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5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年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l50分。

考试用时l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

“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

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

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

C.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D.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

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

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

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

及还,语太宗曰:

“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

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

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

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

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

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

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

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

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

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

下令曰:

“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

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

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

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

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

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

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

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5分)

(2)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发安化回望黄州山张耒①

流落江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②。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

碧落已瞻新日月,故园好在旧交亲。

此生已免嘲伧父③,莫避北风京洛尘。

[注]①安化即安化驿。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

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

此诗写于回京途中。

②朱轮:

达官贵人所乘之车。

③伧父:

骂人的话,南朝谓北人为伧父,意即粗野,即今所谓“北方佬”。

8.颔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5分)

9.作者贬谪黄州过着怎样的生活?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从侧面烘托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的动人。

(3)范仲淹《渔家傲》中“,”

两句,写出了戍边将士离家万里,但功业未成,因而没打算归家的内心世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配 角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

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

“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

“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

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

“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

“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

“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

“不!

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

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

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已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

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

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

“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

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

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E.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把题目改为《我的父亲》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1997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

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

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

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来说,作者已死?

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

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

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

记者的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

但是这些被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

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

它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

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

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

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

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

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那就是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

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帮助她们回忆,与她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

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

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

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选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原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公布: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颁奖词说: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创作与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主。

B.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更为细腻而真实的纪实文学。

D.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E.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3)作为介绍作家创作思想的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冋答。

(6分)

(4)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

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

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溪口村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

③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

A泥沙俱下不约而同顾此失彼B鱼龙混杂不谋而合顾此失彼

C泥沙俱下不谋而合捉襟见肘D鱼龙混杂不约而同捉襟见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B.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初衷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少数考分不够但某一方面拔尖的专才能够进入高校深造。

C.针对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薄弱、力量不足,各地要依靠政府和基层组织,建立起农村交通安全责任制,发挥交警队的作用。

D.政府为了减轻流通企业的税收负担,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将扩大到部分鲜活肉类产品,从而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当今中国既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又有发展经济的目标。

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

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

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就是要开辟出既能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

A.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

B.因为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

C.如果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而倘若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

D.即使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或者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也都会回到“老路”上去或者会拐入“邪路”。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速度也能达到20Mbps,①。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不相上下,②,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相较于3G,③。

17.下面为近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6分)

(1)请概括出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