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7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独木舟之道答案.docx

独木舟之道答案

独木舟之道答案

【篇一:

月考答题卷】

选择题(每题3分)

7.

(1).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

(4分)

(2)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做盆景放在面前赏玩,不是很浅薄吗?

(4分)8.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是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坚

贞。

(5分)

9.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焦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

忠于大宋的情怀。

(5分)10(任选甲乙一题,6分)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则游者众

(3)险以远(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5)常在于险远(6)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乙

(1)温故而知新

(2)青青子衿

(3)落英缤纷(4)征蓬出汉塞

(5)迷花倚石忽已暝(6)留取丹心照汗青

11

(1)“我”作为讲述者和见证人,串联起整个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2)“我”的青涩、退缩,衬托山“爹地”成熟自信。

(3)“我”由质疑到领悟,逐层揭示自信的内涵。

(6分)

12

(1)前后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密。

(2)相互映衬,表现了“爹地”对“我”的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

(3)间隔反复,渲染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戏剧色彩。

(6分)

13

(1)“发生什么事吗?

”“出了什么事呢?

”表现了“爹地”积极主动,

关心别人。

(2)“也许我帮得上忙。

”表现了“爹地”乐于助人,勇于尝试。

(4分)

14略(8分)

18贫困国家女性预期寿命差距增大。

(3分)19生活是一座山,有矗立的高峰也有曲折的幽谷;生活又是一条河,有奔腾的激流也

有低徊的深潭;生活是一条路,有平直的坦途也有崎岖的小径。

(6分)20(6分)

(1)人生需要理性,只有理性的行动,才能将创造的冲动变成美好

的现实。

(2)理性是激情的主宰,,由它来判断想法好不好,对不对,该不该实现。

(3)理性恰恰是汽车的方向盘和刹车,请问对方辩友敢坐一辆只有发动机的汽

车吗?

21.作文(60分)

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

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

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

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

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

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

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

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蓓蕾/烘焙拾级/拾麦穗箪食壶浆/殚精竭虑

b.倚重/旖旎禅趣/口头禅卷帙浩繁/秩序井然

c.毗邻/聆听包扎/扎辫子济世安民/光风霁月

d.翡翠/斐然开拓/拓荒者物产丰饶/百折不挠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切磋编纂归谬法满腹经纶循循善诱

b.水榭巍峨紫禁城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c.暮霭霓虹雷震雨春风骀荡静水流深

d.关隘戍守烽火台克敌致胜捷报频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

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b.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

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c.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

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

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4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

②中

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

③在第19个“世

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不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

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

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

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

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篇二:

201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含答案】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14题,第ii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

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

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

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

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若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

“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

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

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

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

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

周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告子下》)

乙:

①,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

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

【篇三:

教案探究题】

>教学目标:

1、熟悉散文探究题型之意蕴式探究、体验式探究、标题式探究。

2、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解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熟记并能灵活运用解题技巧答题。

【真题体验】

1、《学案:

理解词语含义》——《比邻而居》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开。

”)的意蕴。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

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2、《三维设计》p316——《往事

(二)之八》

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

永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我”放得下。

“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

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

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

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

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

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

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

“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

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

“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

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解

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

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3、《三维设计》p330——《风追司马》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标题“风追司马”的理解。

【答案】“风追司马”这一标题有多层含义,既指作者在风雨中去瞻拜司马迁的祠墓,

也指作者对司马精神的追慕与敬仰,还指韩城人对司马精神的继承与推崇。

1.考点要求

《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的要求有三点: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

重点放在第一点上。

2.考点剖析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

具体地说,散文有

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

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

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

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

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

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

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3)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

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

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

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的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

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

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

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典例分析】

题型一意蕴式探究

[例一]《上善若水》(《三维设计》p342)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分)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

任可谓上善之人;(2分)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2分)

探究解题方略:

见《三维设计》p355

题型二体验式探究

《独木舟之道》(《三维设计》p321)

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

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

[答案]见《三维设计》p356

探究解题方略:

见《三维设计》p356

题型三标题式探究

《枣香醉人》(《三维设计》p334)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4分)

[答案](示例一)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

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示例二)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

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探究解题方略:

见《三维设计》p357

对应题型一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

画。

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

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

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

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

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

“真

的好吗?

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