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9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docx

精选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9月1日施行。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施行。

1)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2)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3)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6)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普通话和规范字;财政拨款为主;免试入学;普通教育能力;校长负责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4)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5)教师的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7)今年是第29个教师节。

8)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二三项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1)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

2000年9月23日实施

1)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制定本条例。

2)教师资格证书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刷。

3)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作弊的,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考试。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课改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2)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

1)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战略部署: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3)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

4)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

5)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大局。

2)力争到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

到2020年,9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3)到2015年,优质高中比例达到75%;到2020年,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

4)到2012年,全省10个左右经济及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率先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到2017年,“教育强县”覆盖面达到50%左右。

(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制定的。

2)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3)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6)关爱小学生,重视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全面发展;

8)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9)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10)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11)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12)注重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

即与教师职业特点密切相关,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2.对学生起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3.对社会进步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现阶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

1.对待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2.对待学生的道德;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道德内容:

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法律法规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上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

1.职业道德意识修养;2.职业道德行为修养。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加强学习;2.躬身实践;3.树立榜样;4.学会反思;5.努力做到慎独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五大特点:

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

4.倡导性要求与禁止性规定相结合;5.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1)考核对象:

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2)考核程序和方法:

学校成立考核校长,教师代表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50%。

3)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结果按不低于教师绩效考核30%的权重计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

4)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重要依据。

(三)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1儒家:

孔子《论语》诗书礼乐易春秋,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启发

1.2墨家: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3道家:

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最好的教育。

1.4战国《礼记》中的《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学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E.g.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相结合)

E.g.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也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E.g.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E.g.学不儠等(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该法被成为“产婆术”它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在教学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2.2柏拉图《理想国》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洞察理想世界。

《论灵魂》是第一步阐述教育心理。

2.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提倡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4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法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3.1捷克,独立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全书由总论、体育、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等组成,为近代教学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该书的贡献主要有:

1.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4.提出了学制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提倡“泛智教育”即:

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3.2法,卢梭《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3.3德,康德是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人,他强调“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得到自我完善。

3.4瑞士:

裴斯泰洛奇: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遵循儿童的本性,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

3.5英,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又主张在家庭实施绅士教育。

(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4.1德,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认为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

他强调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教学特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

4.2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提出新的三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5.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揭示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将社会“生产劳动与教育有机相结合”,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相结合。

5.2凯洛夫1939《教育学》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3后期的影响也有:

皮亚杰:

认知发展论;布鲁纳:

课程结构论;科尔伯格:

道德发生论,

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

苏霍姆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

(六)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特征:

6.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6.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6.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6.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发展的过程

它大致经历了:

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一)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夏朝就有痒、序、校三种学校的传说。

西周有国学和乡学之分,主要学习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

隋唐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将人分为四种等级:

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它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罗马)7-12岁儿童进入私立学校,中等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培养军人骑士。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如自然地理等,提高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2.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主张教学应考虑儿童的兴趣,反对体罚;3.教育走向人性化、人文化、世俗化;4.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三)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德国是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资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

3.教育的世俗化;(教会学校分离,调整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发展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倡导者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2.教育的全民化;(提高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和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1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和管理;

1.2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

1.3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美舒尔茨)

(3)教育与科技文化

科技对教育: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

教育对科技: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文化与教育: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校园文化=物质+制度+组织+精神(核心)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发展

3.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说(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4.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有:

内发论(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荀子)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一刀切、一锅煮)

不平衡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

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互补性存在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培养自信和努力,长善救失,身心协调,统一发展)

差异性(儿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允许采取弹性教学)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成熟(格赛尔:

1.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2.成熟是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的突然转变,各水平之间的行为具有不连续性;3.孩子的成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和合乎文化的要求。

环境(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了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和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功能:

导向、指导、评价、激励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

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奇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荀子,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

两者结合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全面发展学说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是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基本精神之一。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逇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so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它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

制度化教育:

学校系统的出现,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颁布了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首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的学制是1912壬子癸丑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是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是任何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承认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2.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2.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2.5学历教育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