧道断面尺寸等技术指标。

(2)本项目隧道主要穿越强风化、中风化泥岩、砾岩、钙质泥岩等软-较软岩类,洞身穿越断裂破碎带和次生褶皱破碎带,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强度低,整体稳定性差。

设计中针对不同级别围岩及地质构造情况设置了相关衬砌结构类型,结合洞身水文地质情况设置了超前支护及防排水系统,并给出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小型塌方的处理预案。

(3)本项目隧址区位于低山区,隧道浅埋段较长,且穿越断层破碎带,受岩层裂隙水影响,稳定性较差,设计中根据隧道地质地形情况采取预注浆处理。

Ⅴ级围岩段、Ⅳ级浅埋段加强支护并采取侧壁导坑法开挖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4)本隧道跨径大,且小净距段较长,左右线净距大部分在0.8倍洞径以上。

针对小净距段采用了涨壳式预应力长锚杆加固中夹岩,同时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左右洞施工工序,并加强监控量测。

4.4隧址区自然条件

4.4.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隧址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县城东部扬之水河畔,穿越灵山,是沟通县城与其东部登源新区的枢纽工程,总体走向113°~135°。

与洞口段等高线接近垂直,最大埋深约158m,隧道进出口端为扬之水河,出口端为和尚潭水库,有利于隧址区汇水的排泄,山体植被茂密,以竹子和乔木为主。

该隧道作为连接县城与登源新区的重要纽带,对绩溪县社会、经济、交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项目所在区域地貌以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为主。

1)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多数为海拔300米左右。

红壤为主,多农业植被,旱园地遍布。

部分丘顶呈龟背形或浑圆形,坡度小,表层风化壳多处可见。

在较高地带,冲沟发育,流水旁蚀显著,溪流两侧有少量冲积、洪积物堆积,隧址主要位于丘陵区。

2)盆谷

分布在扬之水河与登源河沿河地带。

经地壳运动而断陷或下降地带,成为流水汇集、流经之地。

流水长期冲刷、侵蚀,地势变低、拓宽,夹带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河漫滩,渐演变成阶地或洪积扇,并不断扩大,彼此连接,最后成山间盆谷。

盆谷外缘多与低山或中山交接。

4.4.2气候

绩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是:

四季分明,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梅雨集中。

区内无霜期258天,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39.7℃(1988年7月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0.5℃(1月)。

多年平均降水量1646.7mm,最大降水量为3026.0mm(1977年),最小降水量为927.7mm(1978年),日最大降水量达247.3mm;年降雨天数为160~200天,连续最长降雨期达40天。

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每年的5~8月份为汛期,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1月和12月份雨量最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3%,汛期一般以6月份雨量最大,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20%。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43.6mm,年最大蒸发量为1423.6mm,年最小蒸发量为1073.8mm。

多年积雪天数28~58天,积雪深度21cm。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85%。

全年主导风向,春夏多东及东南风,秋冬多西北及北风,风速1~6m/s,极大风速大于40m/s。

4.4.3水文

绩溪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钱塘江水系。

河流特征:

水量季节变化大,水清、流急、落差大;丰水期3月下旬开始,6月达到高峰,期内常有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流量可猛增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枯水期11月中旬开始,次年2月结束,期内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细小,山溪有时断流或干涸。

河水清澈,遇暴雨即变混浊,雨后复清。

河床比降一般为7~20‰,河源比降多超50‰,多急流、跌水。

登源河江南第一关河段,1公里陡降百余米。

永来河河源,5公里陡降千余米。

与项目有关的河流为扬之河与登源河。

扬之河:

发源于尚田乡五亩地村东之中降山北麓,流经庙山、白川、扬溪、朗家溪、县城东郊、灵山下、雄路、临溪等村镇,长42km。

上游称扬溪源水,东北流向,流程14km,比降14‰。

至扬溪进入中游流程17km,沿途有众多支流,至曹渡桥进入下游。

下游萦回于低山、丘陵中,河道弯曲,缺少支流,流程11km,至蒲川村西汇入大源河。

至临溪汇登源河。

登源河:

古称登水。

发源于逍遥乡长坪尖南麓,长55公里,为境内第一大河。

上游称逍遥河,处于逍遥峡谷中,水流湍急,河床下切强烈,基岩出露,多跌水。

流经黄茅培出江南第一关过虹溪桥至鱼龙川纳赤石坑水,称登源河。

上游流程12公里,比降38.6‰。

鱼龙川以下为中游,折向西南,经伏岭下、新桥、石水村、北村,出龙须峡至大坑口进入下游,流程20公里,比降4‰。

下游流程23公里,谷地较宽,两岸冲沟,小溪众多,河漫滩发育,沙石积厚数米。

谷地中田园广布,村落密集。

流经浒里、瀛洲、汪村、仁里、湖里、中王、周坑、高车、吴家坑至罗昆,河水南流转北流,半公里距离形成4公里长之河曲,然后至临溪与扬之河汇合入歙。

4.5工程地质条件

4.5.1地层岩性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全新统角砾土(Q4el+dl):

灰黄色,稍密,角砾主要成份为泥岩,厚度约1.5m左右,局部分布于隧道进洞口。

断层构造破碎带:

红褐色,灰红色,为断层构造破碎带,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硅化、片理化强烈,褶皱发育,构造角砾岩风化呈土状及碎石状,局部呈砂土状。

揭露厚度约23.0m。

强风化砾岩(K2qy):

紫红色、砖红色,砾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岩性极软,岩体破碎,呈块状、碎块状。

层厚6.0~10.0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400~600kPa。

中风化砾岩(K2qy):

紫红色、砖红色,砾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岩性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呈短柱状,局部夹碎块状。

根据区域资料,该层厚度可达198m。

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800~1200kPa。

强风化泥岩(O3x):

青灰色、黄褐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性软,手搓易碎,岩体极破碎,岩芯呈散粒状、碎块状。

层厚2.4~13.0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300~450kPa。

中风化泥岩(O3x):

青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性较软,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较破碎,呈短柱状、柱状,局部呈碎块状。

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约35.6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700~1000kPa。

全风化钙质泥岩(∈1ht):

灰黄色,原岩结构构造以破坏,岩芯风化呈砂土状。

层厚0.6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280~350kPa。

强风化钙质泥岩(∈1ht):

灰黄色,青灰色,钙质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风化强烈,岩体极破碎,岩芯因机械破碎呈碎块状。

层厚约6.0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450~600kPa。

中风化钙质泥岩(∈1ht):

灰黑色,钙质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性较软,性脆,锤击易碎,节理裂隙发育,见少量条纹状方解石脉,岩体破碎,多呈碎块状、块状,少量短柱状。

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约30.5m,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σ0〕=800~1500kPa。

4.5.2地质构造

1)构造单元

隧址区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Ⅲ)一级构造单元,下扬子台坳(Ⅲ2)二级构造单元,皖南陷褶断带(Ⅲ23)三级构造单元,绩溪穹褶断束(Ⅲ23-2)四级构造单元,位于绩溪穹褶断束绩溪附近。

2)褶皱构造

隧址区附近的褶皱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喜山早期断陷盆地也较发育。

褶皱轴向均为北东向。

3)断裂构造

隧址区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是绩溪断裂,在K0+750处相交,总体走向30°,省内长约240km,断层面倾向SE,倾角50~60°。

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断距数百米至数千米,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硅化、片理化强烈,褶皱发育。

断裂沿线串珠状分布着金沙、绩溪早白垩世盆地。

寒武系地层自东向西逆冲在白垩系地层之上。

该断裂起始于燕山中期,燕山晚期活动强烈。

4.6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地下水按岩性及其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三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现将其主要特征详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隧道的外围。

含水层由全新统坡积土(Q4el+dl)组成。

赋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t/d,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5g/l,以HCO3-Ca型水为主,其次为HCO3-Ca·Mg或HCO3-Ca·Na型水。

2)基岩裂隙水

水量贫乏的层状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单井涌水量10~100m3/d),分布于隧道K0+303~K0+725(ZK0+315~ZK0+725)、K0+765~K1+550(ZK0+770~ZK1+550),部分为覆盖型,部分为裸露型。

含水层岩性为奥陶系上统新岭组(O3x)的泥岩、寒武系下统荷塘组(∈1ht)的钙质泥岩等,单井涌水量10~100m3/d,但在构造有利部位,单井涌水量可达100~300m3/d。

地下水位埋深为7.0~9.1m,矿化度0.30g/l,PH值7.7,水质类型为HCO3-Ca、HCO3-Ca•Mg或HCO3-Ca•Na型。

3)“红层”孔隙裂隙水

含分布于隧道K0+725~K0+765(ZK0+725~ZK0+770),含水层岩性为白垩系上统齐云山组(K2qy)的砾岩等,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浅表的风化裂隙中,地下水富水性较差,泉水多为季节性,泉流量<0.1L/s,单井涌水量<10m3/d,矿化度0.30-0.50g/L,PH值7.3,水质类型为HCO3-Ca•Na及HCO3-Ca型。

根据本隧道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降水入渗法对隧道的涌水量进行预测,由于隧道涌水受多种非确定因素制约,预测困难,准确性较差,应加强施工期间隧道涌水超前探测和预报。

隧道涌水量预测见下表。

隧道涌水量预测一览表

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隧道涌水量

m3/d

单位涌水量

L/min·m

备注

α入渗系数,W为年降水量(mm),A隧道集水面积(km2)

降水入渗法

最大

309

0.162

正常

168

0.088

4.7不良地质

1)坍塌

隧道进口段岩性为强~中风化泥岩,出口段为强~中风化钙质泥岩,岩性软,岩层薄,岩体破碎,整体稳定差,开挖易发生掉块、坍塌甚至冒顶现象,建议采取有效的工程防护措施。

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排水、截流等措施。

2)浅埋

隧道洞口段埋深浅,顶板薄,围岩自稳性差,雨季施工地表水不及时疏排,隧道开挖易发生淋雨状出水。

受下渗水浸泡软化,洞顶易发生掉块、坍塌、冒顶等现象,施工时应加强截排水和超前支护措施。

3)断层破碎带

隧道洞身K0+765~K0+845(ZK0+770~ZK0+835)段,为区域大断层绩溪断裂,受断裂构造影响,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强度较低。

断层破碎带是地下水通道和储水空间,隧道开挖易发生坍塌、冒顶、涌水现象。

4.8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4.8.1隧道洞口稳定性评价

1)县城端洞口

县城端洞口段轴线方向约为131°,洞口位于斜坡地形,斜坡坡向约313°,自然坡角约62°,地表覆盖层薄,基岩出露,岩性为强~中风化泥岩,薄层状构造,岩体破碎,岩层产状为115°∠75°,主要发育两组陡倾节理J1:

225°∠75°,J2:

356°∠85°;从赤平投影图可知:

岩层与仰坡坡面P1反倾,节理J1、J2与仰坡坡面均大角度相交,且倾角较陡,没有不利组合结构面,故结构面对仰坡的稳定性影响小。

但由于基岩岩性软,岩层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自然边坡坡角较陡,易发生崩塌,应加强边坡的支护。

综上分析,进口段岩性软,风化层厚,雨水浸泡强度易降低,整体稳定性差,应加强防排水,超前支护和监测工作。

2)新区端洞口

新区端洞口段轴线方向约为135°,洞口位于斜坡地形,斜坡坡向约135°,自然坡角约50°,地表覆盖层薄,基岩出露,岩性为全~强~中风化钙质泥岩,薄层状构造,岩体破碎,岩层产状为120°∠62°,主要发育两组陡倾节理J1:

235°∠80°,J2:

300°∠20°;从赤平投影图可知,岩层与仰坡坡面P2与顺倾,两者倾角相当,节理J1与仰坡坡面P2大角度相交,且节理J2与仰坡坡面P2反倾,节理J1、层面与仰坡组合切割的楔形体易沿陡倾层面滑塌,设计应尽量放缓仰坡坡率,加强支护。

综上分析,出口段岩性软,风化层厚,雨水浸泡强度易降低,整体稳定性差,应加强防排水,超前支护和监测工作。

4.8.2隧道洞身稳定性评价

1)进口段K0+303~K0+390(Ⅴ级87m);ZK0+315~K0+390(Ⅴ级75m)

隧道进口穿越强~中风化泥岩,薄层状构造,局部夹炭质泥岩,强风化层岩性极软,岩体极破碎,纵波波速1200~1800m/s,中风化层岩性软,岩体破碎,纵波波速2300~2600m/s。

[BQ]≤250。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旱季水量贫乏,在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淋雨状出水。

进口段埋深0~27m,顶板中风化层0~19m,围岩强度低,围岩综合定为Ⅴ级,整体稳定性差,易发生掉块,甚至坍塌冒顶现象。

2)K0+390~K0+665(Ⅴ级275m);ZK0+390~ZK0+660(Ⅴ级270m)

隧道洞身埋深28~37m,顶板中风化层厚16~25m,穿越中风化泥岩,薄层状构造,局部夹炭质泥岩,岩性软,岩体破碎,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旱季水量贫乏,在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淋雨状出水。

该层纵波波速2300~2600m/s,[BQ]=171.0,围岩综合定为Ⅴ级,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掉块,片帮现象,应加强防排水、支护和监测。

3)K0+665~K0+725(Ⅴ级60m);ZK0+660~ZK0+725(Ⅴ级65m)

隧道洞身埋深33~38m,顶板中风化层厚27~33m,穿越中风化泥岩与中风化砾岩的不整合接触带,薄层状构造,岩性极软,岩体破碎,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旱季水量贫乏,在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淋雨状出水。

该层纵波波速2300~2600m/s,[BQ]≤250,围岩综合定为Ⅴ级,稳定性差,易发生掉块,甚至坍塌冒顶现象,应加强防排水、支护和监测。

4)K0+725~K0+765(Ⅴ级40m);ZK0+725~ZK0+765(Ⅴ级40m)

隧道洞身埋深28~68m,顶板中风化层厚20~53m,穿越中风化砾岩,中薄层状构造,岩性软,岩体破碎,地下水为"红层"孔隙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旱季水量贫乏,在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淋雨状出水。

该层纵波波速3000~3300m/s,[BQ]≤250,围岩综合定为Ⅴ级,隧道稳定性差,易发生掉块,甚至坍塌冒顶现象,应加强防排水、支护和监测。

5)K0+765~K0+845(Ⅴ级80m);ZK0+765~ZK0+835(Ⅴ级70m)

隧道洞身埋深38~89m,该段位于断层构造破碎带及断层影响区,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断距数百米至数千米,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硅化、片理化强烈,褶皱发育。

[BQ]≤250。

断层带附近岩体破碎,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淋雨状出水,甚至可能发生涌水。

6)K0+845~K1+465(Ⅳ级620m);ZK0+835~ZK1+465(Ⅳ级630m)

隧道洞身埋深39~154m,顶板中风化层厚30~154m,穿越中风化钙质泥岩,局部夹炭质泥岩、泥灰岩等,岩性软,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季节性变化较大,旱季水量贫乏,在雨季施工可能发生滴水。

该层纵波波速2700~3000m/s,[BQ]=258.0,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掉块,片帮现象,应加强防排水、支护和监测。

7)出口段K1+465~K1+550(Ⅴ级85m);ZK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