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456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Word下载.docx

2004年2月23日上午第二节,我在龙泉市养真中学初二

(2)班上《木兰诗》。

当我问及杨小红同学,“诗文中反映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哪一句时,她慢悠悠地站了起来,阴阳怪气地说:

“我母鸡……”“什么?

”我十分惊讶地问。

“我母鸡啦……!

”她又摇头晃脑地啦了一句,惹得全班同学“轰”地笑了起来,一个个合不拢嘴。

一位男同学还趁这哄笑声说了句“我不是鸭啦!

”,更惹得大家笑痛了肚皮。

我对杨小红这种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十分的愤怒,真想狠狠地把她轰出教室,但我还是强迫自己要镇静!

我是老师,一定要理智地对待学生的问题。

俗话说事出有因,我得弄个明白。

我问:

小红同学,你为什么要这样说?

她说:

“母鸡”就是“不知道”,你连这个也不懂?

这时她同桌发话了:

她是学春节晚会巩汉林的表演。

经她提醒我这才明白,原来小红是用广东话来回答“我不知道。

如何处理好这件事,让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呢?

批评小红,她肯定不服气,其他同学也无心上课了,不处置一下又怕以后会闹出更多的笑话。

还好,我也看过巩汉林表演的节目,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借题发挥”?

“同学们都看过春节晚会?

”“看过,”“那巩汉林的女友是什么身份?

”“公司的老总。

”“她原来是干什么的?

”“打工,”“一位东北来的打工妹能在广东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翻事业,她难道不是我们当代的花木兰吗?

看来我们中国古代有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当代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

现在请同学们就以‘当代的花木兰’为话题,说一说你身边的花木兰。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

我觉得生活处处有木兰。

我是龙南乡建龙人,我村有一妇女,死了丈夫,剩下公公、婆婆和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家里生活很困难。

她把女儿交给公公和婆婆,只身一人到温州打工。

结果她在温州揽下小商品加工定单,带回小商品让闲置在家的村里妇女加工,自己当起经纪人,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富了自己。

村民对她是刮目相看,她就是当代的花木兰。

结果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一堂古诗欣赏课变成了学生讲述当代花木兰的故事课。

课后李微婷、杨小珍等学生还以班级为单位编辑了《巾帼不让须眉》小故事集。

自评:

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做法。

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

平时我们得留心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哪怕学生在课堂来点小幽默、小笑话也未尝不可。

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张老师,我渴望你的课”

2003年11月20日上午第一节,师生问好之后,我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导入课文,引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

当我范读“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时,教室里悄然响起范金霞同学的歌声“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接着便是全班同学一起唱“用青春拥抱时代……”我对学生喧宾夺主的行为十分生气,但看到学生唱得那么起劲,也只得静观其变。

学生唱完了还“哗啦啦”地鼓起掌来。

“真是欺人太甚!

还自个儿鼓掌!

”我心里暗暗地责备着。

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

我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真对不起,老师忘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团员,团歌都唱得很好,听了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歌声,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对团歌的看法,可以是对团歌整体风格的欣赏,也可以是对其中一句诗或一个词的理解,或者把你对团歌的感情用歌声唱出来,好不好?

”虽然学生说的、唱的良莠不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学生发言都很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我让全班同学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当我跨出教室时,身后传来了范金霞同学的声音:

“老师,我渴望你的课!

”第二节课我索性自个儿唱着“我们是五月的花海……”踏进初二

(2)班,教室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兴奋地唱起了“用青春拥抱时代……”

是啊,平时的语文课是否太理性了,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歌声呢?

也许用歌声更能吸引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案例3

“坐飞机到南海”(普陀山)

时间2004年2月18地点初二

(1)班

我在上《为学》一课,学生讨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和尚条件那么好都没去成,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能到达南海,这是为什么?

我想引导学生从意志、实践方面去思考,结果林平同学说“贫僧是坐飞机到南海的。

”学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林平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同学笑他什么,尴尬地站在那里。

这时我必须为他解围,更要对他进行引导,便说:

“林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幽默。

不过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哪位同学愿意告诉他呢?

”李微婷站起来说:

“贫僧很穷,买不起飞机票;

再说作者彭端淑生活在清朝,而我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1910年,所以贫僧不可能坐飞机到南海。

四川到南海路途那么遥远,贫僧只有靠自己的双脚去走,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才到达南海。

”林平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

老师想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穷和尚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发挥合理的想象,想象贫僧是怎样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南海的,并且课后写一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发言时有的学生想象非常奇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星期后,林平、何丽花等8位同学融合全班同学的想象,并通过翻地图、查资料合写了一篇作文《贫僧东游记》,颇有一点《西游记》的味道。

以往教学《为学》,我只注重把它当作议论文去教学,却忽略了对它的开发利用。

这堂课由学生回答的意外引发了一堂讨论课、想象课、写作课,还激发了学生课后实践的兴趣,不失为一堂“旧瓶装新酒”的创新课,以后我得灵活利用课本中一切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

案例4

课堂里的鼾声

2002年9月29日,初一

(1)班,我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着孙悟空如何在龙宫索要兵器。

不知何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了打雷般的鼾声。

我不由自主循声走去,发现廖川明同学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五十多双眼睛齐唰唰地盯着我,他们都为廖川明捏了一把汗,“这回他可糟了!

”我推了一下他,他睡意朦胧地“恩”了一声,咂咂嘴,头侧了一个方向又睡着了。

学生一下子笑了。

我生气了,大吼一声“妖怪来了!

”他本能地跳了起来。

同学们都笑他“猪八戒”。

我满脸不悦地问他,“这么好听的故事你怎么能睡着呢?

”他睡眼惺忪地说:

“老师,《西游记》我都看过十多回了,家里还有影碟片呢!

是啊!

学生都已很熟悉的知识,老师又何必重复罗嗦呢!

何不换个角色,让学生去发挥、做课堂的主人?

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当观众。

学生先叙述故事情节,然后分角色表演,竟然模仿得惟妙惟肖。

课间,他们还在走廊上表演起“降妖除魔”的故事,有的还唱着“白龙马,蹄朝西……”的歌。

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每节课都免不了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教师和学生时时都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动或者干扰。

但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神奇,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欣然接受,或有所感悟,或产生联想,或得到知识,或受到启迪。

总之,学生通过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养魅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5

飞出一只鸟

2002年11月25日,初一

(2)班,学生们正认真寻找《百草园》一课中描写捕鸟过程的动词。

突然,“唧、唧……”从金上新同学的抽屉里响起了鸟鸣声,随即飞出一只小麻雀,在教室里蹿来蹿去。

男生一个个站起来伸手捉麻雀,女生吓得惊慌失措,一个个不停地尖叫起来,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怎办?

大吼一声或者怒拍讲台?

我打开窗门,小麻雀惊恐地窜出去了。

望着小鸟远去的背影,我意味深长地说:

“保护鸟类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

女生无不责备地说:

“都是金上新!

”金上新羞愧地底下了头。

我乘机说,“同学们,刚才大家闹了一场捕鸟的戏,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次捕鸟的滋味。

现在就请金上新同学为大家介绍他是怎样捕到麻雀的。

”该生见我没批评他,反而让他说捕鸟的事,他可高兴了,手舞足蹈地讲了起来。

“天暗下来,麻雀都飞回泥墙上的竹筒中睡觉。

我轻轻地搬来楼梯、悄悄地爬上去,用一个小竹篓罩住洞口,将小木棒伸到洞中一掏,麻雀就会‘唧’地飞出来,撞进竹篓里……”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要求全班同学课后写一个像捕鸟之类的有趣活动。

结果,金上新居然写了什么“挖地鼠、敲鱼(一种用大铁锤朝石头上用力敲,石头受重击往下压死鱼的捕鱼方法)、捕知了、掏鸟蛋……”十多种活动。

平常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作文字数寥寥无几的他,这次竟然写了那么多的活动,这不得不促使我去思考做老师的要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求。

同时让学生“放胆”地去说去写,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6

“我是一根草”

2006年2月16日,初一

(2)班我上《爸爸的花儿落了》,其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夸夸“世上也有爸爸好”。

当轮到叶杰辉发言时他却伏在桌上嘤嘤地哭起来,任凭同学怎样劝都无济于事。

眼看这节课就要被卡住了!

我急中生智,“杰辉,哭吧,大声地哭出来,哭声更能表达你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没想到他反倒不哭了,径直朝讲台走来,一语惊人,“同学们,我没有爸妈!

”接着便是该同学的血与泪的控诉。

全班学生都静静地聆听着,有的学生还悄悄地擦眼泪。

第二天,一篇题为《我是一根草》的作文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其中有几段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那天,爸爸对我说明天一起去看妈妈,我高兴地跳起来。

自从妈妈说去看外婆,一年多没回家了,我日思夜想,总想与妈妈团聚,明天总算能见到妈妈了。

我本以为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但我万万没想到妈妈见到我和爸爸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离婚!

”我的心一下子从幸福的山巅坠到谷底,只觉得泪水止不住往外涌。

-----

打那以后,爸爸变了,每天回家都是闷闷不乐,不是抽烟就是喝酒,一喝就烂醉如泥。

我知道爸爸心理不痛快,但是“借就酒消愁愁更愁!

”我不止一次劝他不要抽烟、喝酒,但是丝毫不起作用。

不久,爸爸终于躺在了病床上。

从此,我家便没了欢声笑语。

爸爸躺在病床上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全靠年迈的奶奶。

我回到家里听到的只是唉声叹气,成长对于我来说只是悲与苦。

读初中了,同学们在父母的陪同下蹦蹦跳跳地去报名。

我一个人呆呆地在家门口立着,心里千万次呼喊“妈妈,你在哪里?

你为什么不要孩儿?

是我不乖吗?

妈妈,我要读书!

”还好,亲爱的姑父把我送到养真中学他就走了。

发新书的时候,同学们拿到一本本散发油墨清香的课本,脸上乐开了花。

我伏在桌子上把酸楚的泪水往肚里流,因为我没交一分学费!

课后,班主任带我到校长室反映情况,在杨校长的关爱下,我终于可以继续读书啦!

当班主任把一叠沉甸甸的书交给我时,我差点没晕过去,我好感动!

星期六,同学们拎着大包小包高高兴兴回家去,我一个人游荡在校园里。

晚上,悉悉簌簌的老鼠声把我吵醒。

揉揉睡意惺忪的眼,看着窗外融融的月光,我又想妈妈了!

3岁时,妈妈弃我而去,10岁时见了一面,没感觉到妈妈的温暖就听到“离婚”两个字。

如今,远在他乡的妈妈此时是否也在想我?

想着想着我又睡着了。

现在,爸爸也不要我了,等我见到他时,他已在骨灰盒里藏了两天。

我想哭却没流泪!

哽哽咽咽地唱起“无妈的孩子像根草------”在场的人无不唏嘘哭泣。

成长,我成了一根草!

该文后来被学校选为“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参赛作品。

现该同学在校一切正常,同学们非常关心他。

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当我们无意中触及学生内心的伤痛时,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味地采取回避还不如让其发泄出来,一吐为快。

其次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这种灵活应对的技巧是教学的进步,更是教学的艺术。

比较幸运,我抓住了这次事件带给我的契机,把它转化成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五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育人;

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生的事件。

我们在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的同时,要审时度势,从课堂意外的实际出发,灵活、巧妙地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给事件以巧妙、完善的处理。

从而表现出思维的多样性、敏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范围内运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展现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的创新能力,讲究应变策略巧妙、教学方法新颖、把握时机巧妙,审时度势、掌握好分寸,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觉得突发性事件就像普通的树根,对于智者来说,它即将成为一件艺术品;

对于愚者来说它就是树根、毫无价值。

智与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宽容的心。

处理突发性事件,教师首先是要宽容、允许它的出现。

因为学生毕竟涉世未深、所学有限,更何况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也不同。

我们不能用一律的标准去苛求他们,一旦发生,更不能当头一棒,给予致命的打击。

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心去呵护和正确引导。

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只要倾注我们的爱心、耐心适时地加以引导,突发性事件就能变废为宝,价值无限。

案例17: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市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终于结束了。

在这次活动中,《斑羚飞渡》一文,由于有着震撼人心的魅力,成了许多老师的首选,其中就包括我。

这堂课于我意义非凡,这是我第一次上这样的公开课,它不见得有多少成功,但是正是这堂课让我学会了反思。

案例描述:

师:

同学们,斑羚飞渡的情景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看大屏幕。

[悲壮的音乐声起,学生神情凝重,屏幕上出现了斑羚飞渡的flash动画场景。

“咩”——下坠的老斑羚发出一声惨叫。

这时,意外的事发生了,部分学生居然在发笑。

]

师(动情地):

这一对对双双划出的矫健身影,那一声声空谷回荡的死亡之音,如此强烈的种族求生欲望和如此崇高的个体牺牲精神,交织出了一曲生离死别,惊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确实令人震撼。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怀着着怎样的情感?

反思:

这本是我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本想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凄美的画面来感受这惨烈的一幕,没想到学生居然发笑了,虽然教师通过动情的描述进行了补救,但为时已晚,刚营造的那种氛围已经被破坏了。

如此悲壮的画面,学生为什么会发笑呢?

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因为老斑羚发出的叫声、下坠的样子很怪而发笑。

在遗憾之余,我不由重新思考对多媒体的定位问题。

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否则,会弄巧成拙。

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有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不可,不少教师不问是否必要,一味简单地用屏幕画面诠释或演绎文本内容,完全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文质兼美的文章,致使原本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意味隽永的语言文本变成了呆板肤浅的声像展示,粗暴地侵占了学生的再创造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语文,而是影视和音响。

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学生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

语文课不象其他学科,越直观越好,他需要读者去发挥大量的想象。

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

这个“感悟”从何而来?

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

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认真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运用语言,习得语感”,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语言的实践活动。

《斑羚飞渡》一课,对飞渡场景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飞渡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

后来,在重上这篇文章时,这个环节我进行了修改,取消了flash动画场景,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教师动情地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面,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

生1:

镰刀头羊为什么不冲上去与猎人搏斗,而孤独地走向那道灿烂的彩虹呢?

生2:

那只是去送死,与猎人搏斗,简直以卵击石。

生1[理直气壮]:

反正左右是个死,与猎人拼搏而死,死得不是更英雄,更悲壮吗!

[生沉默了,把目光投向了我。

我知道提问的是这个班的班长,在争论中,他占据了上风,正洋洋自得呢。

师[不慌不忙]:

同学们,镰刀头羊死了吗?

[生再次沉默,一脸茫然。

文中是如何描述的,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生纷纷议论,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

它死了,但它的精神永不灭。

它真的死了吗,老师看到奇迹发生了——

它没死,因为这件事感动了铁石心肠的王母娘娘,她叫彩虹姐姐帮它度过了这个难关。

连铁石心肠的王母娘娘都感动了,看来镰刀头羊美好精神确实感天动地。

它的肉体死了,但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让它做了12生肖中的一元。

原来12生肖中的羊是镰刀头羊啊。

[众人笑。

生3:

它没有死,那些舍己为人的老斑羚的精神灵魂化成了一座灿烂的“精神彩虹桥”,帮助它到达了生的彼岸。

它没有死,当年那狼牙山五壮士从悬崖上跳下去不是都有几个生还了吗。

它也被树枝挂住了。

多美妙的想象啊!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舍不得这么美好的生灵离我们而去,我想,不管它是生是死,它将永存我们心间。

同学们,让我们重新回到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上来,镰刀头羊为什么不冲上去与猎人搏斗呢?

试想血肉之躯怎敌得过黑洞洞的枪口,镰刀头羊采用这种方式使种族得到延续,这恰恰体现了它的

生[心领神会]:

沉着、冷静、智慧。

这位同学,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英勇无畏,但是,你是一班之长,遇事可不能如此冲动噢!

[该生不好意思地笑笑,心服口服地点点头,坐下了。

这是一个成功的调整预设、实现生成的镜头。

学生提出的“镰刀头羊为什么不冲上去与猎人搏斗,而孤独地走向那道灿烂的彩虹”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但我没有因为预设中没有设计而放弃,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应该正视它,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此问题“宕开一笔”,通过“镰刀头羊死了吗”一问,想法设法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使学生加深了对镰刀头羊形象的认识,接着回到原先的环节,一切自然而然,收放自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老师的真情赏识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这个环节成了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这一成功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

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

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

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

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2、预设应为生成留足空白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它的操作定义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预设更应预计。

精心而不精细。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

精细了必然丝丝人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

这堂课我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整体感知、深入感悟、质疑问难、深化主题),不预设细节,这种粗线条的板块设计就为生成留下了空白。

预设更应预计。

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有经验的教师会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长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悟解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3、课堂要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极端的恶作剧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

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

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