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42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知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1.词类活用。

【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

【小生】古:

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

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

ng)竹】竹林。

【珮(pè

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

n)】弯曲。

【坻(chí

)】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

)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

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

)】幽静深远。

【境】环境。

【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

【余】我。

【隶】随从。

【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答:

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

幽深冷寂;

心情:

孤凄悲凉。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答: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三、《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贻:

赠。

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

(可:

大约。

可以。

)(许:

左右。

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

靠近。

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尚,还。

(5)矫首昂视。

(矫:

举。

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

零数。

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挑选。

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

以及。

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

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

六书之一。

3.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

(箬篷: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

(石青: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

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4.一词多义

(1)其:

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

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

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

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

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

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

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

①雕刻(为宫室;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

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

①qí

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

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

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

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

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

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

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

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

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

总起

(1)→分述(2-5)→总结(6)

总起

(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

船中间(船舱):

第二段:

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

第三段:

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

第四段:

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

第五段:

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

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

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四、《关雎》知识点归纳

(一)根据内容填空

1、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两句就是佐证。

(二)内容理解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雎鸠荇菜2.窈窕淑女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4.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三)《诗经》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五、《蒹葭》知识点归纳(练习)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1.《诗经秦风》爱情2.蒹葭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4.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思想感情。

5.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六、《北冥有鱼》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基础反馈

1.本文的作者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同“溟”,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着往上飞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大风

天之苍苍深蓝色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罢了

3.默写重点句子

(1)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

其翼若垂天之云

(2)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二)能力提升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2.试赏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话。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1.固:

①固不知子(固然)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2.之:

①安知鱼之乐(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二)特殊句式

1.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改:

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2.判断句

(1)原句:

是鱼之乐也。

这是鱼的快乐。

(2)原句:

子固非鱼也。

你本来不是鱼。

(3)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

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

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

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

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

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

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

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

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

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八、《虽有佳肴》知识点归纳

(一)注音

嘉肴(yá

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

o)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

即使。

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

促进。

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

o,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一:

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

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

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虽有佳肴》过关检测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8、学学半()

9、教学相长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

“学学半。

(三)填空。

1、《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等。

(四)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