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196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

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

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

第一,

(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

(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

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

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

(1)、

(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

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

(1)、

(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2、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

第一,

(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

第二,

(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

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

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

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

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

(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第四,在

(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是

(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

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

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

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

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

第一,在

(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

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

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

(9)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慢——(快)(南)——(北)(古)——(今)闲——(忙)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AABB式的词语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

(10)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

(以后)——(以前)(冷淡)——(热情)黑暗——(光明、明亮)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丁冬说话朋友你们红花绿草爷爷知道全家父母父亲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朋友=伙伴仿佛=好像喜欢=喜爱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走之底:

这、边、远、进、过、道、选、连、送(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

第一,在

(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长长的小路长长的小河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

一轮月牙一弯月牙一块面包一颗星星一个影子第二,

(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

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

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

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

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

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