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5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docx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财政规划发展及政策工作措施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理财为民的服务宗旨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吃饭、发展、建设”三位一体,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财政收入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与全省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5%,2010年超过20亿元;上划中央、省级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2%,2010年超过20亿元。

逐步缩小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人均财政收入与全省的差距。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协调性增强,财政收入来源进一步合理。

来自于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3、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增长。

全市可用财力年均增幅不低于8%;人均财力增长幅度不低于10%,2010年超过50,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10%,2010年超过60亿元。

4、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确保教育、农业、科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支出增幅;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做到“两个确保”,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并“应保尽保”,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5、努力争取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财力差距。

切实缓解财政困难的局面。

6、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县(区)乡历史债务。

7、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有效遏制规模过快增长势头。

8、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三)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创公平”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促进财政事业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财政部门要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政策手段,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体现重点性。

要加大对重点优势企业、新材料基地、大型企业集团等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

要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要支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

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体现效益性。

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动态调整项目内容,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项目决策方式,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经济发展需求程度最高、扶持效益最好的领域。

三是体现导向性。

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具体体现为通过有效的政策杠杆,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政府需要扶持的产业领域。

要通过财政贴息、补贴、奖励、投资等多种政策手段的运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财政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继续推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坚持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确保“三农”工作有新的突破。

一是明确目标、分类指导。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财政部门在制定落实具体政策中,必须明确政策目标,体现政策要求。

对于农村福利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公平”目标,通过对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特定产品和特定环节给予支持与补偿,调节不同产业和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

对于农村公益性政策,要注重体现“协调”目标,围绕政府扶持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农业生产性政策,要注重体现“效率”目标,按照市场化择优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予以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重点,稳妥推进。

财政“三农”投入将继续保持增长。

各级财政要按照突出重点、稳妥推进的原则进行分类排序,使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读书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在农民减负增收方面,要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帮助农民增收。

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要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善扶贫投入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加投入,推进改革,完善机制。

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要下大力气解决“三农”资金使用分散、项目整合不够、整体效益欠佳的问题。

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集中资金支持解决最急需、最重要、最有效的项目,办一件,成一件。

要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进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扶持(或救助)对象、扶持内容、扶持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投入的产业集聚、地域集聚和项目集聚。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快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切实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方面:

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使社会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要支持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教育事业方面:

要支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类教育助学体系,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

公共卫生方面:

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卫生三项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科技、文化、计生事业方面:

重点是推进事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

事业发展涉及各级政府投入责任问题,核心是合理界定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同时还涉及政策引导机制问题,重点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事业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保等方面的支出在执行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分担比例,各级财政部门一方面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保应由政府负担的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完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规范基础管理。

公共保障支出很多涉及对老百姓家庭或个人的直接支出,具有面广量大、支付分散的特点。

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支付方式,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兑现。

今年,省厅将对部分涉农个人财政性补贴支出试行“一折通”改革试点,并逐步扩面,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4、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综合效能

一是规范政府间财政管理关系为重点,继续探索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总的要求是:

按照“财权与事权基本适应”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要加快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模式,确保乡镇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必需供给。

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确保县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权的实现。

要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把“办事钱”变成“吃饭钱”。

要健全和完善财政困难程度评价体系、标准支出定额体系,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要推进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的监控和评价系统,逐步实现对地方运行的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为重点,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针对项目预算编制粗、执行难、结转大的问题,健全以投资评审、专家论证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决策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机制,明确财政与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实现财政管理与部门管理之间的工作协调。

要建立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主管部门与财政、审计部门的协调沟通,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改进。

要健全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系统,把部门各类政府非税收入和部门所有下属单位全部收入纳入管理范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完善经费控制机制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资金紧张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增加投入,不仅不现实,而且由于管理缺位,还会陷入投入越多、浪费越严重的误区。

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通过管理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为细化部门预算、制定预算定额提供可靠依据。

要加快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压缩公用经费,规范支出范围,节约财政资金。

要创新财务管理,在人员、用车、会议、通信、接待等支出方面规范运作,严格预算约束。

5、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工作要拓展,必须坚持“监督寓于管理、管理寓于服务”的指导思想,赋予监督工作新的目标、新的手段和新的内容。

要把监督工作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事前参与项目论证、事中开展预算合规性审核、事后开展资金流向跟踪,把监督工作变成为覆盖财政资金全流程的管理活动。

要把监督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投资评审和开展绩效评价结合起来,让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改革与财政发展的全部领域之中。

要把监督工作与调查研究、监管处罚和整改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财政监督对决策管理的辅助性,树立监督执法的权威性,提高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二是建立协同监督机制。

财经纪律的执行和财政资金的监督不仅是财政部门或少数监督部门的事,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特别是具有二次分配职能的主管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监督工作同样也不只是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单家的事,财政内部支出管理机构同样必须履行监督职能,协同监督机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与资金主管部门的联系,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与内部职能机构的协作,把监督寓于管理之中,在推进业务工作中实现有效监督。

要加强与审计、监察部门的协作,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政出多门、重复检查。

要加强与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的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三是建立效力监督机制。

要认真执行《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对违纪违规行为,坚决实施财政制裁;触犯刑律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切实加大惩戒力度。

完善监督结果信息披露制度,对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案件要进行公告和通报,提高社会监督实效。

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被监督单位要充分利用监督成果促进整改,改进工作。

6、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制财政,就是要把握职责定位,依照财政法定的权限理财,不越位,不错位,也不缺位。

要坚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按法定权限、规范程序和规定时限办事,严禁违法理财、不规范理财和财政不作为。

二是提高财政干部“四个能力”。

要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的能力。

财政干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在财政工作的法律授权、法定程序和职责权限框架内,力求决策科学、管理规范、监督有效。

要提高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财政工作必须有财有政。

如果仅仅局限于算算帐、拨拨款,那财政工作就会陷于平淡甚至无所作为。

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财政方针政策执行好,把党委、政府的决策落实好,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

要提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能力。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财政工作既是数据工作,也是政策工作,更是综合工作,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少说空话套话,狠抓决策落实,才会有执行力、影响力;加强学习调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财政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

要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增强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制度要求与具体工作两张皮,确保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要建设学习型机关,大力宏扬学理论、学管理、学政策、学技能的良好氛围。

要建设创新型机关,联系发展学财政,注重民意看财政,服务全局管财政,促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要建设服务型机关,真正把为民理财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去,促进财政部门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财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作为财政部门自身来讲,首先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沟通协调,该支持的要主动支持,该保障的要着力保障,不能支持或无力支持的要多作解释,让部门和单位理解、支持财政工作。

要加快政务公开工作步伐,切实加大财政宣传工作力度,让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关注和了解财政工作。

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继续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导向”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社会公益性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配合有关部门继续争取省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

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改善的投资环境,增强项目本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尤其应注重弥补农村公共设施方面的欠帐。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小金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城乡堤防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工程恢复与建设等。

继续加大及农村饮水安全与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重点产业,运用无偿补助、有偿扶持、投资参股、银行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走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紧密关联的优势突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产业化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需求,相对集中扶持农户建立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及畜牧养殖专用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推动其从单一的销售或技术服务向实行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有机联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支持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建设,尤其是良种繁育、良种良法的推广和疫病防治监测、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3、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促工业强市发展

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及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着重支持以盐化工、机械、新型材料、纺织等为代表产业生产基地建设。

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集群化战略和产业升级战略。

促进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改组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市内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引导生产要素向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符的产业、企业和产品集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推动国企改革并扶持民企发展,促进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

按照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整体规划,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加快国有资本在部分领域的退出步伐,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革。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上市、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快速扩张壮大,并进行所有制、企业组织、产业、产品、技术等结构方面的整合调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基础性及公益性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继续清理和修订有关政策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按照公共财政、效益财政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各项资金的扶持范围。

通过充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以及从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信息服务、培训、参展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加大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协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

4、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区域重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调整财政投资的区域布局。

进一步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各地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建立金融机构扶持农村经济的补贴和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强化收入管理基础工作,增强财政的收入筹集能力

1、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范税收征收秩序,严格税收减免程序。

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调整和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财政监督、审计信息和资料,及时发现、制止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和变相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

建立财政、国税、地税和人行国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收入征管中的问题。

加强全市税源和收入结构的调查、分析工作,强化税源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控。

充分利用税控收款机、“金财”和“金税”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税收征管手段和税收监督的技术含量。

2、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增加财政收入来源。

重点是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转让收入、国有资源及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

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代收的征缴面,提高纳入预算管理的比例。

建立规范的罚没物品拍卖处置管理办法,将罚没物品拍卖(变价)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步伐,稳步推进“收支脱钩”管理。

推进县区乡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建设,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缴系统征管,分期分批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同时,严格收缴管理政策和收入减免程序,规范分成管理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票据源头控制作用;规范执收单位收缴行为,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应收尽收。

制定非税收入支出管理政策,保障合理的成本支出,推动“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深入。

3、加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探索建立国有资产预算体系

加强财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的投入与存量资产的盘活有机结合起来。

在做好资产占用状况的调查摸底、合理确定资产占用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

对超标准及闲置资产(含房产),由政府以无偿调拨的方式在单位之间调剂使用,或者“非转经”、拍卖转让,由财政统一收取资产占用费、租金收入或者转让收入,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管理。

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将存量资产、财政资金购建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租赁及变现处理收入、“非转经”收益以及基建、修缮等支出纳入其中。

另外,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强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股权收益和转让收入方面的财政财务管理,逐步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最终建立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本在内的统一的国有资产预算奠定基础。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与效益

1、逐步规范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逐步规范公共财政供给和保障范围,大力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适当压缩经济建设服务性支出,确保义务教育、基础科研、“三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公共领域支出需求,逐步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界限明晰、结构合理、标准适当的公共支出体系。

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从财政经费供给的角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机制,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经费供给范围和方式。

配合有关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性质、收入水平等不同特点,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清理、划转、撤并,并对其编制性质、预算管理办法及人事、工资福利、社保等制度进行调整和规范。

对不同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加大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包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收入绩效挂钩改革。

2、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强财政对政府收支的监控能力

继续完善账户管理办法,加大账户清理力度,认真执行财政与人行两大账户管理系统的对接,推进财税库横向联网进程,实现财、税、库、行之间“动态联网、税款直达、实时监控、信息共享”的收入管理信息交换模式。

同时,通过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和管理服务系统,强化非税收入的集中汇缴。

在“金财工程”框架下加快统一大平台的建设,充分整合目前各自为政的财政核心业务软件系统,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扩大国库集中收付业务范围,将财政性资金和部门单位的事业收支、经营性收支和其他收支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逐步探索将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纳入财政监控系统。

3、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质量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内容,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

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接受人大和审计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促进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效率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逐步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等在内的所有政府收入纳入完整、统一的政府收入分类中,将部门债务等游离于部门预算管理之外的支出事项,纳入部门支出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彻底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

顺应新的支出科目既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分类的趋势,强化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将项目评审机制引入专项项目预算。

大力推进以财政评审为载体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衡量预算支出编制和执行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思路和办法。

4、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和会议制度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探索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的模式。

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建立起公开招标为主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完善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定点协议采购实施的范围。

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执行和评审队伍建设,规范政府采购的采购行为。

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督促各级政府采购机构依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机构考核体系,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

为节约财政一般性支出,通过强化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和会议管理。

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