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61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Word下载.docx

2平面近井点应按本规范第3章精密导线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最短边长应大于50m,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

10mm。

8.2.8高程近井点应利用一、二等水准点测定,并应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高程近井点应按本规范第4章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Ⅲ定向测量

8.2.9根据现场条件,定向测量可采用一井定向、两井定向、陀螺全站仪和铅垂仪组合定向、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和投点定向法等。

8.2.10采用一井定向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竖井内应按本规范附录C.0.1悬挂2根钢丝组成联系三角形。

有条件时,应按本规范附录C.0.2悬挂三根钢丝组成双联系三角形。

2布设井上、井下联系三角形时,竖井中悬挂钢丝间的距离c应尽可能长;

联系三角形的连接角γ和α及γ′和β′均宜小于1°

,呈直伸三角形;

a/c及a′/c宜小于1.5,a、a′为近井点至悬挂钢丝最短距离。

3宜选用

0.3mm钢丝,悬挂10kg重锤,重锤应浸没在阻尼液中。

4联系三角形边长测量可采用电磁波测距或经检定的钢尺丈量,每次应独立测量三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各测回较差应小于1mm。

地上与地下丈量的钢丝间距较差应小于1mm。

钢尺丈量时应施加钢尺检定时的拉力,并应进行倾斜、温度、尺长改正。

5角度观测应采用不低于Ⅰ级全站仪,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六测回,测角中误差应在±

1″之内。

8.2.11采用两井定向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井定向应按本规范附录C.0.3所示,在已经贯通的两相邻竖井内各悬挂1根钢丝或采用铅垂仪代替钢丝。

2两个竖井中悬挂的钢丝应符合本规范第8.2.10条3款的要求,投点中误差不应超过±

2mm。

3架设钢丝时,应按本规范第8.2.10条4款和5款的要求测量钢丝的平面坐标。

采用铅垂仪代替钢丝时,每次应在基座旋转120°

的三个位置,对铅垂仪的平面坐标各测一测回。

4地下两投测点之间应沿连通的最短路径布设精密导线,并按本规范第3章精密导线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两井定向的数据应按无定向导线平差方法计算处理。

5地下定向边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2.2条的要求。

8.2.12采用陀螺全站仪+铅垂仪组合定向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陀螺全站仪+铅垂仪组合定向测量方案宜按本规范附录C.0.4进行。

2陀螺全站仪包括悬挂带型或磁悬浮型陀螺全站仪,陀螺全站仪标称定向精度不应低于±

15″,铅垂仪投点误差不应超过±

0.2mm。

3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可采用逆转点法、中天法、时差法,自动陀螺全站仪可采用积分法、阻尼法等进行数据采集。

使用磁悬浮类陀螺全站仪可采用光电力矩式寻北法。

4地面已知边陀螺观测站应无明显震动、风流和交通、人流影响,并避开高压电磁场;

地下定向边陀螺观测站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5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地面已知边”的测量程序;

使用磁悬浮类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的测量程序。

地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测量每次应测三测回,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应小于20″。

6测定仪器常数时地面已知边应与地下定向边的位置尽量接近,否则应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改正。

测前、测后各三测回测定的陀螺仪常数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15″。

7测量前应检查陀螺仪器常数的稳定状态。

每次陀螺仪、铅垂仪组合定向应在三天内完成。

8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时,绝对零位偏移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正;

观测中的测前、测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9铅垂仪投点时,铅垂仪的支承台(架)与观测台应分离;

铅垂仪的基座或旋转纵轴应与棱镜轴同轴,其偏心误差应小于0.2mm;

全站仪独立三测回测定铅垂仪的坐标分量互差应小于3mm。

8.2.13采用导线直接传递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应按本规范第3.3节精密导线网测量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2导线测量时,宜采用具有双轴补偿的全站仪,无双轴补偿时应进行竖轴倾斜改正;

垂直角应小于30°

仪器和觇牌安置宜采用强制对中或三联脚架法;

测回间应检查仪器和觇牌气泡的偏离情况,气泡偏离超限时应重新整平。

3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宜独立进行两次,符合较差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定向测量成果。

8.2.14采用投点定向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钢丝或铅垂仪利用施工竖井或钻孔投点测量时,投测的两点应相互通视,其间距应大于60m。

2架设钢丝或铅垂仪投点时,应独立测量三次,并应按本规范第8.2.10条4款和5款要求测量钢丝的平面坐标。

3与钢丝或铅垂仪的联测应按本规范第3.3节精密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

4各次间投点坐标分量互差应小于3mm。

Ⅳ高程传递测量

8.2.15高程传递测量应包括地面近井水准测量、高程传递测量以及地下近井水准测量。

8.2.16测定近井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近井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一、二等水准点上。

近井水准测量,应执行本规范第4.2节二等水准测量有关技术要求。

8.2.17高程传递测量可采用悬挂钢尺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水准测量法和电磁波测距法。

8.2.18采用在竖井内悬挂钢尺的方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上和地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并应在钢尺上悬挂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

2传递高程时,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测回间应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

3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当井深超过50m时应进行钢尺自重张力改正。

8.2.19当明挖施工或暗挖施工通过斜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其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中的二等水准测量相关技术要求。

8.2.20电磁波测距法传递高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使用Ⅰ级全站仪,距离测量值应进行常数改正和气象改正;

2高程传递应独立进行三测回,测回间应检查仪器气泡的偏离情况,气泡偏离超限时应重新整平。

测回间应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

8.2.21当竖井较深采用电磁波测距法传递高程时,作业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井上设置的托架上放置棱镜,使棱镜反射面向下。

2利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测量棱镜中心与地面近井水准点的高差。

3托架下方安置全站仪,使全站仪望远镜垂直向上,瞄准棱镜进行测距。

全站仪与棱镜垂直偏差应小于10mm。

4测量全站仪中心与地下近井水准点的高差。

Ⅴ任意设站控制网坐标和高程的同步传递测量

8.2.22采用任意设站控制网进行坐标和高程的同步传递时,应采用具有双轴补偿、自动照准目标功能的Ⅰ级全站仪。

8.2.23在地面应成组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的三维近井控制点,在地下隧道中,同样应成组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

当俯仰角大于40°

,且不能一站直接传递三维坐标时,应在车站站厅层或竖井壁上成组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的三维控制点作为三维坐标传递过渡点,形成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路线。

8.2.24控制网测量时,测量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地面任意设站架设全站仪,后视地面已知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前视车站站厅层或竖井壁上的三维控制点点组。

2在地下隧道中任意设站,后视车站站厅层或竖井壁上的三维控制点点组,测量地下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

8.2.25在地面测站与照准的已知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距离应小于100m,地下定向边长度应大于80m。

8.2.26控制网各个点组中各点间距,地面近井点组应大于50m,车站站厅层或竖井壁上传递点组根据实地情况应尽量大。

8.2.27控制网测量时,应采用Ⅰ级全站仪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

水平角和垂直角各观测二测回,垂直角应小于30°

一测回内2C互差和指标差互差应小于9″。

距离观测二测回,互差应小于3mm。

8.2.28任意设站控制网应独立测量两次,两次控制点坐标分量较差应分别小于3mm,高程较差应小于3mm。

8.3地下控制测量

8.3.1地下控制测量应包括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

8.3.2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地下的联系测量成果应作为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起算点。

8.3.3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标志,应根据施工方法和隧道结构形状确定,并宜埋设在隧道底板、顶板或两侧边墙上。

各种标志的形状和埋设位置,宜在本规范附录D中选择确定。

8.3.4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应在隧道每掘进1000m处,通过钻孔投测坐标点或加测陀螺方位角等方法提高控制网精度。

8.3.5每次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前,应对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进行检测,确保其可靠性。

Ⅱ平面控制测量

8.3.6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

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8.3.7隧道掘进距离满足布设控制点时应及时布设地下平面控制点,并应进行地下平面控制测量。

8.3.8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视线距隧道壁或设施应大于0.5m。

8.3.9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

导线长度小于1500m时,导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Ⅱ级全站仪施测,左右角各观测两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

较差应小于4″,边长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往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4mm。

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

2.5″,测距中误差不应超过±

3mm。

8.3.10控制点点位横向误差宜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mu——导线点横向误差(mm);

mΦ——贯通中误差(mm);

d——控制导线长度(m);

D——贯通距离(m)。

8.3.11每次延伸控制导线前,应对已有的控制导线点进行检测,并从稳定的控制点进行延伸测量。

8.3.12控制导线点在隧道贯通前应至少测量三次,并宜与竖井定向同步进行。

重合点重复测量坐标分量的较差应分别小于30×

d/D(mm),其中d为控制导线长度,D为贯通距离,单位均为米。

满足要求时,应取其逐次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成果,并指导隧道掘进。

8.3.13当隧道长度超过1500m时,除应采用本规范第8.3.4条要求外,还应进行满足隧道贯通要求的贯通测量设计。

8.3.14相邻竖井间或相邻车站间隧道贯通后,地下平面控制点应构成附合导线(网)。

Ⅲ高程控制测量

8.3.15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并应起算于地下近井水准点。

8.3.16高程控制点可利用地下导线点,单独埋设时宜每200m埋设一个。

8.3.17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中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规定。

8.3.18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其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成果,并指导隧道掘进。

8.3.19相邻竖井间或相邻车站间隧道贯通后,地下高程控制点应构成附合水准路线。

8.4暗挖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

8.4.1暗挖隧道施工测量应包括施工导线测量、施工高程测量、车站施工测量、区间隧道施工测量和贯通误差测量等。

8.4.2施工测量前,应熟悉设计图纸,检核设计数据,并对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检核。

8.4.3暗挖隧道掘进初期,施工测量应以联系测量成果为起算依据,进行地下施工导线和施工高程测量,测量前应对联系测量成果进行检核。

8.4.4已完成的暗挖隧道长度满足布设地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基本要求时,应按第8.3节技术要求建立地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延伸测量前,应对已建立的既有控制网点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应作为起算数据。

2随着暗挖隧道的延伸,应以建立的地下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为依据,进行地下施工导线和施工高程测量。

8.4.5暗挖隧道施工测量应以地下平面控制点或施工导线点测设线路中线或隧道中线,以地下高程控制点或施工高程点测设施工高程控制线。

8.4.6隧道掘进距贯通面150m时,应对线路中线或隧道中线和高程控制线进行检核。

8.4.7隧道贯通后,应立即进行平面和高程贯通误差测量。

Ⅱ施工导线和施工高程测量

8.4.8施工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边数不应超过3条,总长不应超过180m。

2导线点宜设置在线路中线、隧道中线上或隧道边墙上。

3施工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4.8的规定。

表8.4.8施工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注:

d为距离测量值,以km为单位。

8.4.9地下施工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2施工高程测量可采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和区格式木制水准尺,并按城市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往返观测,其闭合差应在±

20

mm(L以km计)之内。

Ⅲ暗挖地下车站施工测量

8.4.10地下车站施工竖井、斜井等地面放样,应测设结构四角或十字轴线,放样后应进行检核。

临时结构放样中误差应在±

50mm之内、永久结构放样中误差应在±

20mm之内。

8.4.11施工竖井、斜井竣工后应进行联系测量,联系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8.2节的Ⅲ定向测量的要求。

8.4.12车站采用分层开挖施工时,宜在各层测设地下控制点,各控制点的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

各层间应进行贯通测量。

8.4.13采用导洞法施工时,上层边孔拱部隧道和下层边孔隧道两侧各开挖到100m时,应进行上下层边孔隧道的贯通测量,其上下层边孔隧道贯通误差应在60mm之内。

贯通测量后应进行上、下层隧道线路中线的调整,并标定出隧道下层底板上的左、右线线路中线点和其他特征点。

8.4.14采用双侧壁或桩及梁柱导洞法施工时,应利用施工导线测设壁、桩或梁柱的位置,其测量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8.4.15车站钢管柱的位置,应根据车站线路中线点测定,其测设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钢管柱安装过程中应监测其垂直度,安装就位后应进行检核测量。

8.4.16进行车站结构二衬施工测量前,应先恢复上、下层隧道底板上的线路中线点和水准点,下层底板上恢复的线路中线点和水准点,应与车站两侧区间隧道的线路中线点进行贯通误差测量。

根据现场情况需要进行下层底板上的线路中线点和水准点调整时,其调整幅度不宜超过5mm。

8.4.17车站站台的结构施工,应使用已调整后的线路中线点和水准点。

站台沿边线模板测设应以线路中线为依据,其间距误差为0mm~+5mm。

站台模板高程宜低于设计高程,测设误差为—5mm~0mm。

Ⅳ矿山法隧道施工测量

8.4.18隧道线路或结构中线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线测设应以地下平面控制点及施工导线点为起算点,高程控制线测设应以地下高程控制点或施工高程点为起算点。

2中线测量宜采用不低于Ⅲ级全站仪,高程控制线宜采用不低于DS3级的水准仪测定。

隧道每掘进30m~50m应重新标定中线和高程控制线,标定后应进行检查。

3曲线隧道施工应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曲线要素点和加密的曲线点测设。

4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测设点间形成的弦线与对应的曲线矢距应小于10mm。

8.4.19利用激光指向仪指导隧道掘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激光指向仪设置的位置和光束方向,应根据中线和高程控制线设定。

2仪器设置应安全牢固,激光指向仪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0m。

3隧道掘进中,应经常检查激光指向仪位置的正确性,并对光束进行校正。

8.4.20采用喷锚支护法进行隧道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超前导管、管棚及隧道初期支护中的钢拱架和边墙格栅以及控制喷射混凝土支护的厚度,宜以中线为依据进行放样和控制,其测量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20mm。

2隧道二衬结构施工前应进行贯通测量,相邻车站或竖井间的地下控制导线和水准线路应形成附合线路。

3以平差后的地下控制点作为二衬施工测量依据,进行中线和高程控制线测量,其测量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4用台车浇筑隧道边墙二衬结构时,台车两端的中心点与中线偏离允许误差应在±

5mm之内。

曲线段台车长度与其相应曲线的矢距不大于5mm时,台车长度可代替曲线长度。

台车两端隧道结构断面中心点的高程,应采用直接水准测设,与其相应里程的设计高程偏差应小于5mm。

8.4.21在隧道未贯通前进行二衬施工时,应采取增加控制点测量次数(联系测量和控制点复测)、钻孔投点以及加测陀螺方位等方法,提高现有控制点的精度,并以其调整中线和高程控制线。

同时应预留不小于150m长度的隧道不得进行二衬施工,作为贯通误差调整段。

待预留段贯通后,应以平差后的控制点为依据进行二衬施工测量。

Ⅴ盾构法隧道施工测量

8.4.22盾构法隧道施工测量包括盾构始发、掘进和接收三个阶段施工测量工作。

8.4.23盾构机始发井建成后,应利用联系测量成果加密测量控制点,进行隧道掘进中心线与导轨位置测设以及反力架和洞门圈安装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利用地下测量控制点宜采用极坐标法放样隧道中心线和盾构机导轨的位置,利用水准测量方法测设隧道高程控制线以及盾构机导轨坡度,坐标和高程放样中误差不应超过±

2应根据反力架和洞门圈位置的里程计算其中心三维坐标,并采用三维放样方法放样。

3反力架和洞门圈安装后浇筑前应对其经过设计中心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上、下、左、右位置进行复测,并提供相应里程的坐标或与中心的距离。

放样和复测中误差不应超过±

8.4.24盾构机接收井建成后,根据所需的测量内容应按本规范第8.4.23条的要求和方法进行隧道掘进中心线与导轨位置测设以及反力架和洞门圈安装测量。

8.4.25盾构拼装后应进行初始姿态测量,掘进中应进行实时姿态测量。

盾构机姿态测量应包括平面偏差、高程偏差、俯仰角、方位角、滚转角及切口里程。

8.4.26采用人工测量方法进行初始姿态测量和实时姿态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盾构测量标志点应牢固设置在盾构机纵向或横向截面上,标志点间距离应尽量大,且不应少于3个,标志点可粘贴反射片或安置强制对中棱镜。

2盾构测量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应与盾构结构几何坐标建立换算关系。

3盾构测量标志点测量宜采用极坐标法,并宜采用双极坐标法进行检核。

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

8.4.27采用自动导向系统测量方法进行初始姿态测量和实时姿态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动导向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动导向设备可采用激光靶型自动测量系统或棱镜型自动测量系统,系统应包括测量仪器和设备、计算存储设备、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等。

2)系统应能够计算并以图形、数字方式实时显示盾构机当前姿态和历史姿态信息等。

3)系统应具有对自身各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报警功能。

4)所有数据应存储于工业电脑固定的存储位置,并定期在其他存储设备上进行备份。

2始发前,应对输入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进行检查,无误后方可输入,输入后应采用导出输入数据进行复核的方法对输入数据进行二次复核。

3隧道掘进中测量控制点迁站步骤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迁站过程中盾构应停止掘进。

2)迁站前应测量盾构姿态。

3)迁站后应对使用的相邻控制点间几何关系进行检核,确认控制点位置正确。

4)利用迁站后控制点进行盾构姿态测量。

5)迁站前、后测定的盾构姿态测量较差应小于2

m(m为点位测量中误差)。

4隧道掘进过程中应采用人工测量方法对导向系统测量成果进行检核。

8.4.28盾构机姿态测量频率应根据人工测量或导向系统精度以及控制盾构机掘进长度的位置误差确定。

盾构机始发100m内,到达接收井前100m内应增加频率。

8.4.29盾构机姿态测量计算数据取位精度要求应符合表8.4.29的规定。

表8.4.29盾构机姿态测量计算数据取位精度要求

8.4.30衬砌环姿态测量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盾尾内管片拼装成环后应测量盾尾间隙。

2衬砌环从盾尾推出并完成壁后注浆后,应进行衬砌环姿态测量,测量内容应包括衬砌环中心坐标、底部高程、水平直径、垂直直径和前端面里程,测量误差应在±

3mm以内。

8.5明挖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

8.5.1明挖隧道和车站施工测量应包括其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测量。

8.5.2施工前测量人员应收集设计和测绘资料,对收集的测绘资料应进行复核,对各类控制点应进行检测,加固保护,并根据施工方法和现场测量控制点状况制定施工测量方案。

8.5.3施工放样应依据卫星定位点、精密导线点、线路中线控制点及二等水准点等测量控制点进行。

8.5.4对线路中线控制点的检测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

对精密导线点、二等水准点的检测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3.3节和第4.2节的规定。

检测成果与原成果较差:

精密导线点应小于10mm,二等水准点应小于5mm,线路中线控制点应小于15mm。

8.5.5根据施工需要宜将明挖隧道、车站施工区域内的各种管线、地下建筑物在地面投影位置放样到地面。

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8.5.6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时,其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续墙的中心线放样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2内外导墙应平行于地下连续墙中线,其放样允许误差不应超过±

3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测量其深度、宽度和垂直度。

4连续墙竣工后,应测定其实际中心线与设计中心线的偏差,偏差值应小于3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