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0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评估检测

单元评估检测(八)

第八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方式

纯粹运输成本

附加运输成本

陆运

很高(道路修建;运载工具结实;动力需求大)

很高(易于设卡,易被盗抢)

河运

较低(运载工具要求较低;动力需求小于陆地)

较高(易于设卡,水上抢劫难度较大)

海运

最低(路线选择空间更大;承载量远大于其他方式)

最低(周旋空间大,不易盗抢;设卡点有限)

A.海运代替陆运和河运是必然趋势

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

【解析】选C。

图表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海运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有利于远洋航行,说明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加固训练】(2014·扬州模拟)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

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

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资金和航海技术。

由此可见推动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因素有 (  )

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的渴求

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

④欧洲航海家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

西班牙掠夺的大量金银,只是在初期对本国工商业有某些刺激作用,绝大部分金银都消耗在欧洲等地的战争中或是消耗在王室和大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中,结果西班牙日益衰落,故①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轮船正式投入使用,这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结合所学,可知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航海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

①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是航海和航海科技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②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航海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军事、战争的需要是航海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其他相关科技的发展是航海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2.(2015·山东名校调研)马克思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材料说明了

(  )

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C.殖民扩张为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对殖民地的破坏和严重灾难,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黑奴贸易对非洲的破坏,没有涉及美洲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带来的灾难,但是其落脚点在于“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故C项错误;“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指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3.(2015·武汉调研)“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

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

”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解析】选B。

黑奴贸易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而不是西欧国家,A错误;黑奴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选B;非洲的劳动力主要用于“种植园工作”,不是促进工业化,C错误;黑奴贸易中掠夺了大量劳动力,给非洲造成巨大的破坏,D错误。

【加固训练】(2014·嘉兴模拟)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  )

A.英国B.荷兰C.法国D.葡萄牙

【解析】选B。

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起而代之,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4.(2014·临沂模拟)“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无数个小公司的兴起,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

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告别特权后的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

”文中加横线部分确切的含义是 

(  )

A.市场自由盛行B.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C.工厂制度确立D.国家不再干预经济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1874年”“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盛行,故选A。

B、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15·荆州一模)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

这说明当时英国 (  )

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B.形成有机联系的国内市场

C.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D。

通过材料中两个时间段内农业增长率的比较,明显看出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增速较快,说明工业革命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6.(2015·皖南八校联考)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

有助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 

(  )

A.发电机电影B.电动机电话

C.电灯电报D.电车无线电

【解析】选B。

“动脉”和“神经”是指电力既能传输能量也能传递信息,电影不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电动机可以传输能量,电话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电灯不能传输能量,故C错误;电车不能传输能量,故D错误。

7.(2015·新郑模拟)马克思认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形成完整的“世界史”的标志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完整的”“世界史”可知,马克思认为的“世界史”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它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其形成标志,故选D项。

8.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解析】选C。

依据“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以期驾乎西制之上”等信息可知:

这位官员意在“强调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C项正确;“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不符合材料意思和题意,A项错误;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不符合材料意思和题意,D项错误。

9.(2014·锦州模拟)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

D.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解析】选D。

材料无法体现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A项错误;据材料“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可知采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业生产方式,B项与材料意思不相符,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工业企业体系完备,C项错误;据材料“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咸(都)非笑之”“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和“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可知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故D项正确。

【拓展延伸】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1)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5)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10.(2015·南昌三校联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

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

由此可见 (  )

A.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借用公款”“依仗清政府”“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等信息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选B项。

张謇不是洋务派,清政府不是外来势力,排除A、D两项。

C项中的“自由竞争”与材料不符,排除。

【加固训练】(2014·宜宾模拟)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

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解析】选D。

据材料“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可以说明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A正确;据材料“‘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可以说明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B正确;据材料“在苏州创办”“该厂被迫内迁”和“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说明该厂的内迁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C正确。

据材料“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可知水运条件相对较好,但并不能说明交通四通八达,属于过度解读,故D错误,符合题意。

11.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全国)纸币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

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

A.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B.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根源在于国家实施战时经济体制

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解析】选C。

依据材料中“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纸币增加了4,524倍”“物价指数”“上扬”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这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A、B、D都正确。

战时经济体制实施于抗战时期,故选C。

12.(2015·海淀区模拟)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

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解析】选B。

材料显示铁路运载的主要物资为矿产品,且比例有所增长,而矿产品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可知铁路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B。

题干中未见“近代新型城镇”和“地区性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排除A、C。

农产品的长途贩运的比例不断下降,D错误。

【加固训练】(2014·德州模拟)1888年《申报》记载: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

”上述材料反映出 (  )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

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招聘女工的社会风气,没有涉及男女是否平等的信息,故A项错误;雇佣关系在明中叶以后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从“全家相庆,举国若狂”“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可以看出当时招募女工已成为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是通过报刊报道,反映当时社会状态,与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014·泸州模拟)(28分)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

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

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材料四 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

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8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

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

(12分)

(3)从材料四中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

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

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

(8分)

【解析】第

(1)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图1地图的特点是世界只有亚、欧、非三大洲并以地中海为中心,而图2除了亚、欧、非,还有美洲等,与现代地图接近。

第一问的不同点依据上述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的进步则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自然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2)题第一问的内容依据“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分析归纳;第二问突破应依据两种世界观的不同分析归纳,关键信息是“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第三问的原因应依据时间信息,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状况分析。

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主要是针对着外国帝国主义”“出现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初步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失败了的政治改良运动”可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只有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故第一问的两个事件是指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第二问考查历史观知识点,由“三次革命高潮”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是革命史观;第三问的评价主要是阐述两者在救亡图存中的历史意义。

答案:

(1)不同:

图1的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世界的范围是亚洲、欧洲、非洲(旧大陆);图2中的地中海已不是世界中心,世界的范围还包括了南美洲、北美洲(新大陆)。

(6分)

进步:

新宇宙观形成,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冲击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

(2分)

(2)内容:

宣扬白色人种的优越;强调西欧历史的价值。

(2分)突破:

公正地评价各时代和世界一切民族的建树;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世界历史。

(4分)

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确立了欧洲的政治霸权地位;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扩大到世界各地。

(6分)

(3)事件:

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

(2分)视角:

革命史观。

(2分)评价: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

(4分)

14.(2014·永州模拟)(24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1)从图中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

(4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关于企业发展的特征的描述,首先判断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然后从该阶段在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结构、空间分布等角度概括其特征;第二问分析原因时,从政治、经济、国际、国内、主客观等角度去探寻原因。

(2)题联系时代特征及相关史实,分析其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经过权衡确定曲线走向及其倾斜度。

同时注意在发展上的一些拐点。

答案:

(1)【示例一】A段。

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

西方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利润刺激。

(10分)

【示例二】B段。

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原因:

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分)

【示例三】C段。

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0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作图(略)(4分)

【拓展延伸】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