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3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篇 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docx

第四篇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doc

第四篇学习楷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一)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是襄樊一中的光荣传统

1897年,腐朽的清王朝即将灭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就在这一年,外国传教士在樊城公馆门内福音堂北院内(今米公小学内)开办了鸿文书院,开始传授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新式人才,这是襄樊一中的源头。

书院先后更名为鸿文中学、岘北中学。

新中国诞生后学校迅速发展扩大,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省立樊城初级中学,1956年定名为学校襄樊市第一中学。

2009年建成省级示范高中。

襄樊一中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最初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教会学校发展成为今天的省级示范高中,经历了无数斗争和曲折,历尽艰辛,是中国华民族不屈奋斗,最终取得胜利,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见证。

一中的校名和校址虽几经变动,但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始终是襄樊一中的光荣传统,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爱国革命青年,帮他们走上救国、建国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鸿文中学师生受爱国、民主、科学新思潮影响,在“五四”革命运动推动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高潮,他们联络二师、鹿门中学爱国师生召开万人大会、控诉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在襄樊地区率先喊出了“打倒列强!

”、“严惩卖国贼!

”的口号,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斗争,鸿文中学学生管子才咬破手指,血书“还我河山”!

震动古城。

爱国青年群情激愤,结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集会演讲、宣传抵制日货,由单纯的学生运动发展成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革命运动。

在爱国师生的带动下,古城襄樊掀起了第一次爱国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高潮,这是鄂西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在襄樊传播。

1920年至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肖楚女、谢远定到襄樊传播马克思主义,播下革命火种。

在他们的影响和组织下,鸿文中学先后有30余名进步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鄂西北最早的党支部,发动领导襄樊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共鄂西北特委机关曾设在鸿文中学内(今米公小学院内)。

一百多年来,这是涌现了大批革命志士,人民功臣,科技人才,文化名人,如董曦辔、马游、董振、高如松、宋良猷、李金铭、黄火青、薛愚、焦如松、熊玉衡……。

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国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和业绩。

董曦辔,襄阳邓城人,幼年家境贫寒孤苦无依,被传教士收留入鸿文书院当杂工,在工余时听课学习,由于他聪明勤奋、刻苦学习、成绩突出,被选派到山东齐鲁大学深造。

1907年毕业后,返校任科学教师,后任学监(相当于教导主任)。

他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热爱教育、关怀青年,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他的爱国思想对学生影响巨大。

他还从山东聘请有学识,思想进步的老师到学校任教,对新思潮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时期,他是襄樊爱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宣传工作骨干,对推动襄樊爱国反帝反封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洪流。

1925年“五卅”运动时,他组织领导爱国师生发起了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时任襄阳县党部常委、宣传部长兼教育局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斗争状态。

董曦辔毅然参加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特派员到公安县指导工作,并担任湘鄂游击总司令,领导游击战争,后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诱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于1928年在公安县南坪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42岁。

一个董曦辔倒下,千万个董曦辔站起来。

在董曦辔带领和影响下,鸿文一大批爱国师生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他们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马游,原是鸿文中学的学生,后来任鸿文中学的教师,在董曦辔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鄂西北特委书记,长期从事艰苦的革命工作,新中国诞生后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为中国革命事业,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振,鸿文中学的学生,中共优秀党员,大革命时期回家乡领导农民运动,当选为襄阳县农会主席,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襄阳城西门外英勇就义。

李金铭,鸿文中学学生,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投身革命武装斗争,在贺龙领导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艰苦转战,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红军第九军军长,不幸在转战宜昌时壮烈牺牲。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检查长黄火青,曾在岘北鸿文中学就读,后转入五中,早年参加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从襄樊一中毕业的学生程旭,现在是“中国芯”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

担任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还担任国家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芯”研发成功对我国信息安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对此项研究成果十分重视,并亲自听取程旭汇报。

百年一中培育的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部门,有不少成为部门、行业的领导和骨干,他们秉承着襄樊一中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勤奋努力,为祖国、为人民、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也在为母校襄樊一中增光添彩。

(二)长江大学“90后”英雄群体成员襄樊一中2009届毕业生万莉莎同学先进事迹材料

在这个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的英雄集体中,就有襄樊一中09届高三(20)班毕业生万莉莎同学。

万莉莎,自2006年9月考入襄樊一中以来,就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她也一直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这一目标。

在襄樊一中就读期间,她就学习踏实,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关爱集体,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乐于从生活点滴帮助他人。

高中艰苦的三年,她时刻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高尚的情操塑造自己,用勇于奉献的精神锤炼自己。

在学习、生活中,她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努力用自己的勤奋和上进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据原班主任高明老师介绍:

在一次高三全市统考后,她因成绩不太理想曾主动找其谈心,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潸然泪下,总觉得自己未能尽全力,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后,她及时转变了思想,调整了学习方法,并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她在给班主任的一份自我总结中就这样写道:

“我一定会尽力,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一定会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而加油!

对待师长,万莉莎同学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她始终认为是老师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自己取得的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成为她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对待同学,她热情诚恳,一旦得知哪个同学生活上有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同学学习上有难题,只要问到她,她总是毫不推辞,为别人释疑解惑。

她用一颗火热的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把团结友爱的精神播撒到同学们的心中。

她以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无论何时都深受同学的拥护。

万莉莎同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性格的养成也与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父母的积极乐观、互敬互爱,爷爷奶奶的悉心关照为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家庭的爱是她奋斗的一大动力,能回报家人、回报社会是她一直渴望实现的愿望。

虽然她的父母从事经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但并未因此精神匮乏。

她从不比吃比穿,不虚荣,自立自强,她总是拿优秀成绩和微笑来安慰年迈的爷爷奶奶和辛劳的父母。

 

万莉莎同学,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可就是这个90后的普通学生,在两位少年落水的紧要关头,和她的同伴们一起用义举挽救了生命,用平凡写出了伟大,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她的先进事迹,是父母的骄傲,是人性的光辉,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精英,是时代的楷模。

她的英雄壮举,正是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集中体现。

是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结果,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她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品质长期磨练的必然结果。

本校09届优秀毕业生万莉莎同学的大义之举是“今天我为校骄傲,明天校以我自豪”由口号变为行动的见证,是一次生动的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要向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同学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学习,向我校09届优秀毕业生万莉莎同学学习。

学习他们胸怀祖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他们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主义气概;学习他们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他们众志成城、共结“生命之链”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习他们勇担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无私奉献品格。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英雄楷模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积极践行襄樊一中“崇德鸿文,励行树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强品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附:

10﹒24长江大学生结“人梯”勇救落水少年

历史在2009年10月24日定格:

当天下午,两名少年落入长江,危急时刻,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挺身而出,投入到生命大营救中。

6名同学不约而同地从不同方向跳入险不可测的江水中,奋力游向困在漩涡中的少年;9名不会游泳的同学,手挽手结成“人梯”,向江中延伸,协助营救。

两名少年得救了,但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却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10月26日,荆州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和市见义勇为促进会分别作出决定,授予方招、陈及时、何东旭等18名同志(包括3名冬泳队员)“舍己救人见义勇为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共青团湖北省委追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授予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见义勇为先进集体”;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徐彬程等15名大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同学“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荣誉称号;湖北省文明委授予18人英雄群体“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教育部也作出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长江大学“90后”英雄群体义无反顾伸出援手,把生的希望带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的壮举发出了时代的青春宣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崇高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壮举充分表明当代青年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希望的一代;充分表明中华传统美德薪火传承,热爱祖国、见义勇为仍是“90后”学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充分表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三、“90后最美中学生”张文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故事

2012年3月26日上午,为了挽救一名4岁的白血病患儿,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三(21)班学生张文驰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中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目前全国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国内各大媒体积极报道,社会盛赞张文驰为“90后最美中学生”。

张文驰同学先进事迹报道后,湖北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宣传学习张文驰同学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广泛宣传张文驰同学的先进事迹,弘扬时代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省教育厅决定,授予张文驰同学“雷锋式青少年”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宣传学习张文驰同学先进事迹的活动。

《通知》强调,张文驰同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期,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惜牺牲高考准备的宝贵时间赴京捐献造血干细胞,用他的善举挽救了一名4岁的白血病患儿,用他的实际行动弘扬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展示了“90后”中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是我省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全省教育系统的楷模和学习榜样。

学习张文驰同学,就是要学习他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于承担、明礼诚信的道德情操;学习他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宣传学习张文驰同学先进事迹的活动。

要充分利用教育网、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及宣传栏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全省掀起学习张文驰同学活动的热潮;要将宣传学习张文驰同学的先进事迹与当前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通过宣传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弘扬张文驰同学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展示当代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宣传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附件:

张文驰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过

  张文驰,男,1993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三(21)班。

  2011年4月8日,当张文驰迎来18岁生日时,平时乐于助人的他参加了义务献血,并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俗称“骨髓库”)。

同年10月,在骨髓库140万份数据检索中,张文驰与福建一名4岁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随后,骨髓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电话告诉了张文驰这一消息,并征求他的意见,他确认了捐献意愿。

同年11月,骨髓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对他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高分辨血样采集,结果显示,他与患者高配成功,符合捐髓要求。

2012年2月初,骨髓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再次电话通知张文驰,根据患者病情,捐髓最佳时机计划定在3月下旬。

如果错过这个时机,患者病情可能恶化。

为兑现自己的承诺,及时救助这名4岁患者,张文驰同学不惜牺牲宝贵的高考备考时间,带着复习资料前往北京捐献了骨髓。

  张文驰同学是全国中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也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在面临高考关键时刻毅然选择捐献骨髓,救助4岁白血病患儿的感人事迹相继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荆楚网、湖北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各大媒体采访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社会盛赞张文驰为“90后最美中学生”。

  2013年3月,襄阳市教育局授予张文驰同学“襄阳市优秀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并在全市教开展了学习宣传张文驰同学先进事迹的活动。

四、春秋时期越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

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

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

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

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卧薪尝胆”一词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五、匡衡凿壁偷光,想方设法学习的故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

“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

“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

“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

“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五、祖逖闻鸡起舞,自强不息的故事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

“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

“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

“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你听说过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祖逖,他是晋朝人,他从小立志报国,是一位爱国将领。

他为了能在战场上杀死更多敌人,维护祖国统一,每天夜里只要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并且长期坚持,虽然最终他没有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但他那种刻苦勤奋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要向他学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祖逖天天练,不管天气怎样,他都坚持。

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这样,学习他勤奋刻苦的精神,还要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须天天努力才行,只靠三分钟热度是不会取很好成绩的。

同学们,让我们以祖逖为榜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相信期末时我们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将来一定能取得更大得成绩,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孙敬、苏秦悬梁刺股,意志坚定的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