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28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考实用潮汕丧葬礼俗Word格式.docx

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

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

“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墓碑上已有刻字。

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二)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

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

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

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极尽奢华;

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

今天,实行火葬后,大部分人都购买大小适中的棺木,因为太大了,会进不了火葬炉,最后只能把棺木掀开,这样就显得太可怜了,得不偿失。

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

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三)送终

一般情况下,临终者身边都有许多亲属(尤其是临终者的儿女)相伴。

据说,如果临终者有什么挂念的人或事,比如挂念子女还没到身边,孙子还没满四个月等等。

那他会等,等到那人到了,或时间到了才会去世。

有经验的老一辈会根据临终者频繁“拉黑屎”来判断是不是将要走了,接着告诉亲属得轮流陪伴在临终者身边。

亲人们为了使死者的亡魂减少在黄泉路上的艰苦磨难,便事先在大门前放一顶纸轿。

当死者亡故时,立即把纸轿烧掉。

这样,死者的亡魂就可以乘坐着轿子,比较轻松地到地府“报告”了。

相传,如果是在早上去世的话,则说逝者顾子孙,希望子孙将来有好运;

如果是在晚上去世的话,则说他不顾子孙,只顾自己,把所有好的都带走。

(四)停尸公厅

当从临终者的神情中窥视出临终者已经去世后,亲人便把其抬到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

这是有讲究的。

在死者上公厅前,必须把安放在公厅里的祖宗的香炉或牌位移走,把挂在公厅里和死者家里的“天公炉”用红纸包裹好。

在潮汕地区,逝者寿终年岁达到50岁时,称为“上寿”,可进入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

如果逝者寿终年岁不足50岁,被称为“唔上寿”,只能安放在稻草和草席上,整个过程就只能是冷冷清清地草草了事。

逝者已远,亲人们痛定之后却还有许多事需要忙。

当死者亡故后,死者的亲族中便会有若干人(一般是3~5人)组成一个办理丧事的小组。

他们都是比较年长、有经验的人。

他们将全权办理整个丧礼过程中的一切事务:

安排程序、收受礼金、发送回礼、记账等。

在整个丧礼过程中,处在悲痛中的死者家属就不用凡事都亲力亲为了。

(五)沐浴更衣

家属应煮好一瓢水,用一个钵盛着,再用一条毛巾包裹着三根香,扎紧后蘸上水,象征性地在死者身上擦三下,此过程被称为为死者“洗香水”。

沐浴完毕就是更衣(俗称“穿寿衣”)。

潮汕地区,死者所穿的衣服看起来较传统的、华贵的,有点像古时村中“员外”、“夫人”穿着的衣服,称为“寿衣”。

“寿衣”的件数由家属“量力而为”,但最低不能少于7件,最高则可达23件,且都应是单数。

在穿戴上,男女不尽相同。

男的穿长衣,外加马褂,再戴橄榄帽;

女的穿宽袖衣、裤子和腰裙,再戴圆帽。

另外,家属还要用一条新毛巾包好一把扇子,让死者握在左手,将一个袋子置于死者右手,袋中装有“五种”。

在这个过程中,如死者为女性,儿媳要为其梳头,还要边梳边做“四句”。

这是一种孝道的象征,意思是叫祖母走好,不要记挂家人。

穿完寿衣,将死者置于公厅中,再用棺被盖上,红被在上,白被在下,俗谓“死人似虎”,是为防止惊吓到活人,而实际上也是为不让家属见了伤心。

除此以外,家属还要在死者的脚跟一侧,放置一盏豆油灯,称为“脚尾灯”。

灯是为死者阴间照明引路的,不能灭。

并在其周围备有一捆稻草。

同时,还要放一个盆,子女守灵时要不时地烧纸钱,意思是父母到阴间的路费。

最后,在死者身旁放置两个纸人,俗称“随身港(埋)”,皆为供死者阴间相伴和使唤的随从。

另外,还有一个称为“打牒”的环节。

在父母双方都还健在之时,所有的女儿要一起到寺庙或庵为母亲打“牒”。

“牒”实际上是一道灵符,上面盖有寺庙或庵的印,并且是由法师做过法事的,俗称“女子打牒还母恩”,以表女儿的孝心,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据说,这张“牒”是母亲在阴间的通行证。

在母亲亡故,并“沐浴更衣”后,便将“牒”贴在母亲额头上,以此证明这是一位好母亲,受子女爱戴,儿子养其终老,女儿也回来报恩,这样的母亲在阴间也同样受到尊敬,可以在阴间享福。

据说,当死者的尸体、衣物、棺木等腐化、消失时,这张“牒”仍能保持得相当完好。

“牒”的重要性让许多海外华侨都回到故乡为母亲“打牒”报恩。

(六)“买水”

孝子(一般为大儿子或长孙)拿着一个陶钵来到溪边,投下两枚钱币,“买”水回家。

现在一般为一个形式,即陶钵里的水是自己准备的矿泉水,然后弄个姿势,再把矿泉水倒进陶钵内,因为不可能让父母喝现在受严重污染的溪水。

这个程序是不能省的,如果是父母早逝,孩子还小的话,也得执行。

有些人说孩子还小,先瞒着,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说,可是这个程序还需要逝者的大儿子或长孙来执行。

(七)守灵

守灵是传统丧俗礼节之一。

守即守护,所以守灵又是护灵。

守灵在某些地区也叫“守夜”。

亲人相继回家休息,女儿们也必须回家,留下几个人守灵(一般是儿子或者亲族里比较亲的)。

这一夜,守夜人的神经是无法放松的。

守夜人的责任有两项:

第一是象征性保护尸体不受外鬼侵犯。

第二是不要让猫狗靠近尸体。

一般守夜的时间是,从逝者去世的第一天到逝者“出山”为止。

有的村是规定七天后“出山”,有的村是要把子女的生辰八字拿去叫人看日子,也就是择个“好日子”再“出山”。

(八)报丧

次日,办理丧事小组应派人到各亲友处报丧,告知死者已故的消息。

亲戚朋友包括已嫁女儿的夫家,只有接到丧报后,才能前来吊丧。

因为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内亲和外亲也分得特别清楚。

“走仔饲大别人个”,“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父母不由女儿赡养,其财产也不由女儿继承。

双亲也被当作家中男丁的“财产”拥有。

家中有事,外嫁女儿不能发表意见,更无权作出决定。

父母亡故也如此,未得兄弟通知,女儿不得回家哭丧。

报丧者不得入屋,只能唤受报人出屋。

受报人应拿一碗清水(里面放了七色线)到门口,给报丧者喝一口,并给报丧人红包,以表谢意。

亲友闻讣讯后,送款若干以助办理丧事,俗谓“送纸礼”。

送款多少,各人量力而为,但钱款数目的尾数必须是一,如41元、111元等,取其意为家中仅有一人亡故。

钱款可让报丧者带回,也可以亲自送上门。

而家属则应在为死者做完法事后,备小红绳、糖果、方便面(正月用“大吉”代替)和毛巾送与帮忙办丧事的人和“送纸礼”的人,俗称“扎彩”。

(九)“吊生”

“吊生”或称“凭吊”。

这个程序要按你丧礼举办的规模而定,而且都是亲族里的妇女来的,男士不用。

如果只是一般规模而已,那么就只需两次,一次是逝者过世的第二天早上,一次是“出山”的那天早上。

如果是大规模的话,那么就要从逝者去世的第二天早上,一直到“出山”的早上,每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举办一次。

要求逝者的亲属跪在逝者的棺木两边哭丧,逝者接受妇女们的跪拜。

主要表达家属对逝者的留恋,说明逝者深受大家喜欢,大家都不舍得他走。

(十)入棺

入棺,潮汕人亦称之为“落寿”,一般是看日子的。

死者家属应备好适中棺材(一般以火葬炉的入口的大小为准),打开后以石灰、茶叶等具有防腐作用的物品垫底,使尸体不致过快腐化。

死者家属还得向祠堂借来长板凳置于厅堂。

死者安置入棺内完毕,子女再以纸钱填棺内,一为稳住尸体,防止运送过程中有所易位;

二为尽孝心,让死者在阴间做个富有的人。

填满后加盖,再加钉。

每副棺木,无论大小,都只用六钉,俗称“六支棺材钉”。

边下钉边念“四句”,其内容如下:

安头钉,万事兴;

安二钉,子孙昌盛;

安三钉,三朝元老;

安四钉,四季兴隆;

安五钉,五代同堂;

安六钉,安到圆,内外子孙富贵万万年。

六钉加满时,“四句”正好念完。

加钉完毕,盖上“盖单”,并撤掉“脚尾灯”。

出殡必须选择吉日吉时,因此在未出殡前,棺木用两条长板凳垫着,棺木仍安放于公厅。

(十一)披麻戴孝

儿子、女儿、儿媳必须披“大麻”,即穿上粗糙的麻布丧服,戴麻帽,穿草鞋,同时腰缠一条粗大的麻绳,麻绳上串着五个不同颜色的小麻布袋,称之为“五色袋”,并在各个袋子里分别装上“五种”。

女的还要披上麻布头披,把整张脸都遮起来。

孙子、孙媳、侄子、侄媳则披“麻仔”,即穿麻布丧服,戴麻帽就行了。

女婿穿白衣和黑裤,戴通帽。

孙女婿穿素色衣和黑裤,戴白帽。

外孙或为出嫁的孙女则穿素色衣和黑裤,头戴白帽或白头巾。

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亲戚,男的要穿白长衣(衣长及膝)和黑裤,戴白帽;

女的要穿白衣和白裙,也要披上白色头披遮脸。

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世交,则穿着素色的衣裤,手系黑带。

(十二)“出山”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前,棺木顶上披一条被单,再加一条青色大裙,以备“回灵”时使用。

“出山”前要拜祭,这个环节被称为“拜上路”,礼节比较繁杂。

供桌上放着五份茶、酒、汤圆、饭,五种斋菜,“五牲”,猪头、酵粿、甜粿、汤圆、甜饭(上面加一个红鸡蛋)、水蟹,用深竹箶装饭、米各一箶(每个儿子都要备上一套)。

米箶上放一个竹圈子,还要有一个米筒,米筒中放一把韭菜,韭菜上放一片白猪肉,还要摆上白蜡烛、灯火。

拜祭的东西都要放上竹叶或松叶,称为“放青”。

祭拜完毕,一般会把为逝者梳洗的器具和家里关于逝者的不要东西放到溪边。

棺木捆绑妥当,“棺材虎”抬起棺材,并一脚踢翻垫棺材的长板凳。

另外,还要事先准备好“火引”(用纸编成的),每个儿女都要一条,但只要孝子带一条随棺木“出山”就行了,其余的放在家中。

当“棺材虎”一脚踢翻长板凳时,点燃一串鞭炮,送丧队伍便放声痛哭。

这时,队中的女人应用宽大的衣袖遮住脸,低头放声哭着,叫着死者的名字。

队伍紧跟棺材开始向事先择定的路线走去。

这个过程是相当讲究的:

(1)送丧的队伍。

队伍长短虽没有具体规定,视死者年岁、社会地位、家族大小和所办的规模而定。

送丧时,由一位较年长的亲人走在最前面,称之为“引路人”。

他用一把锄头挑着一个装满纸钱的竹篮,边走边撒纸钱。

跟在棺后的按序是儿子、孙子、侄子、女婿、儿媳、女儿,族里的亲人则按亲疏排列,女在前,男在后。

(2)家属缺席等特殊情况。

如果孝子已过世或因事不能参加送丧,那么必须由其子代替。

代替者必身穿自己的衣服,头戴父亲的帽子,意为代孝子尽孝。

如果亲属缺席,则要请一个亲人用一个大盘盛着与缺席者身份相应的披麻戴孝时的帽子或头巾以此代替。

(3)送葬路线。

潮汕地区旧民宅建筑中,都设有外露的水沟,供排水排粪用,俗称“屎沟”。

这种水沟不同于城市的下水道:

第一,水沟的设置应和整座房子的格局统一起来,不能破坏房子的布局;

第二,潮汕地区,水被视为钱财的象征,其流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钱财去向和兴衰。

基于以上两点,潮人在修水沟时是相当讲究的。

送丧时,队伍必须顺着水沟水的流向走,谓之“顺灵”。

回来时,也应绕道而回,避免逆水而上,造成“逆灵”,招惹不利。

送丧队伍到某一选定交叉口便停下来,向棺中死者拜别,折了“青榕”插于头上,便开始绕道而回了,儿子都跟着棺材上山安葬死者,现在是直接送上火葬场派过来的车到达火葬场火化,之后再送上山。

到了墓地,先开圹。

孝子要将圹底下的一团泥土装到大青裙里带回去。

而后种“种子”,安葬死者,再以香烛拜祭,儿子们的杖都放于坟前,以“三牲”谢土地爷,化了纸钱便“回灵”了。

最后,孝子手执“火引”,带着大青裙和其他人一起回家。

“回灵”是一路烧香,将死者魂魄引领回家,设置灵堂。

在孝子带领死者魂魄归来前,死者儿媳、女儿必须照看着刚刚拜“上路”的香炉碗,香火不能中断,一直等到孝子归来。

(4)魂魄被请进灵堂后,须再行拜祭。

此时,只须准备三种水果和汤圆即可。

另外,孝子到家后,将裙里的泥土放于死者的香炉碗中,并在门上悬挂一盏白皮蓝字的灯笼,父亡则写一“严”字,母亡则写一“慈”字,将红门联换为白底蓝字的门联,凡是在场帮忙的人都要吃汤圆。

与此同时,不论白天黑夜,孝女都要带着“火引”和一对灯笼(灯笼上有女婿家的姓氏)回家。

(十三)做功德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后,接着是做功德的环节,只有在做了功德后才可以拜旬。

那些送丧回来的妇女会到逝者的家里帮忙打扫,因为从逝者去世直到“出山”这段期间,逝者家里是不允许拿扫把扫地的。

只有等到“出山”完,才会进行一次大扫除。

主要也是为晚上或者第二天晚上的做功德做准备。

做功德就是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大家都洗好澡,男的就按照“出山”的队伍到村的老爷宫去“请经”。

这是民间宣告死亡的一种形式。

潮俗语言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是指这种向“老爷”注销死者“户口”的形式。

女的就在家里拜,主要拜佛祖和逝者的香炉碗,这是有讲究的,佛祖拜三下,逝者的香炉碗拜四下,妇女在拜的过程中还得穿着大青裙。

男的回来之后,也要拜佛祖和拜逝者的香炉碗,也是拜三下和四下,其间,逝者男的家属要跪在逝者香炉碗的两边。

拜完之后,一般会留下吃一碗面汤再走,以前是要求“吃桌”的,现在大家都从简了。

吃完之后,亲戚朋友大多都回家了,只有比较亲的亲人留下来帮忙。

接着得准备一桌给法师吃,他们的东西比较讲究,也就是得弄一只桌给他们吃,即他们“吃桌”的习俗还保留着。

三个法师(规模比较大的是五个法师或更多)吃完后,大概晚上七点的时候,就开始主持法事。

其间,孝子一切行为都听法师指挥。

先在灵堂上挂起大士画像、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图等。

法师先诵灵前经,继做“四出连”,若死者是男性,则只做“挨塔”和“过桥”,若死者是女性,则“挨莲池”、“过桥”、“礼血盆”、“散花”四个节目要做全。

“挨塔”或“挨莲池”时,先将纸塔吊在厅中,由和尚诵经,遍请诸仙,然后执起引路幡,领着孝子绕塔或绕池而走。

“过桥”则以椿椅摆开当桥,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炉跟随过。

“四出连”均有“请仙曲”、“引魂曲”等歌谣。

做完“四出连”,便请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

厅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围住,和尚执引魂幡放于席中,边摇铃边诵经,孝子则跪拜于地。

然后烧冥衣,办粿品祭拜,烧库钱用具,给死者到阴司使用,俗称“追荐”。

最后,要求长媳得把盆中水倒掉。

至此,做功德就算结束。

接着,就是法师诵半夜经,一般要诵三、四个钟头,主要是帮助灵魂超度。

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结束。

如果你比较有钱,想弄大规模的话,则在做完法事的第二天早上,还得进行一次放生仪式。

同样,队伍跟“出山”时候的队伍是一样的。

这时的队伍主要顺着村里的大溪道走,最后到达村里的“祖师公”那里,进行放生,放生的主要有水鸡、鳝鱼和鳖等等。

队伍回来后,还得给每个人准备一碗甜汤。

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才算真正的结束。

(十四)拜旬

接下来是拜旬,每十天为一旬,共祭拜九个旬(第九旬不用拜)。

除六旬由孝女负责外,其余各旬均由孝子负责,并且祭拜的物品必须逐旬增加。

头旬是从逝者去世的那天算起的第九天,因为一般头旬要求提前一天。

也有的人由于“出山”的日子看得比较晚,所以头旬就不用拜了,到时候直接拜第二旬就行了。

做头旬,祭拜的物品与“出山”时祭拜的一样,还必须增加纸制品,如眠床、蚊帐、被褥、衣橱、箱子、桌椅等日常用品,还有纸桥、随身的奴婢(纸人)等,只有头旬和六旬要有纸制品,其余各旬则不用纸制品。

六旬由孝女负责,祭拜物品与上同,略有增加。

祭拜之前,必须写请帖邀请所有参与丧事办理的人。

孝女根据自己经济情况,有的以一般饭菜请之,有的则“做桌”请之,以表谢意。

同时,孝女、女婿“脱孝”。

七旬祭拜后,孝子、孝孙等所有人“脱孝”。

八旬,必须请一个巫婆来“开口”,代死者说话,但不管说得对也好,不对也好,其意只是使死者下世不会成为哑巴,此环节称为“落神鬼”。

九旬免拜,因有怪例,就是不论怎样,凡是九旬就不拜。

那天早上不论老少都要关门而出,等到晚上才回家。

完旬(也就是“百日”)拜毕,结束。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时间过长,太麻烦,就缩减为拜三旬(头旬、六旬和完旬),这样东西就得准备多一点,也就是说一个月就能搞定。

百日之内,不可以拜神明,但可以拜祖宗。

逢年过节,逝者都得提前一顿祭拜,也就是说,本来是中午去祠堂祭拜的话,那么就得在早上就先祭拜,这个规矩得持续到“拜三年”之后才可以免除。

百日之内,如果有儿子、女儿或孙子之类的有对象,也可以立即结婚,不然就得等到三年之后才能结婚了。

死者去世一周年祭拜,称为“拜对年”;

去世两周年祭拜,称为“拜三年”。

拜祭物品与头旬相同,但数量必须增加。

如此,丧葬礼俗才告完毕,死者以后成为家庭的祖公或祖玛,可以和祖上同受祭拜。

有的人“拜三年”当天就直接“包香火”送到祠堂,跟其他祖先一样,逢年过节再祭拜,到时多添加一副碗筷就行了。

有的人就没,那么每年都得在他去世那一天来祭拜一次,俗称“做祭”。

还得祭拜鸡、鸭和红粿、油粿之类的东西,一般比较麻烦。

参考文献

[1]陈传佳.潮学谭稿[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苏克.潮汕地区做亡斋风俗述论[M].广州:

花城出版社,20XX

[3]李仲祥,王增永.婚丧礼俗面面观[M].济南:

齐鲁书社,20XX

[4]郭合音,郑晓纯,朱泽鹏,张贤明.潮汕丧葬礼俗调查报告.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