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75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上)必修模块

(1)水平测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在所要求的地方。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写在第5页设置的答案栏内,不能直接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Ⅰ卷和Ⅱ卷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张茂宗(《新唐书》),冯继业(《宋史》),何荣祖(《元史》),严世藩(《明史》),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3.史书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4.假如你是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子弟,你将会通过哪种选官制度来做官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7.史载:

“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这一现象开始于什么朝代

A.秦朝B.清朝C.明朝D.唐朝

8.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容易形成一种民主的传统

B.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平等独立自治的小城邦

C.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促成

D.公民大会使各城邦公民能够在国家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9.法国学者加奈隆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这句话说明了

A.加奈隆肯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加奈隆说出了雅典民主的荒诞

C.加奈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评D.加奈隆正确分析了雅典民主的特点

10.如果一个艺术家要在欧洲举办一场“法律——蜡像”展览,当他要表达“成文法”这个主旨时,他的灵感应该取材于

A.十二块青铜板B.皇帝哈德良画像

C.罗马大竞技场D.《民法大全》抄本

11.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12.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西安时,一个小姑娘问他:

“总统先生,全美国人民都归你管吗?

”克林顿想了一下回答:

“不,应该说全美国人民都管着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林顿是与西安小姑娘开玩笑

B.克林顿道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C.西安小姑娘说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D.克林顿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3.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

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力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14.有人说:

“德意志帝国主义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③“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④“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

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材料中“类似的事件”是指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7、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18、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而“民国”的关键环节。

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A、《资政新篇》B、《辛丑条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19、下面有四副有关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20、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可能在日记中读到蒋介石

A、北伐战争中的壮志雄心B、西安事变中的胆战心惊

C、武汉会战中的进退失踞D、败退台湾后的沮丧心情

2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22、“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

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  B、1936  C、1938  D、1945

23、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5、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

“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

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26、右图最能够反应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毛泽东访问苏联图

C、和平共处

D、睦邻友好

2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28、右图为197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

片。

标题是:

TheChinesearecoming。

美国人认为“The

Chinesearecoming”的主要依据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9、《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

1949~1955》,这一文献不会揭开下列哪一事件的内幕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国代表参加万隆会议D、尼克松访华

30、学习了《历史必修1》后,请你指出下列历史命题中,不是历史规律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的过程

C、二十世纪末苏东剧变正说明中国的古代谚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价值观多样化也是不可遏制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8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

3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近代,德、法、美制定了哪些宪法或宪法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4分)

(2)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文献及其历史作用(答出近代、现代各一部即可)。

(8分)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重大成就?

(4分)

 

32、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

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

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

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

(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四: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行什么政策?

(2分)它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

(2分)

(2)针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策,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它意味着什么?

(2分)

(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4分)

 

(4)综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历史必修模块

(1)水平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B

B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A

A

C

D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D

C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8分,第33小题16分。

31、

(1)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或《1871年宪法》);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或《拿破仑法典》)(或《1791年宪法》)(或《1875年宪法》)。

美国:

《1787年宪法》。

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

(2)近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分)

现代: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分)

(3)①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制建设方针;②在立法方面,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4分)

32、

(1)马克思和恩格斯(2分) 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1分)

(2)历史文献:

《共产党宣言》(1分) 中心内容: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分)

(3)俄国(或苏俄) 中国(2分)

33、

(1)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

(2分)

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2分)

(2)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分)1955年,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分)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分)

(3)①欧洲共同体的崛起。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4分)

(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任意两点即得满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