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452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运用性质1时,一定要注意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才能保证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这里要特别注意“同时”和“同一个”.

(2)运用性质2时,除了要注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才能保证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以外,还必须注意等式两边都不能除以0,因为0不能做除数.

知识点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ax+b=0(a≠0)进行变形,最后化为x=-

的形式,它一般先运用性质1,将ax+b=0变形为ax=-b,然后运用性质2,将ax=-b变形为x=-

即可.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1)3x-2=7;

(2)4+8=12;

(3)3-x;

(4)2m-3n=0;

(5)3x2-2x-1=0;

(6)x+2≠3.

2、小明买4个笔记本和3支圆珠笔一共用了4.7元,已知笔记本每本0.8元,圆珠笔每支多少元(只列方程)?

 

3、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1)

x=3;

(2)5x-7=8;

(3)3x-4=x.

基础知识应用题

4、若

a2x-1和

ax+2是同类项,则x=.

综合应用题

5、已知关于x的方程3a-x=

+3的解是x=4,求a2-2a的值.

探索创新题

6、对于有理数a,b,c,d,规定—种运算

=ad-bc,如

(-2)-0×

2=-2.若

,求x的值.

体验中考

方程4x-1=3的解是()

A.x=-1B.x=1C.x=-2D.x=2

学后反思

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

1、解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虽然是等式,但其中不含未知数,(3)含未知数,但不是等式,(6)表示不等关系,故

(2)(3)(6)不符合方程的概念.(4)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5)未知数x的指数是2,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答案:

(1)(4)(5);

(1)

方法

(1)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须看两点:

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2)判定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要看方程是否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

2、分析: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

买笔记本的钱+买圆珠笔的钱=总钱数.

解:

设圆珠笔每支x元,由题意得0.8×

4+3x=4.7.

点拨列方程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出题中所给的(或隐含的)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分析:

(1)可直接用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乘2.

(2)、(3)要先用等式的性质1,再用性质2.

(1)等式两边都乘2,得x=6.

(2)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5x=15,等式两边都除以5,得x=3.

(3)等式两边都减去x,得2x-4=0,等式两边都加上4,得2x=4,

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2.

4、分析:

因为两个代数式是同类项,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可知,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可得2x-1=x+2.再运用等式性质可求x的值.

因为

a2x-1与

ax+2是同类项,所以2x-1=x+2.

两边同时减去x,得x-1=2.两边同时加上1,得x=3.

3

5、分析:

由方程的解的意义可知,x=4必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可把x=4代入方程3a-x=

+3,得到关于a的方程,再解方程求出a.

把x=4代入方程3a-x=

+3,得3a-4=

+3,即3a-4=5,解得a=3.当a=3时,a2-2a=32-2×

3=3.

6、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运算列出方程.

根据新运算,得

=0×

5-(-4)×

(3-x)=12-4x,

所以12-4x=8.方程两边都减去12,得12-4x-12=8-12,即-4x=-4.

方程两边都除以-4,得x=1.

点拨理解新运算的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析:

由等式性质得4x=3+1,所以4x=4,所以x=1,故选B.答案:

B

5.2解方程

1.能运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能根据解方程的基本步骤,灵活、准确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4.初步体会运用换元法进行转化的数学思想.

1.正确掌握移项的方法求方程的解.

2.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

3.解方程时如何去括号.(①不漏乘括号外的因数②注意括号外为负因数时,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如图5—2—1所示,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g和45g的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盘B内,才能使天平平衡?

快来学习本节吧!

学了本节你一定会解答的!

知识点1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1)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移项是将方程中的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方程左边或右边的某些项交换位置,(3)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

知识点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

变形依据

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等式基本性质2

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去括号法则,分配律

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

等式基本性质1

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合并同类项法则

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

1、下列解方程的过程中,移项错误的是()

A.方程2x+6=-3变形为2x=-3+6

B.方程2x-6=-3变形为2x=-3+6

C.方程3x=4-z变形为3x+x=4

D.方程4-x=3x变形为x+3x=4

2、解方程:

-(x-5)=

.

3、解方程:

4、已知

的倒数与

互为相反数,求-a2-1的值.

5、若方程

与关于x的方程

的解相同,求a的值.

关于x的方程4x-3m=2的解是x=m,则m的值是.

通过移项验证变形是否正确.答案:

A

点拨移项是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A中的6从左边移到右边未变号.

方程两边同乘6,约去分母,再去括号.

去分母得2(2x+1)-6(x-5)=9.去括号,得4x+2-6x+30=9.

移项得4x-6x=9-2-30.合并同类项,得-2x=-23.

系数化为1,得x=

技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全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但在解题时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求解步骤.

原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可以先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原方程就是

(0.17-0.2x)=1,所以可把

的分子、分母都乘10,把

的分子、分母都乘100.

原方程可以化成

.去分母,得30x+140x=21+119.

合并同类项,得170x=140.系数化为1,得x=

警示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把分母化成整数,与方程两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容易混淆.

由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可得方程,求得a,再代入-a2-1求值.

由题意,得

,去分母,得a+2a-9=0,

移项得a+2a=9.合并同类项,得3a=9.系数化为1,得a=3.

所以-a2-1=-32-1=-10.

点拨做题时要认真审题,正确理解倒数、相反数的概念与性质,然后列出方程.

因为两个方程的解相同,即第一个方程的解也是第二个方程的解.只要先求出第一个方程的解,代入第二个方程,便可求得a的值.

由第一个方程得2(1-2x)+4(x+1)=12-3(2x+1),

化简得2-4x+4x+4=12-6x-3,6x=3,所以x=

把x=

代入第二个方程,得到以a为未知数的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a=6.

提示解出第一个方程后,第二个方程中的x便为已知数,再解以a为未知数方程.

由方程的解的定义可知,4m-3m=2,所以m=2.答案:

2

5.3我变胖了

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并认识方程的重要性.

2.通过对“变化中的不变量”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寻找面体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相关分式—形积变化问题

图5—4—1是一筒状的地膜示意图,其内圆半径和外圆半径分别为r=10厘米和R=20厘米,高h=50厘米.如果地膜的厚度是0.005厘米,你能计算出这些地膜的总长度是多少吗?

知识点1相关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

宽×

高.

圆柱体积=πr2h(h为圆柱的高,r为底面半径).

长方形周长=2×

(长+宽),长方形面积=长×

宽.

知识点2形积变化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虽然形状、面积和体积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应用题中仍然含有一个相等关系,要通过分析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这个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找出来,然后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此类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形状发生了变化,而体积没变.此时,等量关系为变化前后体积相等.

(2)形状、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周长没变.此时,等量关系为变化前后周长相等.

(3)形状、体积不同,但根据题意能找出体积之间的关系,把这个关系作为等量关系.

1、用5.2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得长比宽多0.6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为多少米?

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可列方程为()

A.x+(x+0.6)=5.2B.x+(x-0.6)=5.2

C.2[x+(x+0.6)]=5.2D.2[x+(x-0.6)]=5.2

2、用两根等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已知正方形边长比圆的半径长2(π-2)m,求两根等长铁丝的长度,并通过计算比较说明谁的面积大.

3、如图5-4-2所示,地面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将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的一个钉子去掉,并将这根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则所钉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古尔邦节,6位朋友均匀地围坐在圆桌旁共度佳节.如图5—4—3,圆桌半径为60cm,每人离圆桌的距离均为10cm,现又来了两名客人,每人向后挪动了相同的距离,再左右调整位置,使8人都坐下,并且8人之间的距离与原来6人之间的距离(即在圆周上两人之间的圆弧的长)相等.设每人向后挪动的距离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A.

B.

C.2π(60+10)×

6=2π(60+x)×

8

D.2π(60-x)×

8=2π(60+x)×

6

依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就可得答案.答案:

C

此题的等量关系为:

正方形周长=圆周长.

设圆的半径为rm,则正方形边长为[r+2(π-2)]m.由题意得2πr=4(r+2π-4),

即r=4.故圆周长是8πm,圆面积是16πm2,正方形面积是4π2m2.

因为16π>

4π·

π,所以圆的面积更大.

答:

铁丝长为8πm,圆的面积大.

规律周长相等的圆和正方形,圆的面积大.

由于直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所以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去掉顶点A的钉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BC是长方形的一条边,或去掉顶点B的钉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AC是长方形的一条边.我们可以把AC或BC分别看做长方形的长,把宽设为x,在图形变化过程中,彩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等量关系为:

三角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设长方形的宽为x当去掉顶点A的钉子时,6+8+10=6×

2+2x,解得x=6,

所以长方形的长为6,宽为6,S1=6×

6=36.

当去掉顶点B的钉子时,6+8+10=8×

2+2x,解得x=4,

所以长方形的长为8,宽为4,S2=8×

4=32.

所钉成的长方形的长为6,宽为6,面积为36;

或长为8,宽为4,面积为32.

根据挪动前6人之间的距离与挪动后8人之间的距离相等,可列方程为:

.答案:

5.5打折销售

1.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

2.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打折销售问题.

2.准确理解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

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基本概念—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育英中学暑假期间组织该校的三好学生到北京旅游.甲旅行社说:

“带队老师买一张全票,学生可享受半价的优惠.”乙旅行社说:

“包括带队教师在内,全部六折优惠.”若全程票价是240元,你能根据学校的学生数选择一家比较便宜的旅行社吗?

当学生数为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相同?

知识点1与打折销售有关的概念及公式

与打折销售有关的概念:

成本价:

即进价,商店进货时的价格.标价:

在商店出售时所标明的价格.售价:

商品出售时的实际价格.利润率:

商品的利润与成本价的比值.

与打折销售有关的公式:

①利润=售价-成本价(进价);

②利润率=

×

100%;

③售价;

成本价+利润=成本价×

(1+利润率);

④售价=标价×

打折数.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如不打折时,售价=标价;

打折时,售价=标价×

打折数;

(2)在以上公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便能求出另一个量.

知识点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找:

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等量关系;

(3)设:

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

(4)列:

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5)解:

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检:

检验所求解是否符合题意;

(7)答:

写出答案(包括单位).

1、某商品标价1375元,打8折售出,仍可获利10%,则该商品的进价是元;

(2)某种晶牌电脑的进价为5000元,按物价局定价的9折销售,获利760元,则此电脑的定价为元.

2、超市某种商品的标价是2200元,在“五一”促销活动中,该商品打八折销售,结果仍获利10%,求此商品的进价.

3、某书店一天内销售两种书,甲种书共卖得1560元,为了发展农业,乙种书举行送书下乡活动,共卖得1350元,若按甲﹑乙两种书的成本分别计算,甲种书盈利25%,乙种书亏本10%,试问该书店这一天共盈利(或亏本)多少元?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成本不断降低,若每隔3年计算机的价格降低

,现价为2400元的某款计算机,3年前的价格为.

1、分析:

凡获利,均是在进价的基础上获利,有如下关系:

打折后售价=进价+利润=进价×

(1+利润率).

(1)设进价为x元,由题意得1375×

0.8=(1+10%)x,解得x=1000.

(2)设定价为x元,由题意得0.9x=5000+760,解得x=6400.

(1)1000

(2)6400

点拨利润=售价-进价.

商品的实际售价-进价=利润,利润=进价×

利润率,因而商品的实际售价-进价=进价×

利润率.

设此商品的进价是x元.

由题意得2200×

80%-x=10%·

x,解得x=1600.

该商品的进价是1600元.

方法明确“进价”“打折”“标价”等概念的实际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可利用公式:

总销售额-总成本=盈利(或亏本)来做.关键是求出甲、乙两种书的成本.甲种书的成本为

元;

乙种书的成本为

元.

设该书店这一天盈利x元.根据题意,得

1560+1350=x+

.解得x=162.

因为结果为正数,所以这一天盈利.

该书店这一天共盈利162元.

设3年前的价格为x元,则x(1-

)=2400,∴x=3600.

3600元

5.6“希望工程”义演

1.通过分析有关和、差、倍、分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巩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能验证解的合理性.

3.借助表格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1.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多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

2.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适当的未知量设元,列出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如何找等量关系—解的合理性

希望中学七年级一班40名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绿化荒山活动,其中男生每人种3棵树,女生每人种2棵树,一共种了104棵树,你能求出该班男生、女生各多少人吗?

知识点1如何找相等关系

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在本节所涉及的和、差、倍、分问题中,要善于利用“总量等于各个分量之和”来确定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知识点2解的合理性

列方程解应用题所求出的解不同于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它必须要符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否则就不是应用题的解.

1、某书店将定价为10元和8元的两种畅销书共60本按定价售出后,将所得的书款546元全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问:

定价为10元和8元的书各卖了多少本?

2、某工厂安排600名工人生产A,B型机器共69台,已知7名工人能生产一台A型机器,10名工人能生产一台B型机器.

(1)生产A型机器和B型机器的工人各有多少名?

(2)如果人数不变,能生产这两种机器共70台吗?

3、沿着一条公路栽树,第一棵栽在路的始端,以后每隔50米栽一棵,要求路的末端栽一棵,这样只缺少21棵树;

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要求在路的末端栽一棵,这样只缺少1棵树.求树的棵数和这条公路的长度.

4、甲、乙、丙三个粮仓共存粮食80吨,已知甲、乙两仓存粮数之比是1:

2,乙、丙两仓存粮数之比是1∶2.5,求甲、乙、丙三仓各存粮多少吨?

小悦买书需用48元钱,付款时恰好用了1元和5元的纸币共12张.设所用的1元纸币为x张,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x+5(12-x)=48B.x+5(x-12)=48

C.x+12(x-5)=48D.5x+(12-x)=48

本题存在的等量关系是:

10元的畅销书的本数+8元的畅销书的本数=60本,10元畅销书所得书款+8元恬销书所得书款=546元.

设定价为10元的书卖了x本,则定价为8元的书卖了(60-x)本.由题意,得10x+8(60-x)=546,解得x=33.

60-x=60-33=27.

定价为10元和8元的书分别卖了33本和27本.

规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从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每一个等量关系表示成等式后,要搞清楚它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然后恰当设未知数,把等式左边和右边的各个量用舍有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本题的数量关系是:

生产A,B型机器共69台.

(1)设生产A型机器的工人有x名,则生产B型机器的工人有(600-x)名.

根据题意得

=69.解得x=210.

600-210=390.

所以生产A型机器的工人有210名,生产B型机器的工人有390名.

(2)设生产A型机器的工人有y名,则生产B型机器的工人有(600-y)名.

根据题意,得

=70.解得y=233

因为人数不可能是分数,所以y=233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无解,也就是说,如果人数不变,不能生产这两种机器共70台.

点拨解这类问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要注意解的合理性.

本题有三个量:

路长、树的棵数和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于是就有了一个等量关系式:

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棵数-1)=路长.

设有树x棵,则当每隔50米栽一棵树时,需(x+21)棵树,当每隔55米栽一棵树时,需(x+1)棵树,由题意得方程50(x+21-1)=55(x+1-1).

解这个方程得x=200.

把x=200代入50(x+21-1)得50(200+21-1)=11000

有树200棵,这条公路长11000米.

由题意知:

甲仓存粮数∶乙仓存粮数=1∶2,乙仓存粮数:

丙仓存粮数=1∶2.5,为了研究问题方便通常把两个比例式统一起来,将1∶2.5两项同乘2,得2∶5,于是有甲仓存粮数∶乙仓存粮数:

丙仓存粮数=1∶2∶5.本题的等量关系是:

甲仓存粮数+乙仓存粮数+丙仓存粮数=总存粮数.本题适合用间接设未知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