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76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2、科学统筹,突出重点

  3、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4、机制创新,科学管理

  (三)发展目标

  1、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4、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四、“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财源建设,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1、培育新兴税源,强化税收主体作用

  2、界定非税收入范围,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二)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三)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2、支持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保障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

  5、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功能

  6、支持平安北京建设,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做好对口支援保障工作

  1、促进各功能区资源整合,加快新城建设

  2、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促进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做好对口支援保障工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

  (五)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能力

  1、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2、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努力实现便捷出行

  3、完善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六)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强化财政体制运行效能,促进区县发展

  2、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益

  4、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防范财政风险

  五、“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

  2、推进财政信息公开

  3、坚持依法行政

  

(二)构建财政管理全过程监督体系

  1、健全财政“大监督”格局

  2、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强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3、强化机关文化建设

  (四)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

  1、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体制

  2、建立全市统一的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规范

  3、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4、提升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5、推广财政部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

  (五)加强会计管理

  1、实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

  2、加强会计市场行业监管

  3、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五年财政规划,对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北京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规划》。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认真把握“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特征、新要求,结合首都功能定位,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提出“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力保障。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财政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财政工作,财政收支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财政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逐年攀升。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53.9亿元,是2005年919.2亿元的2.56倍,年均增长20.7%,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达到1620.4亿元、年均增长12%的目标。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一直稳定在94%以上,主体税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明显。

  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46.2亿元,是2005年1058.3亿元的2.31倍,年均增长18.2%,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达到1560.9亿元、年均增长9%的目标。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十一五”时期教育支出总量达到1467.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21.2亿元,增长了1.8倍;

科学技术支出总量达到460.7亿元,比“十五”时期的78.6亿元,增长了4.9倍;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总量达到878.8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33.2亿元,增长了1.6倍;

医疗卫生支出总量达到528.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199.2亿元,增长了1.7倍。

  优化产业资金投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投入专项资金,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继续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政策;

加快重大科技专项落地对接,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业化;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学技术奖励等政策;

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创新资金使用方式,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每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每年安排工业发展资金7亿元、商业流通发展资金2亿元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不断加大旅游业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2006—2010年,累计投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17亿元,累计投入大气污染治理及环保专项资金71亿元,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共计6.9亿元。

落实补贴政策,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利用;

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奖励,支持平房“煤改电”、燃煤锅炉改造、黄标车淘汰、组建“绿色车队”、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

打造循环水务,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分拣中心,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拉动经济增长。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以来,不断扩大政府投资,争取中央代地方发债110亿元,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道路、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

落实汽车、住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城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累计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5.5亿元,增加出口信用风险补助等,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外部需求。

  统筹运用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完善支农投入机制,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资金,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

及时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进一步促进稳粮增收。

支持实施新农村“5+3”工程,支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安排奖励资金解决城乡结合部拆迁难问题,有效推进50个挂账重点村的整治与建设。

建立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城市南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投入力度。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区县统筹能力,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支持在10个远郊区县创办24所名校分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全面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统筹北京地区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和空间布局。

支持高校实施“三大工程”和“211工程”,促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

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辟入学“绿色”通道,实现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

提升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和教师素质,支持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校建设工程,增强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

  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和制度全覆盖;

全面实施福利性养老金等11项老年优待政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使用力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就业形势,及时筹措和投入资金,支持实施稳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15条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脱零。

  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大额医药费社会化报销;

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率先建立“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将劳动年龄内重残和无业人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政策及筹资增长机制,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支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

推进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

支持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完善廉租住房市区财政投入机制,保障2万余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住房由“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

积极支持“三区三片”棚户区改造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旧城人口疏解,解决区县融资瓶颈问题,切实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益民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投入,加快社区文化室等基层文化场所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数字电影厅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体系。

启动新一轮北京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中长期规划,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

  保障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2006—2010年,公共交通补贴逐年增长,5年间地面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补贴共安排453亿元。

分步实行了市区地面公交持卡2折、4折优惠票价、轨道交通全路网2元单一票制、城郊地面公交统一执行持卡优惠等一系列低票价措施。

及时拨付油、电、气、运、粮等各项惠民补贴,为公用事业发展,保证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持。

  建立社会建设长效机制。

2009年开始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5亿元。

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全市社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重点支持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社会领域党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等工作。

  积极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新增区县财力213亿元,将市与区县财力结构由57:

43调整为43:

57,切实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了区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落实区县功能定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区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探索建立更加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的预算管理体系。

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健全超收收入使用机制,努力解决突击花钱、盲目投入等问题。

调整完善预算资金分配程序,变被动应对各类需求为主动做好资金统筹分配工作。

进一步完善公用经费定额管理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定额标准体系,扩大预算定额的覆盖范围,强化预算定额的约束作用。

积极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着力打造“阳光财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利用投融资平台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截至2010年底,财政累计投入262.21亿元,吸引各类资金2014.69亿元,放大效应为7.7倍。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提高预算前期调控能力。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市级166个一级预算单位、1350个基层预算单位,全部纳入编制部门预算的范围。

积极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单位和资金范围,市级160个部门所属1277个基层预算单位,除企业补贴资金外的预算内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积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建立政府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机制,2010年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51.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40亿元的采购任务。

构建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

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

创新资产管理方式,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全覆盖,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行为;

实行“收支两条线”,强化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革,每年安排资金注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用于劣势企业的调整退出和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政府预算体系。

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对全市政府债务实时动态监控的“政府债务专网”和区县政府债务预警指标评价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积极筹措财力办大事。

支持筹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设立奥运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奥运场馆及附属设施建设、奥运工作机构运行、奥运中心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统筹资金,保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开展援什、援青、援疆等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项目,其中,对口支援四川什邡灾后恢复重建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108个援建工程项目全部如期交付使用,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财政工作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财政宏观调控手段还不够丰富,财政收入增长结构还不够协调,财政支出结构还有不合理的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尖锐,财政统筹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更高的要求,北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高标准全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进入新时期的北京财政,面临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

  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

财政必须以更宽阔的视角、更高的水平审视首都发展,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北京”战略,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北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最前面。

财政必须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扶持等多种方式,注重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绿色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全市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财政必须进一步强化重点资金保障功能,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推动城乡结合部、城市南部、西部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地区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新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功能区、新城和小城镇聚集,促进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时期,财政必须立足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施“人文北京”战略,发挥资金保障和政策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宜居绿色家园。

财政必须发挥资金及政策的引导作用,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鼓励技术创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面临着新的难得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提升;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手段更加丰富;

确立“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在更高层次上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财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实现重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大关,2010年达到2353.9亿元,是2005年的2.56倍,首都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财政基础更为坚实。

由于首都经济的服务型、消费型特征及科技智力密集、高端资源聚集等可持续发展优势,增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北京财政收支受到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从收入看,汽车消费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对消费投资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从长远看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新兴产业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对财政收入的支撑力。

同时落实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城乡居民倾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税费优惠政策,将会造成财政收入减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持续。

从支出看,随着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需求在规模、主体和内容上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出保障的领域更广、重点更多、资金量更大,特别是涉及惠及民生支出的规模大、刚性强,政府可调控的资金十分有限,平衡财政收支的压力较大。

从保障方式看,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背景下进行财政改革的效应逐步衰减,依靠增加投入越来越难以保障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必须从统筹财政支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管理机制等方面挖掘潜力和提升效益,实现财政科学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要求公共财政不断提高统筹各方需求及发展的保障能力,积极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抓手,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为支撑,以科学统筹为手段,促进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

  坚持强化财政宏观调控效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扶持引导作用。

保持财政收入总量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注重提升财政运行质量,加强制度创新和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统筹兼顾,财政支出既要符合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坚持统筹存量与统筹增量相结合,通过科学统筹资金投向与投入方式、存量资金与市区财力、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重点领域任务完成。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支出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日常管理,积极打造效益财政,探索建立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服务管理相适应的新型财政管理模式。

  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的原则,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0%,预计2011年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