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14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27、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是(机能主义)

2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

29、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

30、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的是(格式塔)心理学。

3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心理学。

32、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33、惠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

34、杜威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35、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新方向的是(奈塞)

3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

37、信息加工心理学即(认知)心理学。

38、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

39、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40、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这符合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41、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自变量)

42、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调杳法)

43、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44、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5、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注意)

4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47、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48、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49、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心理学)

50、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51、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

52、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大脑)

53、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54、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55、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现实)

56、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57、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的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

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02年名词解释)

4、认识过程:

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2003年名词解释)

5、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

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6、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认知心理学: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2.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3.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4.测验法:

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5.调查法:

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6.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

1、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2001年填空题)

4、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二、选择题

1、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2、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选择题)

3、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4、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5、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6、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准确性)

7、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8、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

9、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10、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抑制)

11、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这叫做(不应期)

12、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13、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髓)

14、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

15、“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

三、名词解释

1、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1998年填空题)

2、突触:

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

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

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工具性条件反射:

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0、泛化:

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1、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2、强化: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13、动力定型:

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5、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16、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001年名词解释)

17、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002年选择题)

18、超限抑制:

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19、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和(语言)。

(2002年填空题)

3、人类心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

5、具有心理的最低级动物是(扁虫)。

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7、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成熟;

练习和心得经验;

社会经验;

平衡。

1、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2、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是(华生)

3、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的是(行为主义)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4、动物是否具有心理的区别是(信号性反映)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6、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7、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过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是(弗洛伊德)

8、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9、提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基本观点的是(朱贤智)

10、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心理)

1、反映:

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

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1998年、2000年名词解释)

3、信号性反应:

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999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2004年填空题)

4、心理发展:

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2、从刺激的来源来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本受)感觉。

3、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中的(适应)现象。

5、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空间知觉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7、(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8、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9、绝对感受性与约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1、皮肤感觉属于(外受感觉)

2、饥饿属于(内受感觉)

3、动觉属于(本受感觉)(2003年选择题)

4、从明亮处到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是(暗适应)

5、吃糖后接着吃票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感觉中的(继时对比)

6、视觉属于(外受感觉)

7、内脏痛属于(内受感觉)

8、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方向错觉)

9、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痛觉)

10、S=KIII,斯蒂文森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3、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感觉阈限)

1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阈限)

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差别感觉阈限)

16、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感觉适应)

1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18、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19、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方位知觉)

20、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真动知觉)

21、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似动知觉)原理制作而成的。

2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知觉整体性)

23、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理解性)

24、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知觉恒常性)

25、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知觉恒常性)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

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4、绝对感受性:

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量的感觉能力。

5、绝对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受性: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7、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8、适应: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1998年名词解释,1999年选择题,要掌握和能判断出适应现象)

9、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和能判断出对比现象;

2000年名词解释、2002年简答题)

10、知觉:

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2000年选择题)

11、空间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

12、形状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13、深度知觉: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2001年、2004年选择题)

14、方位知觉:

是个体对处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5、大小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6、时间知觉:

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7、运动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反映。

(2001年、2004年简答题)

18、似动知觉:

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998年选择题、2001年简答题、2003年和2005年名词解释)

19、真动知觉:

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2001年简答题)

20、知觉的恒常性:

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

(1998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21、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2005年简答题)

22、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3、知觉的整体性:

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它是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24、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5、韦伯定律:

19世纪前半期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幽会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K=△I/I。

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26、外受感觉:

即接爱身体外部的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01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7、内受感觉:

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

(1999年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饥饿、渴觉、内脏痛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8、本受感觉:

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29、观察力:

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第五章记忆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基本环节有:

(识记)、(词语)、(情绪)和(动作)。

3、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是(情景)记忆。

4、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

5、记忆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

概括性;

模糊片断性)。

6、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

7、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的(多因)律。

8、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这是联想中(强因)律。

9、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这叫(倒摄)抑制。

10、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这是联想中的(接近)律。

11、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这是联想的(近因)律。

1、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2、贾维克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实验证明了记忆的(反响回路说)

3、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这是联想的(类似律)(2001年简答题)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记忆)(1999年选择题)

5、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线为(1分钟)(2001年选择题)

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个组)(2000年选择题)

7、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

8、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这是联想的(对比律)(2001年简答题)

9、属于适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

10、由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是(类似联想)

11、提出王朝就相起马汉,这是(接近联想)

12、早晨起订后背外语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前摄抑制弱)

13、当人们在交谈“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表象)

14、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再认)

15、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保持)

16、由火想到热,由久早逢甘露想到丰收、由骄兵想到必败,这些联想属(因果联想)

17、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努力的识记是(有意识记)

18、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