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2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docx

医古文基础知识答案

第一章工具书

1、本章内容要点1.简答①什么是工具书?

工具书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工具书,是指按一定的排检次序将有关知识、资料或事实加以汇编,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

它具有解释疑难、辅助自学、指示门径、提供线索、搜集资料的作用②使用部首检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了解各种字(词)典的部首差异;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哪一个偏旁是形符;熟悉部首的变体;有些字本身就是部首,不要拆开查找;不容易看出部首的难查字,可以查找“难查字表”或“检字表”。

③以《康熙字典》为例,说明汗字部首的位置。

汉字绝大多数为合体字,合体字中表示意义的部分称为写形符。

《康熙字典》以形符为部首。

其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药、芹、岑、宫,部首在上;然、焚、惫、裳,部首在下;涨、衫、辅、挞,部首在左;放、形、歉、割,部首在右;问、圑、舆、向,部首在内;固、围、闾、阎,部首在外。

④工具书的编排方法最常见的有哪几种?

最常见的有部首编排法、笔划编排法、音序编排法、主题事类编排法。

⑤下列各字分别在《康熙字典》、新《辞海》、新《辞源》、《汗语大字典》的哪一部首?

闻:

《康熙字典》、新《辞源》在耳部,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在门部:

衢:

《康熙字典》、新《辞源》在行部,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在彳部;瓣:

《康熙字典》、新《辞源》在瓜部,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在辛部;衷:

《康熙字典》、新《辞源》、《汉语大字典》在衣部,新《辞海》在亠部;慕:

《康熙字典》、新《辞源》、《汉语大字典》在心部,新《辞海》在艹部;肥:

《康熙字典》、新《辞源》在肉部,新《辞海》、《汉语大字典》在月部;肓:

《康熙字典》、新《辞源》在肉部,新《辞海》在亡部,《汉语大字典》在月部;近:

《康熙字典》、新《辞源》、《汉语大字典》在辵部,新《辞海》在辶部:

陡:

《康熙字典》、新《辞源》、《汉语大字典》在阜部,新《辞海》在“阝(左)”部;苗:

《康熙字典》、新《辞源》、《漠语大字典》在艹部,新《辞海》在艹部。

2.填空①工具书按其功能特点主要可分为字典、辞书、书目、索引、文摘、类书、丛书、政书、年鉴、手册、年表等。

②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最早的词典是《尔雅》。

③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文献是班固所撰的《汉书·艺文志》。

④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医类书是清代陈梦雷等人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⑤我国最早的中医专业词典是谢观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⑥《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纂的,用的是部首编排法,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⑦《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收字9353个。

⑧我国最新的大型字典是《汉语大字典》,最新的大型词典是《汉语大词典》。

⑨《辞通》的编撰者是朱起凤,《联绵字典》的编撰者是符定一,这两部书都是查检古汗语联绵词的专书。

⑩《中国医籍考》的编撰者是丹波元胤,这是一部中医目录专着。

《词诠》的编撰者是近人杨树达,这是一部查检古汉语虚词的专着。

3.选择。

A.查找一般字、词的B.查找人物的C.查找地名的D.查找成语典故的E.查找中医药词语的F.查找中医文献的①《珍本医书集成》F②《简明中医词典》E③《康熙字典》A④《中医图书联合目录》F⑤《中国人名大辞典》B⑥《汉语成语词典》D⑦《中药大辞典》E⑧《中国医籍提要》F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C⑩《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F二、课外阅读1.标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国朝徐大椿撰/大椿字灵胎/号洄溪/吴江人/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今单行之本不传/惟见于唐慎微本草所载/其刊本以阴文书者/皆其原文也/大椿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因于三品之中/采掇一百种/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常用之药而反不收入者/其凡例谓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然本草虽称神农/而所云出产之地/乃时有后汉之郡县/则后人附益者多/如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率方士之说/不足尽信/大椿尊崇太过/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为附会/又大椿所作/药性专长论/日/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最为圆通/则是书所论/犹餍筌蹄之末/要于诸家本草中为有启发之功者矣/2.词语注释①国朝:

本朝。

此指清朝。

②阴文:

此指凹下的文字。

③推阐:

阐发。

④乃:

竟然。

⑤率:

大都。

⑥殊:

甚。

3.句子今译又大椿所作药性专长论曰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就最为圆通则是书所论犹屑筌蹄之末要于诸家本草中为有启发之功者矣另外徐大椿所写《药性专长论》说:

“药物治病,有可以理解的,有不可以理解的。

”此就最是灵活。

那么这部书论述的问题,仍然属于治病手段一类非根本性的内容,估计在各家本草中是具有启发作用的啊。

4.文意理解文中指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哪些不足之处?

一是常用之药不收入;二是因过分尊崇《神农本草经》,而对方士久服轻身延年之说,也逐一考证其所以然,多有附会。

第二章汉字

一、本章内容要点1.简答①“六书”的定义各是什么?

分别两个字例说明。

象形字:

《说文解字·叙》云: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

“止”象人足趾形;“羊”象羊头形,以羊头形代表羊的整体。

指事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

“寸”短线指示手隙下一寸处,表示寸口部位;“本”,以短线指示木下,表示树根。

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如:

“步”象前行时两足一前一后,表示行走;“秉”手持一束禾,表示禾束。

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

“屈”,《说文》:

“连也,从尾,出声”“亭”,《说文》:

“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

”转注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因尚无定论,字例从略。

假借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

表示兵器的“我”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表示鸟名的“难”假借为“困难”的“难”。

②最基本的汉字类型是什麽?

举例就明汉字是如何以基本类型为基础发展的。

最基本的汉字类型是象形字。

如:

“木”像树木形,以此爲基础,加指事符号,就有了“本”、“末”等指事字;舆其他象形符号组合使用,就有“杲”、“杳”等含意字;在形声字中作形符用,有“松”、“桃”等,作声符用,有“沐”、“休”等。

③形声字包含哪两个结构成份,它们在形声字的组合中各有什么功能?

形声字包含形符表意与声符表音两个结构成分。

形符表示字的类属意义,声符表示字的读音。

④下列形符(部首)各表示什麽意羲?

其中有些形符在组字时书写形体有何变化?

又:

表示人的右手形。

宀:

表示房屋。

歹:

表示剔去肉的残骨。

肉:

表示切成块的肉。

组字为“月”。

攴:

表示扑擎。

组字为“夂”。

贝:

表示贝壳,上古以只为货币。

酉:

表示酒。

辵:

表示行走。

组字为“辶”。

邑:

表示邦圆。

组字为“阝(右)”。

阜:

表示山阶。

组字为“阝(左)”。

页:

表示人头。

⑤何谓通假字?

何谓古今字?

试举例说明。

通假字:

本有其字未使用,却借写了当时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字,而这两个字在意义上并不相同,古人的这种用字方式称为通假,也称通借,借写的字即为借字。

如:

《太素·顺养》“夜卧蚤起”的“蚤”通“早”。

古今字:

指在一个原有字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改换形符另造新字,以分担原有字一部分义项的文字现象。

如:

《灵枢·外揣》“故远者,司外揣内”的“司”同“伺”。

2.解释下列条文中加附篆文的文字的造字结构①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形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会意);……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形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形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象形);……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形声)。

②肝(形声)、心(象形)、脾(形声)、肺(形声)、肾(形声),五藏皆为阴(形声);胆(形声)、胃(象形)、大肠(形声)、小肠、膀(形声)胱、三焦(形声),六府皆为阳(形声)。

③经言:

望而知之谓之神(形声),闻(形声)而知之谓之圣(会意),问(形声)而知之谓之工(象形),切(形声)脉而知之谓之巧(形声)。

④丹(象形)沙(会意),味(形声)甘(象形),微(形声)寒(会意),主身(指事)体(形声)五藏(形声)百病(形声),养(形声)精神,安(会意)魂(形声)魄(形声),益(会意)气明(会意)目(象形)。

3.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歧:

从止,支声。

伯:

从人,白声。

经:

从糹,至声。

络:

从糹,各声。

腧:

从肉,俞声。

瘈:

从疒,契聱。

疭:

从疒,从声。

胸:

从肉,匈声。

膺:

从肉,雁声。

窍:

从穴,敫声。

闷:

从心,门声。

羸:

从羊,声。

瘦:

从疒,叟声。

恬:

从心,舌声。

憺:

从心,詹声。

罔:

从网,亡声。

辨:

从力,辡声。

错:

从金,昔声。

昃:

从日,仄声。

历:

从日,厤声。

历:

从止,厤声。

疬:

从疒,历声。

考:

从老省,丂声。

感:

从心,咸声。

旗:

从,其声。

时:

从日,寺声。

膈:

从肉,鬲声。

髀:

从骨,卑声。

霜:

从雨,相声。

鍼:

从金,咸声。

独:

从犬,蜀声。

物:

从牛,勿声。

瓣:

从瓜,辡声。

收:

从攵,丩声。

脩:

从肉,攸声。

旌:

从,生声。

应:

从心,雁声。

颖:

从禾,顷声。

4.写出下列繁体字相应的简化字辨:

办。

補:

补。

纔:

才。

徹:

彻。

麈:

尘。

衝:

冲。

醜:

丑。

導:

导。

尋:

寻。

對:

对。

發:

发。

髮:

发。

礬:

矾。

複:

复。

複:

复。

靈:

灵。

盧:

庐。

竅:

窍。

竊:

窃。

歡:

欢。

頭:

头。

無:

无。

獻:

献。

厭:

厌。

壓:

压。

與:

与。

棗:

枣。

雞:

鸡。

獲:

获。

舊:

旧。

劇:

剧。

稱:

称。

審:

审。

態:

态。

檯:

台。

臺:

台。

颱:

台。

風:

风。

濕:

湿。

麤:

粗。

圍:

围。

涩:

涩。

穀:

谷。

浅:

浅。

癧:

疬。

癘:

疠。

5.辨识并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

(1)用“某,通‘某’”格式注明通假字①夫卧,使食靡宵,散药以流行者也。

辟卧于食,如火于金,故一昔不卧,百日不复。

靡:

通“糜”。

辟:

通“譬”。

昔:

通“夕”。

②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友鬓颁白。

颁:

通“斑”。

③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忘:

通“妄”。

④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剂:

通“齐”。

⑤孙真人方:

主脚气及上气,取鲫鱼一赤长者作脍,食一两,顿差。

赤:

通“尺”。

(2)用“某,同‘某’”格式注明古字①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胁痛。

要:

同“腰”。

②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支:

同“肢”。

府:

同“腑”。

③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其血黑以浊。

畜:

同“蓄”。

写:

同“泻”。

④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兑:

同“锐”⑤天府二穴,在掖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

掖:

同“腋”。

(3)用“某,‘某’的异体字”格式注明异体字①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胷中,是谓大悗。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

胷:

“胸”的异体字。

悗:

“闷”的异体字。

俛:

“俯”的异体字。

②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取生杼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一服八合,三服差。

杍:

“梓”的异体字。

③是动则病:

凄凄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

病至,人与火。

“恶”的异体字。

④五里二穴,主嗜卧,四胑不欲动摇。

胑:

“肢”的异体字。

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冐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冐:

“冒”的异体字。

6.综合运用本章第二、三节的知识,注释下列文字中加点号的字的音义①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音xié,“胁”的异体字。

嘿嘿:

音mòmò,同“默默”。

鞭:

音yìng,“硬”的异体字。

欬:

音ké,“咳”的异体字。

②心欲酸,食苦则皮稿而毛,谓火胜金也。

稿:

音gāo,同“槁”。

音bá,“拔”的异体字。

③《小品方》云:

伏苓丸治任身姐病,患心中烦闷,头重眩目,憎闻饭臭,便欧逆吐闷颠倒,四支委热,不自胜持,服之即效。

伏:

音fú,同“茯”。

任:

音rè,同“妊”。

身:

音shēn,通“娠”。

姐:

音zǔ,“阻”的俗体分化字。

欧:

音ǒu,通“呕”。

支:

音zhī,同“肢”。

④解散大麦麨方:

取大麦,炒令汗出,燥便止,勿令太焦。

春去皮,净淘,蒸令熟,暴干,熬令香,细末,绢下,以冷水和服三方寸匕,日再。

音mài,“”的繁体字。

音chiǎo,今作“炒”(炒米或麦,名词义)。

春:

音chōng,“舂”的误字。

浮:

音jìng,“净”的异体字。

暴:

音pù,“曝”的古字。

7.根据文字知识和中药知识,辨识以下图片中的文字右起第一行新修本草菜部卷第十八(青山求精堂藏书画之记)(森氏)右起第二行司空上柱国英国公臣绩等奉敕撰右起第三行菜上白瓜子白冬瓜瓜蒂冬葵子葵根右起第四行苋实苦菜荠芜菁莱菔右起第五行龙葵菘芥苜蓿荏子右起第六行蓼实葱实韭白襄荷菾菜右起第七行苏水苏假苏香薷薄荷二、课外阅读1.标点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①黄帝史官仓颉如何创造文字?

仓颉最初创造文字是根据物类画出形体②“文”和“字”有什么不同?

“文”是事物的本象,“字”是“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第三章词义

1、本章内容要点1.简答①词义演变的主要现象有哪些?

各举例说明。

词义演变的主要现象有扩大、缩小与转移。

扩大如:

硕,《说文·页部》:

“硕,头大也。

”今义则谓大。

缩小如:

子,本为孩子的统称,包括男孩与女孩,后来缩小为男孩。

转移如:

汤,本义为热水,转移为煮熟食物的汁液义。

②词义引伸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各举例说明。

词义引伸的一般规律有由具体义到抽象义、由特定义到一般义、由实词义到虚词义。

由具体义到抽象义的如:

“气”本义是云气,亦即气体,除了可以引申出元气、卫气、脉气等具体义,还可以引申出气质、气势等抽象的意义。

由特定义到一般义的如:

“登”本义特指上车,后来引申为凡上升的都可称为登,如登山,登机等的一般义。

由实词义到虚词义的如:

“颇”的本义是头偏,引伸为凡偏之称,这些都是实词义,偏有大偏、小偏之称。

大偏则有很、甚义,小偏则有稍微义,这些都是虚词义。

③何谓同形词语?

各举例说明。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称为同形词语。

主要可分为四类:

<1>今语一个双音词与古语两个单音词同形。

如《丹溪翁传》“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时方”不是相对与“经方”而言的双音名词。

而是没有结构关系的两个单音节词。

“时”指“当时”,“方”为“正在”的意思。

<2>今语双音词与古语双音词同形。

如:

《养生论》:

“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其中的“一切”意为“一般”、“普通”,而不是今义“全部”、“一律”。

<3>今语双音词与古语词组同形。

如:

《大医精诚》:

“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名誉”不是双音名词,而是联合词组,意为名声和赞誉。

<4>今语词组与古语词组同形。

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其中的“体重”不是偏正词组“身体的重量”之意,而是主谓词组“身体重滞”之意。

④何谓复用词语?

各举例说明。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见于两个)词根(现称单音词)合成的词称为复合词(现称复用词语)。

通常分为三类:

<1>同义复用词语。

如:

《医话四则》:

“岂知脉理微茫,又有不可臆断者。

”“微”与“茫”都有“模糊不清”义,“术数”、“微茫”属同义复用词语。

<2>反义复用词语。

如:

《神农本草经》卷三:

“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关机缓急。

”,“缓急”偏义于“急”。

<3>类义复用词语。

如:

《灵枢·痈疽》: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营气”偏义于“营”。

⑤何谓简称词语?

各举例说明。

所谓简称词语,即以简略的词语表示所指事物的全称。

<1>人名简称如:

《开宝重订本草·序》:

“至梁贞白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

”“‘陶景”即陶弘景。

<2>书名简称《南阳活人书》张葳序:

“葛稚川作《肘后》,孙真人作《千金》,陶隐居作《集验》,玄晏先生作《甲乙》。

”《肘后》是《肘后备急方》的简称,《千金》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简称,《集验》是《集验方》的简称,《甲乙》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简称<3>篇名简称《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别着《原补》一篇,使不预三法。

”《原补》是《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的简称。

<4>药名简称。

《良方·自序》:

“如乳石之忌参、术,触者多死。

”“参”、“术”是“人参”、“白术”的简称。

<5>方名简称《瘟疫论类编·自序》:

“第人以瘟疫证候有类伤寒,故往往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即有心知其未稳者,亦不过于麻、桂、青龙等汤中加以凉药而止。

”“麻”、“桂”、“青龙”是“麻黄”、“桂枝”、“大青龙”、“小青龙”等汤的简称。

<6>穴位名简称《标幽赋》:

“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二陵”谓阴陵泉、阳陵泉两穴,“二蹻”谓阴蹻、阳蹻两穴,“二交”谓阴交、阳交两穴,“两间”谓二间、三间两穴,“两商”谓少商、商阳两穴,“两井”谓天井、肩井两穴。

⑥何谓略用词语?

各举例说明。

所谓略用词语,是指古书中只用一个单音词,其义却包含与之相反或相类的某个单音词的意义。

如:

《本草纲目·旋覆花》:

“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人家栽者,花大蕊簇:

盖壤瘠使然。

”“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其原因是“壤瘠”;“人家栽者,花大蕊簇”,其原因当是“壤肥”。

“瘠”谓“瘠肥”义。

此是一词而兼有与其相反之义。

《脉经·诊损至脉》:

“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

”“耳目不明”谓耳目不聪明,即耳不聪,目不明,“明”谓“聪明”义。

此是一词而兼有与其相类之义。

⑦古代医书中的表数词语有哪几种?

各举例说明。

古代医书中的表数词语有表序数、表乘数、表虚数、表比较数、表分数等。

<1>表序数如:

《千金要方·诸风》:

“中风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2>表乘数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3>表虚数如: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4条: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十日”表示多日。

<4>表比较数如:

《中藏经·寒热论》:

“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

”“一生九死”与“九生一死”,通过“一”与“九”的比较,说明生与死概率之大小。

<5表分数>如:

《五十二病方》:

“竈黄土十分升一。

”“十分升一”即十分之一升。

⑧辨别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各举例说明。

辨别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有根据上下文意、依照对举词语、遵循使用惯例、联想词语组合等。

1根据上下文意如: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据上文“先治水”,知下文“却治其厥”的“却”当意为“后”。

此是据本句文意。

《针灸大成·医案》:

“男子尺脉固宜沈实,但带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

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

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

”首句既明言为邪气有余之疾,次句又指出他医作正气不足疗治之非,则末句所述正碓治法就不会是既补又泻,而应为泻法,可知“补泻”义偏于“泻”。

此是据本段文意。

2依照对举词语如:

《标幽赋》: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眼疗眼疼,泻光明于地五。

”“‘于”并非介词,而是表并列的连词,这可从它的对举之词“与”得知。

此是依照对举的同义词语。

《素问·调经论》:

“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索”与“复”对举,“复”谓恢复,可知“索”谓离散。

此是依照对举的反义词语。

3遵循使用惯例如:

《侣山堂类辨·自序》:

“余家胥山之阴,峨嵋之麓。

”“阴”与“山”搭配,“阴”指北。

此是词语搭配惯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序》:

“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

”“为”用于句末,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此是用词位置惯例。

4联想词语组合如:

《本草约言·自序》:

“因命曰《约言》,公之海内,庶几案头箧际,可披可携。

”联想现代汉语有双音词“披阅”,置入句内,讲得通,可知“披”即披阅义。

此是联想同义连用。

《脉经·序》:

“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医,代无夭横矣。

”成语有“比肩接踵”保留了“比”的“并列”义。

此是联想成语古义。

2.单项选择题①含有比较数的是(B)A.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

B.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C.邪退六七,急宜补之;虚回五六,慎毋再补。

D.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②与水名搭配,“阳”所指方位是(D)A.东B.南C.西D.北③“诸”意为“之乎”的条件是处于(D)A.陈述句句末B.祈使句句末C.感叹句句末D.疑问句句末④含有略用词语的是(B)A.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

B.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C.尝见人臀股间受箭伤者,未必即死,此之利害不过如是。

D.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诏传诣京师。

⑤在“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沈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中,据上文的“寸脉”,可知下文的“下部脉”指(B)A.关脉B.尺脉C.趺阳脉D.人迎脉⑥在“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中,据上文“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可知下文“脉不远”后含有的意义是(D)A.手足厥冷B.手足不厥冷C.手足温D.手足不温3.多项选择题①“缓急”偏义于“急”的是()(B)(C)()A.病势有轻重,则取之有缓急。

B.狗脊,味苦平,主要背强,关机缓急。

C.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缓急寻检,常致疑阻。

D.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

此缓急之为害也。

②含有同形词语的是(A)(B)()(D)A.当备后事为要,此终于二十七朝前后足矣。

后果至期而殁。

B.一老妇年近七旬,背疮已过半月,形势全然可畏。

C.男子脉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D.味有质,故下流于便写之窃。

③含有类义复用词语的是(A)(B)(C)(D)A.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B.士大夫不耐痛养,必欲除之。

C.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

D.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④含有分数的是()(B)(C)(D)A.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B.检其平日所服,寒凉者十六,补肝肾者十三。

C.丸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D.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一服喘定十之五。

⑤属于对举词组的是(A)(B)()()A.“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的“嗜欲”与“权位”B.“暴过不生,苛疾不起”的“暴过”与“苛疾”C.“数月运腕,始成篇帙”的“运腕”与“篇帙”D.“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的“炎晖”与“药石”⑥说法正确的是(A)(B)(C)(D)A.“粤”用于句首,是语气助词。

B.“为”用于句末,是语气助词。

C.“云”用于句末,是话气助词。

D.“之”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是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⑦说法正碓的是(A)()(C)(D)A.“屈信”搭配,“信”通“伸”。

B.“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