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35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忠义第十四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了,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

谢叔方真是仁义。

  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并封他为右翊卫郎将。

  原文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

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

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

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

  见者咸叹曰:

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注释①代王侑:

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

  ②唐公:

唐高祖起初的封号。

  译文贞观元年,太宗曾经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

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用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当时姚思廉正在洛阳,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写了一封信:

想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

  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都逃散了。

  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

  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思廉严厉地叫道:

唐公举义兵,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等在代王面前不得无礼!

众人敬服他的言行,稍稍退却后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

  没过多久,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允许他扶代王侑到顺阳阁,思廉哭泣着拜谢而去。

  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地说:

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

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他吗?

原文贞观二年,将葬故息隐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徵与黄门侍郎王珪请预陪送①。

  上表曰:

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龙楼,垂将一纪。

  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②,负其罪戾③,置录周行④,徒竭生涯,将何上报?

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冈有感⑤,追怀棠棣,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远期有日。

  臣等永惟畴昔⑥,忝曰旧臣⑦,丧君有君,虽展事君之礼;

宿草将列,未申送往之哀。

  瞻望九原,义深凡百,望于葬日,送至墓所。

  太宗义而许之,于是宫府旧僚吏,尽令送葬。

  注释①陪送:

陪灵送葬的意思。

  ②夷戮:

被杀死。

  ③罪戾(ì

):

罪过。

  ④周行(á

ɡ):

这里指仕宦的行列。

  ⑤陟冈有感:

意谓思念兄弟。

  《诗经·

陟帖》: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⑥畴(ó

)昔:

往昔。

  ⑦忝(ǎ)曰旧臣:

有愧于称为旧臣。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将要埋葬息隐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徵与黄门侍郎王珪请求陪灵送葬。

  并向太宗上表说:

我等受命于太上皇,在东宫做事,出入东宫将近十二年。

  隐太子与皇室中的一些人勾结叛乱,得罪了百姓和神灵,我们都甘愿受罚受死,担负罪过,但却没有如愿。

  陛下既往不咎,反而赐予官职,臣等怎样报答呢?

陛下德义广播,道义超过历代国君,想着过去之情,能够明晓国家大义,展示骨肉间的深情,重新安葬二王。

  现在离安葬的日子不远了,我们是二王旧臣,旧君死后又侍奉新君,已施行了侍奉新君的礼节,而旧君的坟上长满了野草,万事尽毕,可是我们还没表达送葬的哀思。

  瞻望墓地,希望在安葬的当天,我们能送二王的灵柩到墓地。

  太宗感于魏徵等人的情义,允许了他们。

  于是太宗下令,凡是二王宫中的官吏都去送葬。

  原文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

王珪曰:

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谏炀帝,令还京师。

  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瘴疠之地①。

  有虎贲郎中②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

  太宗曰:

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

  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③,遽杀其奴。

  又遣其子往,乃云:

‘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

  ’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

  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

‘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言尽,追兵擒之。

  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④。

  此之忠节,足可嘉尚⑤。

  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注释①瘴疠(à

ɡì

)之地:

湿热疫病地区。

  ②虎贲郎中:

在皇帝身边担任卫戍的官员。

  ③招慰:

招安抚慰。

  ④托疾固辞:

假说有病而坚辞不受。

  ⑤嘉尚:

赞赏之意。

  译文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们说:

忠臣烈士,哪一个朝代没有呢?

你们知道隋朝谁是忠孝贞良的人?

王珪说:

我听说太常丞元善达留守京城,见群贼乘机叛乱,于是到江都,向隋炀帝进谏,让他还师京城。

  炀帝不听劝告,元善达哭着极力劝谏,炀帝大怒,于是派遣他到边塞从军,最后死在瘴疠横行的地方。

  还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作卫士,当宇文化及起兵叛逆时,独孤盛一人,抗拒而死。

  太宗说:

屈突通为隋将,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领兵向东逃窜。

  当我们的军队追到桃林的时候,我派遣他的家人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

  后来我们又派遣他儿子去,他却说:

‘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经侍奉两代帝王。

  现在是我以死保全节的时候,你我过去是父子关系,现在我们是仇敌。

  ’于是拿箭射他儿子,他的儿子只好逃走了。

  最后他所带领的士兵全都逃走,只剩他一人。

  屈突通向东南方向大声痛哭着说:

‘我承受国恩,担当统帅,智能与力量都用完了,导致今天的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

  ’话没说完,我们追上的兵士就擒住了他。

  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托病拒绝了。

  这种忠义操守,足堪嘉奖。

  于是下令有关部门,查访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因敢于直谏而被诛者之子孙,上奏朝廷。

  原文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

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

  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

  今赏公忠謇,有此迁授。

  叔达对曰:

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

臣所以竭诚进谏。

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加封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对他说:

武德年间,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申明我有打败敌人平定疆土的功劳,不可以罢免我。

  我本性刚烈,如碰到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从而导致疾病终至死亡。

  今天为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所以将升迁你。

  陈叔达回答:

我认为隋朝父子自相残害,是导致灭亡的灾祸,我那时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管后车不改前辙呢?

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

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大计。

  原文贞观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①闻,及身殁后,其家卖珠。

  太宗闻之,乃宣于朝曰:

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深理②之,不可舍也。

  侍中魏徵承间③言曰:

陛下生平言此人浊,未见受财之所,今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终始不渝,屈突通、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有一匹羸马④,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

  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大蒙赏赉,居官殁后,不言贪残,妻子卖珠,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

  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

  太宗抚掌曰:

造次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并勿问之。

  其屈突通、张道源儿子,宜各与一官。

  注释①清慎:

小心为官,清正廉洁。

  ②深理:

认真追究。

  ③承间:

抓住空隙。

  ④羸马:

病弱的马。

  译文贞观八年,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廉谨慎闻名,李弘节死后,他的家里要变卖珠宝。

  太宗听了这件事,在朝堂上说:

此人在世的时候,宰相都说他清廉,今天既然这样,那么推举他的人怎能没有罪过呢?

必须好好地查证一下,不可掉以轻心呀。

  侍中魏徵私下对太宗说道:

陛下一直说这个人不清白,但没有看到他接受财物。

  现在听说他的妻子卖珠宝,又要治他的罪。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廉谨慎,自始至终不改的,只不过是屈突通、张道源罢了。

  突通三个儿子来应选,只有一匹不好的马,张道源的儿子穷得无法维持生计,没有见陛下有一句话涉及这件事。

  现在弘节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前前后后都大受奖赏,弘节死后,并没有什么关于他贪婪的言论,妻子卖掉珠宝首饰,并没有什么罪过。

  认为一个人清白,就什么都好;

怀疑一个人不清白,就连举荐的人都要受到责备,虽然说痛恨邪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喜欢善行却也不见得深厚。

  我暗暗思量这种做法,没有见到其中可以值得称道的,我担心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些事,必然产生许多不好的议论。

  太宗听了拍手称赞道:

这是我做事不好,没有思考成熟,说错了话,现在才知道一个人要不说错话也不容易呀,李弘节的事不要过问了。

  像屈突通、张道源的儿子,都应该各授予一个官职。

  原文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①黜陟使②,畿内道③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

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

右仆射李靖曰:

畿内事大,非魏徵莫可。

  太宗作色曰:

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徵出使?

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

  公等能正朕不?

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④。

  乃即令李靖充使。

  注释①诸道:

唐分天下为十道:

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②黜陟使:

皇帝特派到各道去考察官吏好坏,给予升降的大员。

  ③畿(ī)内道:

唐建都的地方,即关内道。

  ④大非道理:

太没有道理。

  译文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唯独关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决定亲自确定这方面的人选,太宗问房玄龄:

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右仆射李靖说:

关内道的事务重大,只有魏徵才行。

  太宗严肃地说:

我要到九成宫,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徵出使?

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为了让他观察我的是非得失。

  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

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

  于是命令李靖担任关内道黜陟使。

  原文贞观九年,萧瑀为尚书左仆射。

  尝因宴集,太宗谓房玄龄曰:

武德六年已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

  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乃赐诗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瑀拜谢曰:

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译文贞观九年,萧瑀担任尚书左仆射。

  一次,与一些大臣在一起宴饮时,太宗对房玄龄说:

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储君的意思。

  我在这个时候的确功劳很大,却不能够被兄弟们容忍,的确有害怕赏罚不分明的担忧。

  萧瑀这个人不能用财物引诱他,不能用刑罚威胁他,真是国家的人才啊。

  于是赐诗写道:

大风能够知晓劲草的品格,患难能够考验大臣的忠心。

  萧瑀拜谢说:

承蒙你的训诫,赞许我的忠贞,我虽死犹生。

  原文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①墓,伤其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

  房玄龄进曰:

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不觉助伯起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

  伏读天文,且感且慰,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励名节,知为善之有效!

注释①杨震(?

—):

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

  少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称为关西孔子。

  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

  他曾多次上书切谏,后被诬自杀。

  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墓,为他的忠贞而死于非命感到十分悲伤,亲自撰文祭奠他。

  房玄龄进言道:

杨震当年死得冤枉,数百年后才遇到英明的圣主,圣主停下高贵的车马,与神一同拜祭他,这真是虽死犹生。

  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

  拜读陛下的祭文,既感动,又欣慰。

  凡是有德行节操的君子,怎敢不勉励名节,知道为善终有好报。

  原文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

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

  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

  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特进魏徵对曰:

昔豫让为智伯①报仇,欲刺赵襄子②,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

‘子昔事范、中行氏③乎?

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

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

’让答曰:

‘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

  智伯以国士④遇我,我以国士报之。

  ’在君礼之而已。

  亦何谓无人焉?

注释①智伯:

名瑶,号襄子,晋智宣子之后,为韩、赵、魏所灭。

  文中提到的豫让是智伯之臣。

  ②赵襄子:

名无恤,晋赵简子之后。

  ③范、中行氏:

春秋之世,晋有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称为六卿。

  春秋末年,六卿日强,各据采地,互相攻伐。

  ④国士:

旧称一国杰出的人物。

  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对侍臣们说:

夷狄杀掉卫懿公,吃掉他身上所有的肉,只留下他的心肝。

  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抢地的大哭,用刀取出自己的心肝,而把懿公的心肝藏在自己的腹中,今天要找到这类人,恐怕不容易了。

  特进魏徵回答说:

古代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获了他,对他说:

‘你曾经在范氏、中行氏的名下做臣子,可是智伯把他们全杀光了,你于是投身智伯,你不为你的主人报仇;

现在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

’豫让回答说:

‘我辅佐范氏和中行氏时,他们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报答人的方法报答他。

  智伯用对待贤士的礼节对待我,当然我也要以贤士的方式报答他。

  ’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君对臣子的态度,怎么能说没有这种人呢?

原文贞观十二年,太宗幸蒲州,因诏曰:

隋故鹰击郎将①尧君素②,往在大业,受任河东,固守忠义,克终臣节。

  虽桀犬吠尧③,有乖倒戈之志,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

  爰践兹境,追怀往事,宜锡宠命,以申劝奖。

  可追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注释①鹰击郎将:

隋制,亲侍置鹰扬府,设鹰扬郎将之职,后将副将改为鹰击郎将。

  ②尧君素:

魏郡人。

  隋炀帝为晋王时,尧君素守侍左右。

  炀帝嗣位后,擢为鹰击郎将,及至天下大乱,尧君素所部独全。

  后来屈突通守河东,败后诱尧君素投降,君素指斥屈突通不义,其妻来劝,又引弓将她射死。

  后为左右所害。

  ③桀犬吠尧:

桀为夏代暴君,他养的狗也会向尧这样圣明之君狂吠,因为它只听命于自己的主子,不问谁善谁恶。

  译文贞观十二年,太宗游幸蒲州,下诏说:

隋朝已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大业年间受命守护黄河以东的地区,他恪守忠义,尽忠臣节。

  虽然他明珠暗投,确实违背了弃恶投明的做法,但疾风之中方见劲草,寒冬季节才显松柏。

  对隋朝来说,毕竟表现出他的一片忠心。

  现在重蹈旧境,回忆往事,想起来应该给予他奖励。

  可追封他为蒲州刺史,寻访调查一下他子孙的情况报上来。

  原文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

梁、陈名臣,有谁可称?

复有子弟堪招引否?

文本奏言:

‘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惟尚书仆射袁宪独在其主之傍。

  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国子司业承家,托疾独不署名。

  此之父子,足称忠烈。

  承家弟承序,今为建昌令,清贞雅操,实继先风。

  由是召拜晋王友,兼令侍读,寻授弘文馆①学士。

  注释①弘文馆:

唐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

  聚书二十余万卷。

  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政事。

  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勘正错谬。

  设馆主二人,总领馆务。

  学生皆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译文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中书侍郎岑文本说:

梁、陈两朝有名望的大臣,有谁可以值得称道?

他们还有子弟可以推荐任用吗?

岑文本启奏道:

隋军攻入陈朝时,陈朝百官逃奔散离,没有留下来的,只有尚书仆射袁宪独自留在他的主子身边。

  王世充将要接受隋越王杨侗的禅让,百官纷纷上表劝他当皇帝,只有袁宪的儿子国子司业袁承家借口有病未在劝进表上签名。

  这样的父子,足可称为忠烈。

  袁承家的弟弟袁承序,现在做建昌县令,为官清廉,情操雅正,真能继承父兄的风骨。

  于是召进袁承序任命为晋王友,并叫他陪侍指导晋王读书,不久又升他为弘文馆学士。

  原文贞观十五年,诏曰:

朕听朝之暇,观前史,每览前贤佐时,忠臣徇国,何尝不想见其人,废书钦叹!

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①,或当见存,纵未能显加旌表②,无容弃之遐裔③。

  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节子孙,有贞观已来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录奏闻。

  于是多从矜宥④。

  注释①胤绪:

后代,后嗣。

  ②旌表:

旧时对所谓忠孝节义之人,用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加以表彰叫做旌表。

  ③遐裔:

僻远之地。

  ④矜宥(ò

怜悯宽宥。

  译文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诏说:

我处理朝政的空闲时间,阅读前朝史书,每看到古代的贤臣辅助国家,忠义的臣子以死为国效命,我真恨不得与他们相见,然而只能掩卷叹息!

近代以来,时间距离现在还不算久远,我们还可以找到忠臣烈士的子孙加以表彰,就不要有所遗弃。

  周、隋两代名臣和以忠尽节的臣子的后代,在贞观以后犯了罪被流放发配的,命令负责管辖他们的人把情况整理好报上来。

  于是对这些人从轻发落,并予以抚慰。

  评析本篇与下篇《孝友》是作为对臣下百姓提出的两条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要求。

  在本篇中,唐太宗立意要表彰宣传一切对君王愚忠的言行。

  如冯立之对于隐太子、姚思廉之对于隋代王,都被认为是值得嘉许的。

  就连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久攻辽东安市城不下,也要装腔作势地嘉安市城主坚守臣节,赐绢三百匹,以劝励事君者。

  同时还一再下令表彰历代那些固守忠义,克终臣节的官吏及其子孙,以此鼓励当代和后世一切臣民誓死效忠君王。

  当然,封建君臣在对忠义含义的理解上还是有出入的,如唐太宗十分欣赏春秋战国时卫懿公的臣子弘演,此人竟忠义到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的程度。

  他感慨地说:

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而魏徵则认为忠义应是君臣双方面的事,他以当年豫让之语对之:

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

  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

  所以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这是魏徵替唐太宗设计的培育忠臣的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