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7554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修改稿.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看: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阶级属性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社会批判理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通过人们的实践,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论。

”,4、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僵化地固守马克思主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别结论和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观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的结果;第二,要站在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来认识马克思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过去出发或从未来出发;第三,要解读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能超越时空局限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东西。

5、如何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要做到“四个努力分清”: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努力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6、什么是哲学精神()求知精神()批判精神庄子: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析万物之理:

求知精神共性之知本质之知极致之知判天地之美:

批判精神心灵之判终极之判价值之判()超越精神超越个性,现象,经验,有限达到共性,本质,超验,无限,7、为什么说哲学是“形而上”学()哲学的思维对象是形而上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的;()哲学的理论成果是形而上的;()哲学的价值追求是形而上的。

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内容: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价值: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含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证明:

列宁的逻辑置换方法只有把人类社会归结为生产劳动,并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依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关系-生产力,10、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1)实践唯物主义的含义实践唯物主义指既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承认人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实践本性的哲学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把“物质”当作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逻辑起点,同时把“实践”当作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现实起点。

(2)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又一块理论基石(第一块为“物质”,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机械对立,形成了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3)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尊重实践(认识与行动的标准)勇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现实出发点)邓小平的实践哲学,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它给人们提供了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2、如何理解质变与量变的相互渗透?

其一: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a、阶段性部分质变b、局部性部分质变其二: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a、新质量的增长b、旧质量的消亡,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从性质上看: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扬弃)。

、从作用上看: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1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

(1)联系与发展的方法。

(2)矛盾分析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包括: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及其相结合的方法”;“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等。

(3)质变与量变相结合的方法。

(4)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方法。

15、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2)努力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3)勇于实践,善于实践;(4)努力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16、如何理解主体的含义及其二重性?

(1)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二重性:

其一:

主体的主体性;即主观性、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旧唯物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机械理解。

其二:

主体的客观制约性;即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和实践价值取向的制约性;批判唯心主义在主体理解上的纯主观性和神秘性。

17、如何理解客体的含义及其二重性:

(1)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领域的一切客观对象。

客体包括狭义的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

(2)客体的二重性:

其一、客体的客观性即客体不依赖人的认识的客观实在性;其二、与主体的联系性;从客体的产生来看,只有与主体发展联系的那部分客观对象才成为客体;从认识程度上看,对认识对象的认识程度反映了认识主体的性质。

18、如何理解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1)“在认识活动中,是认识主体确立了认识客体。

(2)上述观点的物质性和辩证性。

(3)上述观点与下面唯心主义观点的区别,费希特:

“自我产生非我”。

1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看到了人的认识的自主选择性。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看到了人的认识的多环节的联系,多层次的发展和多样化的创造性(重构)。

20、掌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意义理论上,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

只重视理性认识的观点,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两种表现。

经验论:

只重视感性认识的观点,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种表现。

实践中,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绝对主义,即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看成是一经获得就不需要发展的认识的认识。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第二、相对主义,即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无客观标准,因主观而变的认识。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22、如何理解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1)价值和真理的对立:

其一、两个尺度的对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价值以人为尺度,真理以物为尺度。

其二、两种地位的对立逻辑第一与时间第一-价值逻辑第一,真理时间第一。

(2)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相互引导:

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相互促进:

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2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哪里?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英雄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2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使之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3)为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4)为社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5、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水平同经济发展的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6、什么是经济基础?

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关系;广义的经济基础是指生产方式,包含了生产力在内;狭义的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

27、什么是上层建筑?

(1)含义: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构成: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一,作用方向保护或排除;第二,作用方式强制或非强制;第三,作用效果促进或阻碍。

2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人民是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从量上说,群众是指居民的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0、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历史主义的态度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是根据他们是否提供了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其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2)阶级分析的方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中去考察,联系其所代表的阶级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加以评价。

3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33、什么是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

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4、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35、什么是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理论?

马克思: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6、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2)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3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3)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4)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5)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38、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

(1)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2)和平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认为英、美有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基-毛泽东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枪杆里出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

”,40、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八、社会主义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九、社会主义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41、如何理解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有三层含义:

(1)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2)共产主义是一种优化社会的现实的运动;(3)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42、如何理解共产主义是一种优化社会的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着手于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和建设。

马克思: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是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4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