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67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医院抗震加固措施Word格式.docx

1.1.8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是出屋顶的小烟囱和附墙烟囱,在地震中大量倒塌。

一些没有倒塌的,也在烟囱出屋顶的根部出现严重裂缝甚至出现移动,遗留隐患很大。

对于强度过低或高宽比较大的墙体,在出现裂缝后再进一步受地震作用时,还会发生破碎倒塌。

1.1.9关于墙体破坏的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发现,有如下几点:

(1)砂浆灰缝不饱满,强度低,抗震性能差。

砂浆的饱满程度对砌块均匀传力、砌块之间的连接和砌体强度影响较大。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规定,水平缝厚度和竖缝宽度一般为10mm,不得小于8mm,也不得大于12mm,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但当地很多建筑工人没有意识到砂浆施工对墙体整体强度的影响,

(2)连接措施不到位。

墙角和纵横墙交接处是抗震的薄弱点,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墙体高度的2/3。

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墙两种构件的材料不同,要有加强的连接措施才能保证在界面处不产生裂缝而共同工作。

现行常用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沿一定高度设拉筋;

二是先砌筑墙体并留阴阳槎,以后再浇注混凝土柱。

从破坏的砖混结构房屋来看,还是有很多没有按要求来设置连接措施在转角处设了一构造柱加强抗震能力,但柱与墙却没有拉结措施,致使墙柱分界面出现竖向裂缝。

1.2柱子的震害与分析。

砖混结构的混凝土柱与墙体一起承受力的作用,其端部的弯矩最大,剪力也接近最大值,且与圈梁相交,受力复杂。

即使柱子的设计与施工已达预期要求,若建筑布局不合理,柱端还要承受“意外”之力,从而发生破坏。

首层所有角柱顶端都产生破坏,但其他所有的柱子都完好无损。

这是因为此幢建筑严重违背了抗震概念设计,在平面上采用了不利于抗震的“L”型布置,其抗侧力结构严重不规则,不对称,结构受扭严重。

两层砖混办公楼,因防震缝设置不合理,未达到规范规定防震缝的宽度至少为70mm的要求,首层有一角柱与楼梯的混凝土柱互相碰撞,柱端被剪断,引起结构严重破坏。

1.3地基沉降与楼板的震害与分析。

地基是一幢建筑的基础,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地基不产生破坏或过大的变形。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6.4级地震为例,普洱市宁洱县的地下水位很浅,土质松软,大部分场地土承载力较弱,而村镇的砖混结构常采用墙下条形浅基础,开挖坑槽后直接用石块砌筑基础。

据了解,当地农村坑槽开挖的宽度和深度随意性很大,基本上是参照以前附近建筑的经验,不考虑建筑结构本身的不同和场地的变化。

这种地基给以后留下了隐患,当地震来临时,地基受力增大,未能满足抗震要求的地基开始下沉。

对于局部承载力薄弱的地方可能会沉降得更多,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

当地基不均匀沉降时,还会将属于薄构件的楼板拉裂。

对于砖混结构的方形板,在边角处板底受压,板面受拉。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楼板跟随不均匀沉降,从而在板面产生附加拉应力。

同一幢建筑,在地基不均匀情况下,楼板的边角处被拉裂。

此次地震造成的砖混结构楼板破坏一般只出现单条裂缝,没有出现局部被拉压碎或整体坍塌的现象。

1.4在平面上凹凸交接处震害分析。

当采用抗震缝时,可以减轻或防止交接处的震害,并非象立面上那样显著加剧,这要看它们的变形是否一致。

如某办公楼由于中厅局部突出部分是内框架结构,而两侧是砖混结构,中间突出部位的变形要比两侧大得多,因此突出部分破坏严重。

如果两侧变形一致则破坏不明显。

1.5悬挑结构的震害分析。

大悬挑的阳台、外廊和雨蓬,当与楼屋盖整体连接时,悬挑结构未见震害,悬挑梁支座处的墙体见轻微裂缝。

但当悬挑结构靠屋顶砖墙或木屋架自重压住时,破坏就非常严重。

1.6立面上有局部突出的房屋,突出的墙体的震害分析。

1.7大跨度简支梁的震害分析。

较大跨度的简支梁在梁的支座处出现斜裂缝或垂直裂缝,主要是由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

较大跨度的(或负荷较大的)简支梁下砌体有八字缝,判断为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砌体承载力下降,或者为地震荷载引起的梁端支座处局部荷载加大,使砌体局部承载力超过极限。

在此次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是出屋顶的小烟囱和附墙烟囱,在地震中大量倒塌。

2.结构改进措施

2.1建筑布局要合理。

房屋的建筑布局要合理,尽量采用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对于复杂的平面房屋,必须注意体形的对称和刚度的对称,均匀分布。

立面力求简单,并且砖墙的墙体要对齐,内横墙要上下贯通,横墙间距应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

大房间的布置、楼梯间的位置尽量不布置在房屋的尽头。

2.2构造柱的设置和墙体间的连接。

国内外的多次大地震表明,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砖房抗震的一项重要措施,为防止砖房在罕遇地震中的倒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试验研究发现构造柱对墙体的受剪承载力仅提高10%~30%,而约束作用的发挥、对变形能力的抵抗却有显著的增加;

在墙体连接较弱、应力集中等震害较重的部位设置构造柱,而且构造柱的截面不必很大,但要与水平圈梁组成对墙体的包围,才能充分发挥约束的作用。

在砖墙碎裂的破坏阶段后期,构造柱如同框架柱一样发生弯曲,同联系钢筋拉住一部分未开裂的砌体共同工作,能够提高构造柱的抗弯强度极其受压稳定性,对于提高砖墙的抗震能力和防止砖墙坍塌将起到一定作用。

2.3圈梁与楼屋盖的连接、与墙体的连接

地震调查发现,圈梁节点不当,会引起震害。

楼、屋盖、圈梁与墙体的连接,是为了增强砖房在楼、屋盖平面内的整体性,并作为构造柱的支点提高其稳定性。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时可不另设圈梁,但楼板的钢筋要锚入构造柱内。

出屋面的女儿墙应采用构造柱升顶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女儿墙等措施加强女儿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2.4挑结构进行加固。

对阳台、雨蓬等悬挑结构,应在板底或梁底加抗震钢筋,以提高地震时上下震动时的承载力,减少裂缝。

3.震后加固措施

3.1墙体加固。

3.1.1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

钢筋混凝土面层即钢筋网夹板墙,是指把需加固的砖墙表面除去粉灰层后,两面附设钢筋直径为6~10的钢筋网片,然后喷射砂浆的加固方法。

钢筋网应与原结构有可靠连接,竖向钢筋应与楼板或屋面板连接,底层还需锚固在基础上;

水平钢筋应与两端原墙体有可靠连接;

墙体两侧的钢筋网还需设置拉结筋。

这种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墙体的抗压、抗剪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其刚度和抗震性能。

这种加固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地震作用下,墙体开裂严重,承载力或刚度严重不足。

(2)原有墙体施工质量差,砖墙承载力普遍达不到要求。

(3)窗间墙、窗下墙等承载能力不足处。

3.1.2砂浆面层加固。

该法与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能力不如前者。

砂浆面层根据加固材料主要有三种:

高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面层;

水泥砂浆内配置钢筋网面层;

聚合物砂浆和钢绞线面层。

加固时,砂浆面层施工可采用喷涂,也可采用手工抹制,施工方法简单方便。

这种加固方法适用于裂缝较多但开裂不严重的墙体,必要时可以只在局部设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予以加固。

3.1.3修补和灌浆。

对于开裂轻微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砌筑砂浆饱满度差或砌筑砂浆等级偏低的墙体,可采用满墙灌浆加固。

修补后墙体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可恢复到原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3.2构造柱加固。

3.2.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又称为外包混凝土加固法,主要是通过加大原构造柱的混凝土截面和配筋量,提高构造柱的刚度和抗剪能力。

在增大截面加固中,应加强新、旧构造柱之间的连接,将原构造柱表面凿毛,使新旧混凝土协同工作,充分发挥新构造柱的作用。

这种方法截面尺寸增加较大,必要时可仅在室外加固,但须保证新、旧构造柱之间有可靠的连接。

3.2.2湿式外包钢加固法。

湿式外包钢法就是在构造柱四周或两面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一般优先选用角钢。

角钢之间通过缀板连接,在型钢和原构造柱之间用环氧树脂灌浆,角钢下端应锚固于基础中。

经外包以后,由于柱的核芯混凝土受到型钢套箍和缀板约束,柱子的延性也大为提高。

采用这种方法构件的截面尺寸增加不大,但用钢量大,造价高,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的结构加固。

3.3结构整体性加固。

3.3.1增设构造柱。

新增的构造柱应布置在房屋四角、楼梯间以及平面不规则的转角处,并根据房屋的现状在内外横墙交接处隔开间或每开间设置。

外加构造柱在平面内宜对称布置,由底层开始,沿房屋高度贯通,且不能错位,外加柱应与墙体有可靠的连接。

新增构造柱也可以通过对原有纵横墙交接处的墙体,通过加大截面加固法或湿式外包钢加固法进行加固。

与上一种方法相比,采取这种方法进行加固后的构造柱和原墙体的连接更加可靠。

3.3.2增设圈梁或钢拉杆。

增设的圈梁宜在楼、屋盖标高的同一平面内闭合;

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变标高处,应局部加强;

变形缝两侧的圈梁应分别闭合。

浇筑圈梁时应将墙面凿毛、湿水,以加强圈梁和墙体的粘结。

对于内墙不方便增设混凝土圈梁的,采用钢拉杆代替。

钢筋拉杆宜通长拉结,并沿墙两边设置。

对于较长的拉杆中间应加法螺丝,以便拧紧拉杆。

对于暴露在外面的拉杆或垫板应作防锈处理。

1、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结构的震害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扭转引起破坏。

结构平面布置严重不对称,“刚度中心”严重偏离质量中心,地震中由于结构扭转造成破坏。

2“软弱层”或“薄弱层”破坏。

结构某一层的抗侧刚度或层间水平承载力突然变小,形成所谓“软弱层”或“薄弱层”,地震时,这一层的塑性变形过大甚至超过结构的变形能力,或这一层的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结构构件严重破坏,或楼层塌落,或结构倒塌。

3地基液化建筑整体倾倒。

沙土液化,使地基丧失承载力,上部结构整体倾斜、倒塌。

4鞭梢效应破坏。

结构顶部收进过多,抗侧刚度急剧减小,地震中出现鞭梢效应,使结构局部破坏。

5碰撞破坏。

地震中相邻结构碰撞破坏,或一幢建筑倒塌,压在相邻建筑上,引起相邻建筑破坏甚至倒塌。

6相邻建筑之间的连廊塌落

7框架柱破话。

框架柱的破坏形式有很多,例如:

短柱剪切破坏;

梁-柱核芯区剪切破坏;

承载力不足、柱折断破坏;

箍筋不足引起纵筋压屈成灯笼状、混凝土压碎;

角柱破坏较中间

柱的破坏严重;

框架内的刚性填充墙不到顶,使上部柱成短柱,且增大了柱的刚度,承受比设计计算大得多的地震作用,柱由于承载能力不足而破坏甚至引起结构局部倒塌。

8剪力墙破坏。

主要震害有连梁剪切破坏,墙肢出现剪切裂缝或水平裂缝。

据经验来看,多次在地震中框架结构的震害共同点有:

1短柱的变形特征为剪切破坏、脆性破坏。

震害表明,填充墙对框架柱的约束,如:

框架柱间砌筑不到顶的隔墙、窗间墙以及楼梯间休息平台是框架柱变成短柱。

填充墙的约束作用形成短柱,同样剪切破坏。

2由于梁截面高度较高,且与现浇板组成T型界面构件共同工作,形成强梁弱柱,导致柱子破坏,房屋倒塌。

3梁柱节点区箍筋不足,地震中节点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

检测、鉴定的必要性

1.检测和鉴定的目的

(1)房屋建筑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可达到预定目的的使用年限,当达到使用年限后,经过检测、鉴定和维修可继续使用。

(2)现有建筑结构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结构遭遇地震、活在、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载等原因,结构需要加固处理,以保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加固前需要对结构件进行检测、鉴定,可对可靠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3)现在房屋建筑的改建、结构构件加固前,必须调查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尤其是必须检测构件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以便为耐久性采取必要措施。

(4)为了解既有房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否满足要求,在加固前必须要对结构进行检测和鉴定,对其可靠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检测和鉴定工作应该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

检测时可根据房屋结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重点内容。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着重检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裂缝情况、混凝土碳化深度、蜂窝缺陷等。

结构鉴定的目的是根据检测的结果,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对结构进行验算、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改造、加固的建议。

(5)结构鉴定的目的是根据检测的结果,对结构进行验算、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其安全性和耐久性,为工程改造或加固维修提供依据。

在工程鉴定中可靠性是以某个等级指标,来反映现役结构的可靠度水平。

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中,根据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分为两类鉴定;

安全性鉴定和使用性鉴定,具体是某一种还是两种结合应根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鉴定,在实际工程鉴定中,往往用结构计算软件分析构件的承载力,以便在构件这一项层次上确定其相应的等级指标。

但结构鉴定与设计时主要差别在于,结构鉴定应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构件实际尺寸确定承载能力,结构承受荷载通过实地调查结果取值,构件截面采取扣除损伤后的有效面积,材料强度通过检测确定;

而结构设计师所用参数均为规范规定或设计所给定的设计值。

(6)鉴定可分为静力鉴定和抗震鉴定,静力鉴定以可靠性为主,抗震鉴定则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按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进行抗震性能的鉴定。

加固必须进行设计

1有关规定

(1)对既有房屋进行改造加固实施以后,承载此任务的设计单位应该对房屋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负完全责任,而原来的设计单位未参与改造加固设计时,则不再负此责任。

因此,改造加固设计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或研究单位承担。

对既有建筑结构改造、加层、抗震鉴定及加固施工图设计文件,也需要如同新工程施工图文件送施工图文件审查部门进行审查。

设计文件(包括检测、评估资料,图纸及计算书应同新建设计工程归档保存。

(2)改造加固设计时,应根据鉴定的评估报告对结构目前实际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做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能否进行改造加固及采用何种设计方案。

设计要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

同时还应遵循结构设计有关的现行规范、规程。

(3)混凝土结构房屋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应有业主和设计单位商定,一般定为30年。

局部加固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与该结构已使用年限之和不得超过50年,如因业主要求或该工程的特殊性需要有更长的使用年限,设计应采取加强措施,必要时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方案。

对原来未进行抗震设计、设防烈度低或按旧规范抗震设计的混凝土房屋结构,多数在改造加固设计时很难达到现在规范的要求。

(4)进行改造加固设计时,力求与承担施工的单位进行配合,根据该施工单位的经验和水平确定更合理的设计实施方案。

如果由于招投标等原因,在设计时不能确定施工单位,那么在完成设计确定了施工单位后,开工之前应就设计中构造做法和施工要求与施工单位作交底和讨论,必要时进行方案调整和修改设计,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降低造价。

(5)改造加固的检测鉴定及施工图设计文件,也需要同新建工程施工图文件一样,送施工图文件审查部门进行审查,设计文件,如检测报告、鉴定评估资料、设计图纸和计算书等应同新建设计工程一样归档保存。

2.加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为了解现有建筑的质量现状、存在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建筑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检测和安全与抗震性能的鉴定是必要的,检测鉴定的目的是对现有建筑工程质量、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及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其程序是对现有建筑工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现状进行调查和资料查阅,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应进行检测鉴定的工作内容、采用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即制定检测鉴定方案,并与委托签订合同,然后实施现场检测。

 

抗震加固工作一般程序:

抗震性能鉴定→抗震加固设计→抗震加固施工图审查→抗震加固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验收

震损建筑加固前可对震损部位、构件采用如下方法修复:

1对裂缝视其宽度大小进行修复或灌浆处理;

2对受压破坏部分的砌体或混凝土进行替换;

3对拉断或受压屈服的受压钢筋,用等截面等强度的新钢筋替换,新钢筋与原结构钢筋应有可靠连接。

震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应考虑震损情况,选择适当的加固方法对房屋进行抗震加固。

房屋抗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拆砌或增设抗震墙:

对强度过低或破坏严重的原墙体可拆除重砌;

重砌和增设抗震墙的材料可采用砖或砌块,也可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2修补和灌浆:

对已开裂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砌筑砂浆饱满度差或砌筑砂浆等级强度低的墙体,可满墙灌浆加固。

3面层或板墙加固:

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钢筋网砂浆面层或现浇混凝土板墙加固;

4外加柱加固:

在墙体交接处采用混凝土构造柱加固,柱应与圈梁、拉杆成整体,或与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

5包角或镶边加固:

在柱、墙角或门窗洞边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

柱、墙垛还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套加固;

6支撑或支架加固:

对刚度差的房屋,可增设型钢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或支架加固。

房屋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形成闭合,在开口处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框;

2当纵横墙连接较差时,可采用钢拉杆、长锚杆、外加柱或外加圈梁等加固;

3楼、屋盖板支承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附加支座加大支承长度、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的措施;

4当圈梁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圈梁.

对房屋中易倒塌的部分,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承重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面层、板墙加固;

2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铁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

3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设墙体柱、扶壁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面层、板墙加固;

4出屋面的烟囱、无拉结女儿墙超过规定高度时,宜拆矮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

5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增设托架、外包钢套或采用减少悬挑长度的措施;

当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

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设砌体墙或现浇混凝土墙,或在原墙增加面层;

亦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

根据铁岭市的既有中、小学,医院的特点可以按照两种思路进行加固改造

1根据规范,以规范为界限,进行不同年代房屋的抗震加固采取措施

抗震设计依据

选取典型地点和数量

无抗震加固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1974》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19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198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根据结构形式划分

结构形式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1找典型

1、加大截面加固法

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

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少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

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

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贴钢板加固法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

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

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