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269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

一、(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栖息/哂笑悄然/翘尾巴窗槛/挑拨离间

B.薄膜/模样连累/打擂台强迫/呼天抢地

C.蛊惑/酒盅仆倒/卷铺盖效率/绿林好汉

D.穿梭/唆使雾霾/打埋伏挣脱/对症下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绰约     隽永     别出新裁     明辨是非

B.殉情     矫健     涸澈之鲋    郢书燕说

C.揣摩     修茸    随声附和    一筹莫展

D.缭绕     风靡     迫不及待     揠苗助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人对骑电动车带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B.由于竞争激烈,加以缺少规范,原本质优货好的钢琴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C.我们班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D.娱乐圈女明星为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B.以娱乐性阅读为主要目的的穿越小说往往并不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名字,讲述历史版本的现代爱情故事。

C..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D.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6.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

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

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

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7.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

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

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

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聊:

悠闲

C.于半道粟里要之要:

邀请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乐琴书以消忧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见犯乃死,重负国。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既自以心为形役

D.即便就酌,醉而归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

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四、(22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4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江写望

【宋】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①“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②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3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言笑晏晏,不思其反。

③,。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⑥,羽化而登仙。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七里香花开刘彦林

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式回放。

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

特别是融暖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的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

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沐浴在用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

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逼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腾着,静态的山水有了灵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的山野。

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第绽放。

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

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都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

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

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

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

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

他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

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

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

次日,就可以去卖了。

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

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

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花朵!

每年,七里香可给每家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已逝。

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再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

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人顿生遗憾和怜悯。

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无节制的开荒,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她们被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

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

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

一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

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

我曾无数次扪心自问: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喜悦吗?

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15.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

答:

 

16.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具体说说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芬芳”的?

(4分)

答:

17.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的寓意?

(4分)

答: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中,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满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七里香不仅装饰了童年的记忆,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实惠,所以作者对当年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让作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疏离、环境的恶化,心中充满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

这既缘于儿童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六、语言运用(4分)

19.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及修辞手法,另外写一个你所欣赏的文人。

(2分)

(柳永)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

20.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51.2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6.7

觉得自己很一般

34.8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40.2

参照以上数据,请概括出两个主要结论。

(2分)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河南省偃师高中xx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第Ⅰ卷

5.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

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文中说,“道德黄金律”是“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的,并不是人们主观上针对什么情况提出的。

B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道德黄金律”是较大范围的概念,“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仅仅是“道德黄金律”中一方面的体现,并非“道德黄金律”的全部;另外,“相同”一词也不妥,原文是“大致相近”。

D项的毛病与B项一样,也是缩小了概念的外延,另“世界性理论”一词也不妥,故为错项。

10.B(错在“双亲去世”,应是“双亲年迈”)

11.

(1)贤能的人身处世间,社会政治不清明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使自己受苦到这样的地步呢?

(得分点:

无道、至、苦、大意各一分)

(2)(大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计划向南飞。

(省略“大鹏”;句式“莫之夭阏”;词类活用“南”各1分)

12.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划对2处得1分;3处得2分;4处全对得3分;1处不得分)

惠子相梁全文翻译: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3.①“浸”为“倒映”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2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分)。

(2分。

意思对即可。

②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诗中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l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1分)。

(4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4.参见教材。

15-18

19.示例:

(苏轼)他豪迈,唱“大江东去”;他狂放,“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多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手法,符合诗人特点各1分)

20.

(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

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

21.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中,揭示结果的语句是:

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

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

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

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停止努力,而应该冷静分析,寻找新的出口。

陶潜传参考译文:

陶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潜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

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

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

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说:

“贤能的人身处世间,社会政治不清明就隐居,政治清明就人世做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时代,为什么使自己受苦到这样地步呢?

”陶渊明回答说:

“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

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

“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

“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

“您因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

”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344038663虣2092451BC冼

282376E4D湍$CaG]38253956D镭<2243257A0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