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4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23黄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黄河

课题

黄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序数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知识

技能

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过程

方法

使学生认识黄河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

难点

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

媒体教具

课本、地图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讲授新课: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

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

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

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

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

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1.水量不大 

提问:

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

(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

(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小结:

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2.中游含沙量大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

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提问:

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3.地上河 

提问:

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4.易泛滥

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大家注意看黄河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凌汛。

 

①危害:

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

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

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

④解决措施:

爆破 

5.凌汛 

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6.断流 

三、根治黄河

1.黄河为害根源尤在黄河大堤被迫不断加高,处于“愈险愈加,愈加愈险”的恶性循环之境地,据测算,这种局面只能再维持50年左右,总有一天维持不住。

因此,必须另想办法根本治理。

2.你能不能提几条根治黄河的设想呢?

议论后教师总结:

(1)治黄的关键——治沙。

(2)治黄的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3)水土保持采取的途径——①生物措施:

造林种草;②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宣读“读一读”河曲县材料,看一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圆形)地貌改造成梯田、种草植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③治理黄土高原分割到户,谁治理谁效益,输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

(4)治沙、防洪并举 修水库,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达到远景目标——①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②使黄河防洪能力由现在的60年一遇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昔日那种“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以及黄河受诅咒的时代一去不会复还。

黄河将由害河变为一条富国利民的河流。

(5)完成“想一想” ①黄河带来好处——塑造平原,灌溉农田,水能资源,孕育了中华文化。

②黄河带来灾害——水灾,危及人民生命财产。

③治理工作——防洪(修堤、分洪、蓄洪)治沙(水土保持、水利枢纽)。

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学习,使我们对黄河的功与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课后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好。

学生讨论回答:

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

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

5500多千米、"几"字形;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黄河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学生回答:

因为水量不大

学生回答:

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板书设计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三、黄河的根治

作业布置

课本P52页1、2、3题

教学反思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