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2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docx

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资料整理

“读书笔记”之方法(资料整理)

(一)读书是一门艺术

关于“自由主义”,美国人与英国人完全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自由主义是对计划和国际合作的信仰。

”正是怀着对这种计划的信仰的自由主义,美国像阿德勒这样的教育家相信可以凭“自由教育”,即获得自由的训练,来达成这一目标。

因而阿德勒反对杜威所认为的凡是对于特定社会历史上的特定阶段有用的都是真理的那种

实用主义见解,相反他确信绝对和普遍的真理与价值是存在的。

他在杂志上撰文写到“教育基础的根本理想和概念,应该是有关构成不论何时何地对于一切人——正因为他们是人——都适用的良好教育的普遍真理。

”他相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所喜欢的任何科目的那种选课制度,助长了漫无目的和肤浅的风气。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责任,而这只有通过训练培养才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教育在于道德和智力的训练,这种训练由于给了人们以自由判断和运用自由意志的特殊理智能力,因而才使他们得到了解放。

正是秉持着这一“自由教育”的理念,阿德勒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如何阅读一本书——获得自由教育的技艺》(HowtoreadaBook:

theArtofGettingaLiberalEducation),进行了最充分的阐释。

我手上的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译本(郝明义、朱衣译),却十分遗憾地省略了这一点明主旨的副题,而该副题可见“自由教育”的目标是阿德勒一直追求的,正好书中有一章提到“从书名中学到什么”,而他又通过这本书来集中指导获取该教育的方法步骤,以及必要的训练和准备,可以说这是阿德勒度于人的金针,当作他主编的《西方世界名著》的序言和方法入门,这也是他主编的第15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方法指南。

正由此,该书60多年来畅销不衰。

该书出版于1940年,他每天写一篇,16天内便完成了该著作,本来他希望靠此获得一千美元,没想到它却成了最畅销的书,仅仅几个月时间里便得到了3万美元。

他在本书开篇便提出“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这里“artofreading”译为“阅读艺术”,似乎改译为“阅读的技艺”更妥当)为了阅读有价值书籍都必须进行这种“紧张头脑运作”,并且必须阅读三遍,“第一遍分析,第二遍阐释,第三遍评价”,紧接着,他确立了读书的规则(像开车、打网球一样,都要有规则),这种“分析阅读”规则是在重要的句子下画线,并运用各种阅读标记,并圈出关键字句,而且要在书空白处作笔记(P46)。

这一章正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作者为阅读定下来的规则,正是接受“自由教育”的人所必须接受的责任,也就是“必须忍受一位提出一大堆阅读规则的指导者”。

这些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方法一步步指导读者通过4种不同层次的阅读,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式来达成自我“主动阅读”为目标。

并随之谈到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是“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

我们国人应该变成一个个真正有能力的阅读者”,这正是其“自由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面对和应付未来世界。

这一点是阿德勒教育方法的指向,也是他工作的动力。

全书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用了最大篇幅来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接触不同读物之道,具体到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像的文学、社科人文等,作者自信地说各大、中、小学可以按照本书所提供的方法来安排课程。

但也承认“我们所提供的方法并不神秘,甚至也非新创。

大多只是普遍赏识而已。

”正因此评论家格拉德认为“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朴实、平易近人,所推荐的惟一秘诀是发愤用功。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严肃而谨慎的手册,成了广大公众欢迎的读物,是对于美国人思想严肃性的崇高赞美。

”(有关情况详见《当代人物传记》,载“近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读书完全像写书一样,也是一门艺术。

因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这一点上,恐怕不是阿德勒他这种阅读训练方法可以办到的了,因为这已经不是技巧问题了。

叔本华便明确指出,通过阅读是为了激发我们身上固有的天赋,如果没有这种天赋,那阅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见《书籍与阅读》)。

因而读者的天赋,悟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这一点正切中“自由教育”的要害,因为作为训练方法,它仅仅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可以仰赖这种方法,便可以获得一切,因而有的评论家认为阿德勒这本书的不足,正是造成了这种错觉,要提防可以过分寄希望于这种教育计划的危险。

而阿德勒这本书激情饱满,似乎并没有对自己的计划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担心之必要。

也没有对读者进行必要的提示,因而被很多人所批评。

杰克逊(HolbrookJackson)在《书的阅读》里指出,有很多谈阅读技巧的文章,没见有一位作者认同,阅读是一门艺术,要把读者当作艺术家来看待。

他们一贯纠缠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细枝末节中。

他们的目的是想让读者服从于作者的意志,而不去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才是阅读的主体。

他们恰恰忘了书籍是一种艺术媒介,而读者正是一位艺术家。

不应该提倡所谓的“伟大的书”,“经典之作”或其他“文学最精华的部分”,可以说没有比建立杰作或列出“百种最好的书”的方式更害阅读的真正禀赋了。

只有这一百种书对你是最好的,可阅读是无法脱离读者自身的条件和状况的,因而这种开药方式的方法便会落空,如果阅读是一种艺术,随之而来的便是读者必须具有特殊的品质。

而获得这种品质并不是目的,其阅读技巧同样依赖于感觉,心理和想像力的变化。

因而阅读的艺术并非一种美德或责任,如果从中获得不了乐趣,那无异于浪费时间了。

杰克逊的这番话为我们指明了阿德勒这种阅读训练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醒我们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必须时时注意的,从而才能从书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阿德勒/著 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

稿件来源:

中华读书报

(二)读书笔记的作用

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具体地说,读书笔记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可以帮助记忆。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且会遗忘。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记读书笔记,可以弥补我们的精力和记忆力不足,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2、可以培养思考习惯。

做读书笔记时,总得想一下,哪些内容不须记,哪些内容要记下来。

这“想”一下的过程,就是思考。

有了记笔记的好习惯,就容易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这样会提高我们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可以积累资料,提高表达力。

做读书笔记总是根据自己的某一种目的要求去分门别类地记的。

这样记多了,掌握了大量资料,当要用时,这些表面上的“死”材料,就会活起来成为财富。

加上记笔记要手脑并用,这也锻炼了我们的语言组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4、可以获得新知识。

在认真做笔记的过程中,会发现或引出一些新问题,或在某一点上触发自己的灵感,根据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就会产生出新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四、如何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三种境界是“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四种。

写读书笔记时,应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比如评注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

自己的看法对不对?

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

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摘录笔记。

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

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

不同的读书笔记有不同的作用,应根据实际去选择、确定。

其次,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注意的。

①必须认真地读懂原作。

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

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

就是摘抄笔记,也应细读原文。

否则,你的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就可能抄破了句。

②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

严肃是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断章取义;认真,指应该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从事;细致,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三)读书笔记的类型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俗话说: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

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

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

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

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

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

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

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

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

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

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

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

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

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

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

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

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

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

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

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

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

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

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

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

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

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

“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四)读书笔记的方法

资料1“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

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提要钩玄”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

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

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

有一篇《读〈鹖冠子〉》。

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其内容如下: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

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

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

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

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

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

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

”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

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

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

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

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

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

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

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

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

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

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

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

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

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

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

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

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

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

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

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采花酿蜜”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

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

像朱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

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

“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

“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

“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

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

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

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

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

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

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

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

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

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

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

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

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

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开山铸铜”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

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

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

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

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

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日: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

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

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

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

资料2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

——结构以及样本

窃以为,好的读书笔记首先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

对于经济学论文的读书笔记而言,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并以Hart-Moore(1986)为主要样本或范例。

对于读者而言,样本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

1、写作动力(motivation)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

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follow的理论线索。

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样本

本文建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关于不完全契约环境下专用性投资导致敲竹杠的问题的理论(Kleinetal,1978;Williamson,1975,1985)。

但是令Hart等人不满的是,为什么纵向一体化一定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减少?

区别企业和市场关系的根本要素是什么?

换言之,纵向一体化虽然产生了所有权的收益,那么其成本是什么?

这正是本文的题目。

2、主要观点(mainarguments)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remark中就有。

样本

本文将企业定义为一组资产(assets),认为由于高昂的缔约成本导致当事人缔结的契约是不完全的,所有权就是对剩余控制权(rightsofresidualcontrol)的购买。

剩余控制权的不同配置,从而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安排以及边界的变化,会带来收益(强化所有者进行专用性投资的激励)和相应的成本(弱化非所有者的投资激励)。

最佳的所有权结构应当最小化剩余控制权带来的激励扭曲程度,通常应该将所有权配置给投资重要的一方。

3、主要模型或分析框架(framework)

可以包括两部分:

对模型基本假设的介绍,以及基本模型以及相应命题。

因为每一个观点的得出,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所以需要了解最重要的几个假设。

为了加深理解,了解模型的基本框架也是很重要的。

样本1

本文首先是“定义”了企业,再“证明”企业的边界。

这一定义包括三个核心假设:

不区分没有资产的雇员和外部承包商(outsidecontractor);一体化不改变双方的信息结构,只是转移而非消除了机会主义行为[①];再谈判无成本,从而避免无效的“科斯定理”。

样本2

若干假设(省略)。

社会福利函数为:

FOC(社会最优):

个人目标函数为:

FOC(纳什均衡):

因此容易得到命题1:

任何产权结构下都存在投资不足。

4、思考或扩展

这是读书笔记的实质性部分,可以总结一下原文可能的扩展方向,或者展望一下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

如果对文章理解较深刻,最好自己能对文章提出一些批评,或者指出其瑕疵。

实际上,这才是写读书笔记最重要的目的或收获。

样本

我认为作者没有继续深入分析所有权和通道之间的关系。

其一,既然“关键资源”包括物质资产,那么就很难将所有权与通道截然分开;其二,既然所有权对通道有挤出效应,那么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所有者也与雇员一样参与生产活动而不是保持“外部人”角色?

或许,所有权是通道管理的基础?

5、参考文献

可以列出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今后查询,也方便别人“按图索骥”。

2005年4月22日凌晨

[①]作者认为TCE将一体化等同于完全契约的功能,但是后来威廉姆森(尤其是1991)深化了TCE对官僚成本的分析,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所有权的成本”。

资料3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杨绛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

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

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

“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

”第二册有题辞如下:

“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

(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

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

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

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

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

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

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

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

他说:

“有些都没用了。

”哪些没用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