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57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 复习广东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19世纪末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20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

(2)、队伍逐渐壮大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从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实验室开始不断得到发展。

(3)、体系日趋完善。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1、注意的概念(识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

引起因素:

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以及新异性,这是库管的方面;

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这是主观方面。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或称作积极注意、意志注意。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和方法有:

①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意志的努力;

④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就是指在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3)、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的数量。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上。

(5)、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第二节感知觉

1、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概念(识记):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二)、知觉的概念(识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应要借助于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从生理基础上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和知觉。

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

2、感觉和知觉的种类★★★★(识记)

(一)、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五类: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④味觉;

⑤肤觉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

①机体觉;

②平衡觉;

③运动觉

(二)、知觉的分类

(1)、时间知觉

(2)、空间知觉

①形状知觉;

②大小知觉;

③方位知觉;

④深度知觉

(3)、运动知觉

3、感受性及其变化的规律★★★★

(一)、感受性的概念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公式为:

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受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量发生了变化(增多或减少),也会引起感觉的变化。

能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

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成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成反比例关系,即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公式为:

K=△I/I(I为原刺激量,△I为刺激物的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常数)

(二)、感觉相互规律及其应用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如吃糖之后吃药,会觉得药特别苦;

吃完药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特别甜。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分析器在其他分析器的影响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表现在:

一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某一分析器受到微弱刺激时,可以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反之,强烈地刺激某个分析器,则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是不同感觉的补偿与协作。

补偿:

如视力缺失的人一般听力较好;

协作:

尝出美味需要味觉和嗅觉协作。

4、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记忆

1、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识记):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二)、记忆的种类(识记)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①形象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概念、原理等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④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划分

①瞬时记忆

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

后像就是典型的瞬时记忆。

视觉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以内,听觉的保持在4—5秒。

②短时记忆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如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号码的记忆就属于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

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③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生理基础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或获得、保持或遗忘,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或消退;

再认或再现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2、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指信息的编码。

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否有明确目的分)

①无意识记

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未经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②有意识记

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一般其效果要由于无意识记。

在有意识记中,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方法。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能否了解其意义来分)

①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意义识记。

如理解古诗含义再背诵古诗

②记忆的材料无意义,或虽有意义但我们不理解,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

如记历史年代、电话号码、外语单词。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保持不仅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是信息的编码、存储的过程。

(2)、遗忘

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最先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的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遗忘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随后便趋于平稳。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三)、再认和再现

再认和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它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再认、再现直接反映识记的效果。

(1)、再认

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这种现象叫再认。

如一眼就能认出久别重逢的挚友。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巩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2)、再现

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做再现,也叫回忆。

再现比再认要难。

第四节思维

1、思维的概念(识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2、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或称思维操作,是对复杂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

(1)、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3、思维的种类★★(识记)

(一)、按个体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的不同划分

(1)、直观动作思维——指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也称抽象思维。

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划分

(1)、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起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假设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各种回答。

(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

(1)、常规思维——是用通常人们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五节言语与想象

1、言语概述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一般分为三类:

①口头言语,即说出的言语和听到的言语;

②书面言语,即书写的言语和阅读的言语;

③内部言语,即未发出声音的言语。

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都是外部言语,就是能通过分析器官被别人所感知的言语。

内部言语是隐蔽的,在我们不出声进行思考时,内部言语就是我们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2、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生理基础

想象是对大脑皮层上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组合而形成新联系的过程。

(三)、想象与实践

想象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

(1)、想象可以引导和导致人的实践活动;

(2)、想象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3)、想象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想象的种类(识记)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程度划分)

①无意想象——又叫不随意想象,是无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②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想象。

(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再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如根据小说想象情景。

②创造想象——指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③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它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

幻想有两种:

一种是符合客观事实发展的、有可能实现的幻想,属于积极的幻想;

另一种是不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属于消极的幻想,如白日梦,幻想穿越。

第三章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1、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识记)

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二)、情感的特征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4)、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强度上,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等;

也表现在深刻度上,如同样的情感有着不同的由来。

2、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性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以下四类:

(1)、激情:

这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

(2)、心境:

这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可能是愉快的或忧郁的,也可能是恬静的或朝气蓬勃的。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作应激。

人在遇到危险而又紧张的情景时,身体和精神上负担太重,必须迅速采取重大决策,这样便导致应激状态。

(4)、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虽然不如激情强烈,但较激情深厚而持久;

虽不如心境那样广泛地影响情绪体验,但较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

(二)、情感的种类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3)、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喜悦、爱慕等情感。

第二节意志

1、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识记)

意志是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二)、意志的特征(识记)

(1)、有自觉的目的

(2)、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的行动★★★★★

人的意志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和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一)、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

(1)、动机的斗争

任何意志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有了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就激起人们产生一种想满足并实现它的愿望。

(2)、行动目的的确定

行动目的是指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它是在行动之前确定的。

(3)、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

(二)、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人的意志的力量,主要在执行决定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因此,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两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心理。

冲突和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

一个人同时想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智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双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有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标,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

像这种从两种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如:

既讨厌做作业同时又怕家长责骂。

(3)、趋避矛盾

对一个目标追求过程中兼具好恶的情感,称为趋避矛盾。

喜欢玫瑰又怕刺

(4)、多重趋避矛盾

如果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不同好恶情感,则称为多重趋避矛盾。

3、意志品质★★

(1)、坚定的目的性

(2)、独立性(3)、坚定性

(4)、果断性(5)、自制力

第四章人格心理

第一节需要

1、需要的含义(识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2、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二)、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要: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性。

(2)、安全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

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友情、爱情。

(4)、尊重的需要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被他人尊重。

(5)、求知需要

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

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道德、创造力、自觉性、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人类所独有的。

即是说,越是高级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第二节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包括三个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动机的种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

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都属于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

如,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奖金、奖品或取悦于教师,避免父母的惩罚等。

(2)、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由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受到某种奖励等因素激发。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联系的动机。

(3)、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稳定而强烈。

辅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比较微弱和不太稳定。

3、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

(1)、价值观

(2)、情绪

(3)、认知

(4)、行为的结果

第三节人格

1、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构建。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独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

(三)、气质与人格

人格中的气质是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把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四类:

兴奋性、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之对应的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神经类型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行为特点

兴奋型(胆汁质)

不均衡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活泼型(多血质)

均衡

灵活

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

安静型(粘液质)

不灵活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抑郁型(抑郁质)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气质与人格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

(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是由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