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5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docx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

察右后旗民俗、宗教、岩画之旅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察右后旗旅游观光。

(导游员自我介绍)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领略察右后旗的风光美景,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够令各位满意,使我们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游览的过程中,您将了解到察右后旗悠久的历史文化,观赏到秀丽的湖光山色,亲身体会到我们察右后旗人民的真诚和热情。

察哈尔右翼后旗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属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周边与7个旗县相邻。

总面积3910平方公里,总人口20.74万人,由蒙、汉、回、满等8个民族组成。

察右后旗旅游业起步于2000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建成了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蓝天蒙古大营)和阿贵乌拉旅游区(阿贵庙)。

自两个旅游景区建成以来,生态保护面积已达到30平方公里,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余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2700余万元。

一位内蒙古知名书法家董明先生至此地一游后留下了录某公《察右后旗揽胜》小词一首的墨宝。

词曰:

“乌兰察布,后旗风光秀。

经济腾飞人和睦,喜跨小康之路。

 庙连蒙古大营,景区景点繁荣。

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产业新兴(调寄清平乐)”。

这珠联璧合的文艺作品,不正是该旗社会风貌的一个鲜明的写照吗?

好了,就让我们带着诗情画意去游览旗内几个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吧。

〔阿贵庙〕阿贵庙位于白音察干镇东南10公里,是一座藏传佛教即黄教喇嘛寺庙,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经过250多年的陆续修建,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

由于坐落在阿贵山上,俗称阿贵庙,清康熙皇帝赐名善福寺,蒙古语叫赛恩宝音图。

整体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山上山下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每当夏季,山下小溪顺沟由西而东涓涓流淌。

绿草如茵,植被繁茂,山泉汩汩,野花盛开,争芳斗艳。

几棵古榆扎根在山石间,遒劲挺拔。

小鸟鸣唱,鸿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画图。

登山远眺,山岭相连,此起彼伏,沟壑纵横,气象万千,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阿贵庙实为北方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

阿贵庙恢复修建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一座百年古庙再现于人们的眼前。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在阿贵庙附近山上祭敖包,同时举行那达慕大会。

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庙节,也叫庙会,佛事活动非常隆重,远近牧民群众扶老携幼,驱车乘马蜂拥而来,热闹非凡。

从农历六月十六日开始诵《雅日乃经》,直至八月初二诵经结束。

从五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三,各种佛事活动频繁,也是旅游的最佳时期。

以阿贵庙为中心的阿贵乌拉旅游区现为国家2A级旅游区。

 〔蓝天蒙古大营〕位于白音察干镇西北11公里、208国道西侧2公里处。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日照较长而气温偏低,夏季凉爽怡人。

暑夏时平均气温比北京低7℃,比大同、呼市低3—4℃,是难得的康乐气候黄金时期。

这里地形开阔、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绿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和羊群点缀,再现了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

蓝天蒙古大营分生活区、别墅区、活动区、雕塑区和蒙古大营区,现已扩建为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

来这里旅游的人,可以参加或欣赏骑马、射箭、摔跤,参与游泳、攀岩、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

这里是体验察哈尔蒙古族民俗风情和避暑、度假、观光、娱乐的好地方。

〔八号地岩文岩画〕八号地境内岩文岩画相对比较集中,大约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文岩画近百幅,尤其是赛忽洞村南有一座巨石堆成高约10米左右的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石块有房子那么大。

东边向阳的石面上写有黑色藏文。

据说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意。

奇怪的是每到夏秋季节,孩子们玩耍时,用石头或铁器将墨字蹭掉,成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过,白印处又呈现出墨色字迹。

小山南面一块较大的孤石上,刻有好似舞姿的单人像,十分引人注目;靠东的一块巨石上画有“小鹿”或“小羊”图形;小山西边一块巨大的倾斜长石上,有一道磨得十分光滑的印迹,很象是孩子们玩耍的滑梯板。

距此不远处还有很多岩文岩画,可供游人观赏。

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野兽、飞禽、家畜、狩猎、放牧、人脚印、车辆、舞蹈、动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号、人面像、云、太阳、交媾等等。

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为最多,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

据研究,这些岩画是先民在漫长的年代里陆续制作,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画面有车辆、放牧、骑者、动物;北朝时期的岩画,多为图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图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号,此外,还有长矛、二齿杈、动物图案等;隋唐、元明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

壁画内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极为原始质朴的绘画艺术品。

岩画以青铜时代游牧人作品为主,作画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则有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其中,尤以突厥岩画最有特色。

究竟为什么先辈把绘画艺术留在岩石上,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谜。

游人来此游览,心生豪迈之情,又可通过岩画一览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全貌。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额济纳旗旅行游览。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是黑城遗址。

我是阿拉善××××旅行社的导游赛娜。

赛娜,蒙古语意为优秀的,我愿意给大家当一名优秀的导游员。

黑城(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古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荒漠中,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残废古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

西夏时,在此设“黑山威福军司”及“威福军城”,为军事重镇。

西夏时代的城垣,每面长约240米,现尚存南墙及南城门遗迹,暴露地表高约2米。

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

亦集乃为蒙古语,是党项语“额济纳”(意为黑水)的音译汉写,改筑和扩展了城垣,成为南北长384米、东西宽435米的中等城郭,并在东城墙外兴建了东关厢地带的街区。

城墙东、西两面各设1门,墙高10米许,城墙西北隅建有覆钵式佛塔5座,最大的一座高达13米,远在数十里之遥就可望见。

当初,西夏为增强对辽、金、蒙古的防御能力,筑城时巧妙地借助自然地形优势,将城址选定在高凸、开阔的戈壁砾石之上,具有居高临下,一览无遗的气势;并有黑河环绕,形成天然屏障,达到了易守难攻的效果。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述了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

1226年,元军第四次南下,攻破黑城,使之遭到严重破坏。

1387年,北元亦集乃路总管府城(即黑城)又被明军攻占,遭到彻底破坏。

黑城真正遭受灭顶之灾,始于20世纪初期。

1908年,科兹洛夫率领俄国探险队曾先后几次在黑城大肆盗掘。

所获文物竟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运走。

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世界史学界。

此后,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瑞典人斯文·赫定等相继到黑城进行挖掘,并掠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

他们将无法带走的艺术精湛的建筑物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被外国列强盗掘的珍贵文物,大部分流失海外。

城内先后出土过大批宋夏辽金时期刻印、佛道经典,西夏文、藏文、波斯文、回鹘文、汉文等文书和其他文物。

其中《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夏汉语双解词典,极其珍贵。

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来塔什国家博物馆的黑城出土艺术珍品中,一批表现阿弥陀净土、水月观音等题材的绢本、麻布绘画作品,可与敦煌同期壁画作品相媲美。

此外,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圣彼得堡分所、英国的伦敦、印度的新德里、日本的东京、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国的巴黎等地还藏有不少黑城出土的珍贵文物。

解放后,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黑城遗址进行了科学调查和合理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获得了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和最早的元代纸币。

新出土的天文历法文书,更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元史·历志》中的有关内容。

2001年,黑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这里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遗迹旅游区,在中国民族文化史册上闪烁着奇异夺目的光辉,吸引着世界上无数考古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游览,探寻黑城昔日的文明。

朋友们,黑城游览到此结束。

欢迎大家对我的讲解和整体导游服务以及景区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提出宝贵的意见;欢迎大家常来阿拉善做客。

谢谢,再见。

游客朋友们,“他,赛白呶”(您好)!

我是××旅行社的蒙古族导游宝音。

宝音在蒙古语中是“福、福气、福分”的意思。

今天有幸为大家导游,真是我的福分。

大家就直呼我的名字“宝音”吧,有福同享嘛。

今天,我们去游览呼和浩特市著名景区公主府。

   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火车站西北约1.5公里处公主府街1l号(现同时辟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居住在呼和浩特市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恪(kè)靖公主(海蚌公主)的故事。

她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儿,因上边有两个姐姐先逝,实际上她就成了“四公主”,13岁时册封为和硕公主,19岁时又被加封为和硕恪靖公主。

清朝封制规定,皇后亲生女封为固伦公主,嫔妃庶出女封为和硕公主。

恪靖公主系贵人郭络罗氏所生,所以开始只能封为和硕公主。

和硕,满语为“一方”之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恪靖公主19岁,康熙为其指婚,选漠北喀尔喀土谢图汗察浑多尔济的世子敦多布多尔济为额附(驸马)。

由于恪靖公主下嫁意义重大,因而雍正元年被破例晋封为固伦公主。

固伦,满语为“天下”、“国家”之意,自然比“一方”的和硕要大得多、高贵得多了。

   为什么恪靖公主又被称作海蚌公主呢?

其实,“海蚌(勃)”是满语,意为“参谋”、“议事”。

当年的恪靖公主权倾漠南、漠北、漠西。

她的府第是归化城地区的独立王国,不但不受归化城将军、都统衙门的管辖,而且将军、都统还得给她跪安讨好。

因为她有参政的权力,有替皇帝监国的义务,再加上当时北方形势非常严峻,所以破例封为固伦公主就不足为怪了。

清代的蒙古按地域大致划分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就是现在的内蒙古中东部一带,而漠北蒙古就在现在的蒙古国。

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敦多布多尔济的叔爷爷,就是著名的蒙古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嘛嘛教)掌权者一世活佛哲布尊丹巴。

在恪靖公主下嫁之前,康熙皇帝与漠西蒙古卫拉特准葛尔部噶尔丹在漠南、漠北展开了激战,曾经三次亲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进兵喀尔喀蒙古部,土谢图汗部因此由漠北退到了漠南。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在昭莫多战败噶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喀尔喀蒙古部按照清政府的旨意返回了漠北家园。

   康熙对噶尔丹的征战取得了全胜,不仅捍卫了国家的统一,还遏制了沙俄对大清国土的觊觎。

为了巩固漠北、漠西边防,漠南的归化城就成了军事前沿的重镇。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康熙将其脸上略有麻点,但很风流的爱女恪靖公主下嫁给土谢图汗的世子敦多布多尔济。

恪靖公主是身负政治使命来到归化城的,难怪人们尊其为“海蚌公主”呢!

   恪靖公主的下嫁,引出一个重大的历史话题——满清要想打败明朝,必须联合漠南漠北蒙古各部;谁失去蒙古,实力将大打折扣;谁争取到蒙古,谁就有能力称雄华夏。

靠什么争取蒙古呢?

通过下嫁公主(格格),用婚姻纽带结成儿女亲家,谁奈我何!

满清入关并平定“三藩之乱”后,继续推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

恪靖公主下嫁后,喀尔喀的扎萨克图亲王、赛音诺颜部首领先后都迎娶了像恪靖公主一样的海蚌公主成为额驸。

之后,漠西蒙古和罗理部因不堪噶尔丹的欺辱投奔大清,康熙遂置阿拉善旗,并以郡主(亲王之女)下嫁和罗理之子阿宝。

这样,清朝就与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都结成了儿女亲家。

   当年,恪靖公主理应跟随敦多布多尔济返回漠北喀尔喀蒙古王府,但是,她却留在了漠南,并且三迁住址。

最初居住于清水河县,恪靖公主的府邸就在县城里的花园巷。

   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漠西蒙古首领噶尔丹后,漠北的硝烟尚未散尽,康熙皇帝就曾决定让恪靖公主居住归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旧城。

但是归化城同样处于战争的前沿,也难以保障公主的绝对安全,所以康熙皇帝就让她暂时居住在清水河,因为这里距离山西的屯兵之所右卫八旗驻防城很近。

随着战火的远去,恪靖公主迁居到归化城西的扎达盖河畔。

传说,恪靖公主从清水河来到归化城后,立即为这里的自然风光所迷倒:

峰峦叠翠的大青山像一座长长的玉屏挡在北边;大黑河、小黑河、哈拉沁河、乌素图河,像条条银练流淌于草地良田之间;归化城当时已经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是明清时期北方的重要出口商埠,堪称当时北国的深圳。

因此,公主再也不想往北走了。

经康熙钦定,恪靖公主的府第就盖在离归化城北门2.5公里的扎达盖河东岸。

据说,恪靖公主对老百姓相当体恤。

《公主府志》说她:

“恭俭柔顺,不恃皇家之骄,娴于礼教。

”在她暂住过的清水河曾有一块功德碑,上边歌颂她“自开垦以来,凡我农人踊跃争趋者,纷纷然不可胜数”,“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

这里指公主暂住清水河期间,曾圈地4万余亩开垦种地,吸引了杀虎口内大批汉民“走西口”前来垦植,连年丰收之事。

为此,康熙曾亲笔御书两匾训示警戒自己的女儿。

一匾曰“肃娴礼范”,一匾曰“静宜堂”,挂在公主府的过殿和寝堂。

按照清朝“北不断亲”的祖训,归化城这座公主府里,除恪靖公主外,又一连串下嫁过来10多位宗室格格,只不过品级都不及恪靖公主高,但是“海蚌”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据有限的资料,可落实的共有11位公主、郡主先后嫁给了土谢图汗的后代,也即恪靖公主的子孙们。

诸如恪靖公主于康熙三十六年下嫁土谢图汗的接班人敦多布多尔济;和硕郡主于康熙五十五年9月下嫁敦多布多尔济的儿子根扎布多尔济……按清朝皇家规定,每下嫁一公主、格格,都要按级别陪嫁一批随从,这批人成分复杂,有满、汉、蒙古各族人众。

据传说,恪靖公主的随从下人多达千人。

这么多人在归化城生存繁衍,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府兴营子村和小府村。

这还不算散居在呼市东郊太平庄一带、后山马场周围的后勤生产人员。

许多随从后来成了当地的大地主,公主和格格的亲属们多达几千人,完全融合在当地的民俗之中。

据考证,呼市的云家,有些就是公主的后人。

论父亲血统,他们当然是蒙古人。

   恪靖公主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

由于她的下嫁,喀尔喀诸部没有再起内讧,齐心协力将矛头指向搞分裂的噶尔丹残余势力。

喀尔喀三部(雍正时又分出赛音诺颜部,合称四部)全体内附,构成了清朝大一统的版图,促进了蒙古各部与内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发展;使晋商大显身手,创建了北国商贸黄金网。

因此,《公主府志》对恪靖公主有很高的评价:

“外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这座公主府建于1706年后,原占地600亩,现保留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一座仿故宫御花园的宫殿式建筑群。

〔公主府门前讲述〕公主府遵循了传统的礼制建筑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理念,组成一“回”字形纵深四进五重的四合院,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早期公主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主府现有三进院落,配有照壁、花园和佛塔,现存古建房舍69间。

   它的建筑格局有几个特点:

一是布局整齐,讲究对称;二是豪华威严,巍峨壮观;三是用料考究,质量上乘;四是规模宏大,超过了当时的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都统衙署。

公主府大门前为一厚大的照壁。

府门为三楹,府门两侧还有便门。

头进院正面是三楹的前殿,两侧有东西跨院。

二进院正面是五楹的大殿,殿中悬挂康熙帝手书“静宜堂”木匾,大殿两侧各有两楹的殿堂,三殿合称“过殿”。

三进院的主建筑是汉白玉基座上的大殿,殿前有石狮一对,殿门上方悬有康熙帝手书的“肃娴礼范”匾额。

这里是恪靖公主的寝殿。

三进院东侧后为花园,园内古树参天,奇花异草,并有假山和湖心亭;西侧后为马场、马厩和一座10米高的玲珑白塔。

此外,为解决公主府的日常开支,清廷专门圈占了太平庄等四村水地17000亩作为其庄田。

由于多方原因,公主府只留下了主体建筑(三进院),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文物、字画展览。

〔府院内导游讲解〕由这座宽阔的青砖包心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就见一对汉白玉雕就的大石狮雄踞大门两侧。

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公主府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三间,据说当年是用来存放公主大轿的。

殿前东西各有隔墙一道,中开月门,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

两个跨院各有正房五间,这里系府内办事人员所居。

   通过前殿,就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五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中间可通第三进院,两侧各有殿堂两间,合称过殿,这里是公主当年接待重要宾客的处所。

过殿前是一方正的院落,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下首又各有较低、较小的房屋一间,大概是仆役下人听候传唤的地方。

过殿的东西山墙外又各建有配房三间,这就又形成了两个东西对称的小院落,但两个小院落与过殿前的大院落之间并未筑墙。

通过“过殿”就步入第三进院。

这里的特点不是雄伟而是小巧:

正中是风格独特的仪门,仪门两侧连有“蜈蚣墙”,顺墙向东、西方向,各有一个“满月门”,过东门即可通向后花园。

这第三进院,小则小矣,但与殿宇矗立的院落相比,显得玲珑、幽静,富有诗情画意。

   一过仪门,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古树参天,石狮高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登上层层石阶方能进入殿门。

殿内有八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康熙皇帝御笔亲书“肃娴礼范”匾额,此匾现已丢失。

此殿原用隔扇隔为一堂两阁,据说公主府的主人当年就在东暖阁起居,故此殿名日寝殿。

   寝殿后面,东半部原为花园,有假山、湖心亭等。

西半部原为马场、马厩。

最西北原有白塔一座,高约十余米。

这些建筑因呼和浩特市师范学校占用后扩建,先后拆除平垫,已荡然无存了。

但就保存下来的主体建筑来看,也可知当年的和硕恪靖公主是何等的尊贵!

   那么,这位公主现葬何处呢?

民间传她与额驸去世后就合葬于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美岱村东五里处的风水宝地。

其实这是一种讹传。

据《公主府志》记载,土谢图汗部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城南土拉河北岸有汗山,历代的土谢图汗都葬于此,活了57岁(一说62岁)的和硕恪靖公主与敦多布多尔济亦葬于此山。

   据公主府的后人、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云玉美讲,她听老人们说,公主归葬库伦(乌兰巴托旧称)后,后代子孙常去祭扫陵墓,曾目睹在汗山的阳面,立有“恪靖公主神道碑记”,立碑年代是清乾隆五年。

这就证明公主的陵寝在乌兰巴托而不在呼和浩特市东郊。

   四村水地那块儿确实葬有一位下嫁的皇家女、公主府后来的女主人,但她不是公主而是郡主。

恪靖公主的长子根扎布多尔济与和硕郡主去世后,合葬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美岱村东的山湾里。

人们传说恪靖公主葬于此处,其实是把“郡主”误传为“公主”的缘故。

现在,和硕恪靖公主府正在进行修缮工作,预计将持续到2008年,投资至少在500万元以上,资金全部由国家文物局投入,参加修缮工作的40余人均为具有国家资质的技术工人。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工程所需木料均沿用该建筑原有的红松;所用青砖均仿照原有色泽、风格,主要取材于保定。

此次修缮工程结束后,清代和硕恪靖公主府将再现300多年前的原貌,并争取100年之内无需再进行大规模修缮了。

〔结束语〕朋友们,公主府游览到此结束,愿此行给大家留下美好记忆。

我的导游讲解如有什么错误之处,或我的服务有什么欠妥、不周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塔勒儿哈拉”(谢谢)!

“百伊什太”(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