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650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5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讲义.docx

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绪论

情绪、情感、意志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

1、认知: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阶段:

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

2、知觉阶段: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

3、思维的萌芽阶段:

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

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

.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物体的反应,才会产生心理现象。

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心理的反应是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反应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

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狼孩卡玛拉故事】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

大的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人们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

这两个狼孩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

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

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

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

她们有触觉过敏症状。

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

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

在孤儿院,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

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

卡玛拉流了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

辛格博士下了很大功夫使卡玛拉“恢复人性”,但进展非常缓慢。

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两年后,卡玛拉终于学会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着。

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并曾说出用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在智力上,在刚被发现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快到15岁的时候,相当于两岁婴儿;卡玛拉17岁那年死于伤寒热病。

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的水平。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两千多年前:

诸子百家各有其理论观点;希伯克拉底、盖仑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1840年: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韦伯定律。

1850年: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研究了视觉、听觉和空间知觉。

1860年: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了费希纳定律,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1879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5年: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规律。

二、学派纷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学派

创始人

学派观点

构造心理学

冯特

铁钦纳

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连结成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研究心理现象的组成元素,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感觉、情绪和意象构成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

华生

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可以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提出刺激——反应理论模式研究心理。

(S→R)

格式塔心理学

魏特海墨

克勒

科夫卡

反对构造主义,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也叫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包含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两个部分;人多心理结构分为:

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主要方向

代表人

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

马斯洛

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有自我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

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人知心理学

①把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②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的过程中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

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有科学的研究手段;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成长的各个时期不同,心理发展也不同);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心理学,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方法

操作方式

特点

观察法

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

分为: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调查法

就某方面心理问题,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提问,就回答分析态度、需要动机、人格特征等。

(团体心理趋向)

内容:

个人资料和心理状态

分为:

问卷法和访谈法

个案法

对某被试者的多方面深入详细研究,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强调个体差异,针对特殊群体。

实验法

控制和创设条件,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揭示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

分为:

自然实验法:

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

实验室实验法:

专门实验室内,运用仪器设备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组成:

细胞体、树突、轴突

功能:

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分类: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外周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又可以把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

自主神经系统分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的反映关系密切)。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脊髓:

传递神经冲动;完成简单反射。

2、脑干:

包括延脑、脑桥、中脑三个部分,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结构。

3、间脑:

由丘脑(感觉中枢)、上丘脑(嗅觉和激素调节)、下丘脑(内脏活动、情绪)和底丘脑(运动)四部分组成。

4、小脑: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两个半球:

左半球和右半球

三区:

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

四叶:

额叶(躯体运动)、顶叶(躯体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以沟和列为界限,大脑的半球外侧可分为: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半球的机能分工为: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后回。

皮层面积与分布:

倒置、对侧传导、面积大小与机能有关。

五、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

布洛卡、斯佩里的研究

左半球:

言语功能占优势

右半球:

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补充整理】

一、神经系统构成

自主(植物)神经系统

二、神经组织及功能

组织

特点及功能

脊髓

呈柱状,外白内灰;最低级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简单反射

脑干

最古老的部位

延脑

紧接脊髓,神经纤维通道;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桥脑

联系小脑和端脑的神经纤维通道

中脑

神经纤维通道;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网状结构

贯穿脑干;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

丘脑

换神经元;大脑皮层下,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除嗅觉)

上丘脑

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

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

小脑

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保持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不随意运动

端脑

大脑

外灰内白

额叶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

颞叶

颞上回和颞中回,听觉中枢

枕叶

枕极,视觉中枢

边缘系统

大脑底面和半球内侧缘的皮层,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调节中枢,与本能活动有关,与记忆活动有关。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相互支配的关系。

垂体腺:

控制影响泌尿、血压、分娩、生长速度、生长持续时间和其他腺体。

肾上腺:

人的情绪行为和肾上腺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

甲状腺:

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

性腺:

分泌性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与抑制

兴奋(平静——激动),抑制(激动——平静),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

有机体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

效应器活动结果信息的再次获得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不学而会(吃食物流口水;瞳孔在强光作用下收缩)

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基础,需要通过模仿、学习(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分为: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和抑制:

外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现象。

消退抑制:

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发射也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

只给条件刺激物铅华,其他刺激布嵌画,对其他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2、扩散和集中:

扩散:

单个神经元兴奋引起周围神经元的兴奋;集中:

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

3、相互诱导:

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

包括:

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

4、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系统,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三节感觉、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直接作用:

在感觉器官的接受范围之内(时间和空间)

个别属性:

颜色、光线、声音、粗造与光滑

二、感觉的种类

按刺激来源可分为: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和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饿、渴、窒息、性、恶心、疼痛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剌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恰好能引起感觉的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剌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剌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使我们产生差异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的关系

三、感觉阈限相关定律

1、韦伯定律

在中等剌激强度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的常数(叫做韦伯常数)。

用韦伯公式表示为:

K=ΔI/I

(ΔI:

差别感觉界限值,I:

原剌激量值,K:

常数)

如果在50重的情况下,增加1克感到更重一些。

问在100克的情况下增加多少克会感到更重一些?

1/50=x/100

x=2

2、费希纳定律

S=KlgR

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心理量增加1个单位,物理量增加10个单位

第三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1、视觉适应:

视觉的刺激适宜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视觉器官

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椎体细胞(眀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3、颜色视觉

①颜色特性

色调——波长;饱和度——纯度;明度——强度

光谱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最纯的颜色,其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灰所占比例越大,饱和度越低。

灰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零。

只有明度一种特性,由黑到白。

②颜色混合

光混合(彩色电视);颜料混合(印刷品,绘画等);互补色(牛顿色环)

③色觉异常(色觉异常大多数是遗传造成的)

色弱:

能分辨颜色,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才能分辨不同的颜色。

部分色盲:

红绿色盲(红绿变成不同明度的灰色)和黄蓝色盲(黄蓝变成不同明度的灰色)。

全色盲:

看不见颜色,只有不同明度的灰。

二、听觉

1、听觉的适应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范围,听阈在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最为敏感。

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

首先降低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2、听觉器官

听觉的感受器是科蒂氏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3、听觉的特性

听觉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特性是“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波形决定音色”。

三、嗅觉

适宜刺激的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四、味觉

适宜的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基本味觉有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

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皮肤表面的温度是生理零度。

六、平衡觉

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过于敏感容易晕车晕船。

七、运动觉

感受器分布在肌梭、腱梭、关节小体,主要影响肌肉关节的位移变化。

八、内脏感觉

又叫机体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

九、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个体在痛觉上感受性上的差异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关。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

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故具有生物学意义。

痛觉最难适应。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

在外界持续的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的明适应(1-2分钟)和暗适应(20-30分钟)、肤觉的适应(游泳)、味觉适应

二、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暂时保留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灯灭眼睛里还有灯的影子)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同一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变化。

同时对比:

苦药+白糖:

不苦(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相继对比:

吃了甜的点心之后吃苹果会觉得酸

明度对比:

亮暗对比,阴影,立体感

色调对比:

不同颜色的对比

四、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颜色引起温度觉,冷色调和暖色调;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灯光也闪烁。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是高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组成;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格塔式学心理学又将其分为:

①整体性②连续性③相似性④接近性)

2、选择性:

选择出有限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余的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3、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影响去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包括物体的大小、颜色、明度、形状)

4、理解性:

用过去的经验对外界物体加以解释,并用次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1、大小知觉:

由视像的大小和距离判断。

2、形状知觉:

视觉信息、动觉信息、触觉信息结合成形状知觉。

3、方位知觉:

可以以自己的身体、耳朵等作为参照物。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①肌肉运动线索:

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②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阴影

③运动视差双眼线索(铁轨是线条透视)

二、时间知觉

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①日出日落的交替②一年四季的变化③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④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⑤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准确度:

听觉>触觉>视觉;长时易短,短时易长。

三、运动知觉

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产生的知觉,需要物体的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视觉的运动错觉——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运动的。

1、似动:

物体没运动却感觉到像是运动的错觉

2、诱导运动

3、自主运动

四、错觉

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人人都会产生错觉,无法避免。

1、线条方向错觉

2、线段长短的错觉

3、面积大小错觉

4、.视听错觉

5、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件事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经历过的事物(学过的知识、听过的逸闻趣事)、体验过的情感(对某人的爱与恨)、做过的动作(走路,骑车,游泳)】

二、记忆的种类

1、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

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

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

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

对概念、公式、定理、思想、规律等的记忆

运动记忆:

对曾经做过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

2、按是否意识到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3、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三个记忆系统:

按照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按照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分

(1)瞬时记忆:

1秒以内,又叫感觉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感觉属信息的输入和登记)其特点:

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容量大保留的时间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1秒,最长不超4秒

③对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了

(2)短时记忆:

1分以内,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可以意识到内容的记忆系统,其特点:

①容量有限,一般我7+2个项目,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记忆广度

②容易记住的是声音而不是形象,

③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都可以转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1分以上,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其特点:

①他的容量和信息的种类都是无限的,

②他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③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不实有意回忆,人们是没有意识到的

 名称

特点

编码方式

容量

能否意识到

转换方式

瞬时记忆(4秒)

刺激物的形象

9~20大,时间短

意识到,转变

注意,转入短时

短时记忆(1分)

听觉编码

7±2有限,记忆广度

被意识到

复述,转入长时

长时记忆

语义、形象

种类、数量都无限

意识不到,想

遗忘

三、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识记:

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学习与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

是识记、再认和回忆的中间环节,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

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验,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元遗忘及遗忘规律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再认。

遗忘发展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在遗忘了。

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885年德国艾宾浩斯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