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283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docx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六政11号

 六安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十二五”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对农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的六安市来说,把兼具一、二、三产联动特性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符合安徽工业强省和六安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

通过大力发展以现代食品、纺织、林特产精深加工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对统筹我市城乡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改善民生,加速工业腾飞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市农林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粮食油脂、畜禽水产、羽茧棉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形成了较大规模与地方特色,为我市重点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省市会商精神,在分析我省、我市社会经济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省和我市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本规划,旨在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我市实施“千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168工程”。

即通过“政府强力推进、实施科技引领、强化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重组、大力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到“十二五”末使我市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重点建设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8个超五十亿的省级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园和6个产值超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金安区、裕安区、舒城、霍山、霍邱、寿县、金寨、叶集分别建设8个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辐射带动30个左右专业产业园的建设;把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农产品)物流服务6个产业打造成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其中力争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三个产业超过200亿元。

突出建设六安羽绒产业,把具有我市特色的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全力打造成一张享誉全国的六安农产品加工产业名片,建设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把六安市建设成全国闻名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的重要产业与服务基地。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121”强龙工程和“532”提升行动,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发展,为“十二五”的加速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加工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农产品加工产业已成为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77亿元,实现增加值98.1亿元,比2005年增长94.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9.8%。

增加值中:

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30.5亿元、饮料制造业15.5亿元、纺织业10.4亿元、纺织服装制造业12.5亿元、羽绒及其制品业13.9亿元、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2亿元。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形成粮食油脂、畜禽水产、白酒饮料、茶蔬果药、羽茧麻纺、竹木草柳六大产业集群,对加快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十二五”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优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迅速扩大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一批优势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

到2010年,全市已建成优质粮油、生猪养殖、水产品生产、大别山油茶、优质蔬菜、皖西白鹅、名优茶、六安大麻等八大产业基地,其中,建设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4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120万亩;油茶基地35万亩、茶叶基地40万亩、蚕桑基地20万亩、蔬菜基地120万亩、水产品基地95万亩。

12个县区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全市形成了畜禽水产粮食等各类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小区达500多个。

通过强化特色专业村镇建设,全市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市级专业示范村镇100个,部、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7个。

我市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优质建设与迅速扩大,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重要的优质原料保障。

  (3)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度不断提高,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已有20多个以粮油食品、畜禽加工、羽绒纺织、林木加工为主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工业园区,形成了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带和块状经济。

各有关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聚,产业集群向着规模更大,加工度更深,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

  霍邱长集粮油食品产业园、叶集木竹产业园、舒城干汊河镇羽毛加工园区、七星羽绒制品加工园区、舒城畜禽产品加工园区,以及霍山县经济开发区、衡山工业园、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著名的外地农产品加工大型企业、回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入驻园区,构建起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层。

  (4)企业与品牌联动发展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培育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全市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550个,比2005年增加300个,其中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家,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市90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900元。

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9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家、45家和162家,“十一五”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26.6%,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估位居第4。

  我市积极实施以创绿色品牌、名牌为核心的品牌带动战略,形成了以一批有竞争力的著名、知名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舒城兰花获批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编、迎驾贡酒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著名商标农产品40个,26种农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5)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龙头,全市组建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茧丝绸、毛竹、大麻、渔业、蔬菜十大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和56个县区分会,吸纳会员1200多人。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198个发展到1140个,增加942个,其中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839个,入会会员由3.3万人发展到10.2万人,是2005年的3.1倍。

我市经农业部认定的示范社由5个增至21个,省财政厅、农发局、扶贫办等省直部门每年对合作社扶持数量均超过30个。

农业标准化建设进展迅速,先后制订了六安瓜片茶叶、皖西白鹅品种方面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各项生产技术规程100多项,畜禽、蔬菜的生产加工已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

到2010年,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28个,认证面积超过300万亩,“三品”认证数量和面积是2005年的三倍。

  2、发展环境

  

(1)政策环境

  “十七大”以来,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批准安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建设也提速登场。

在国家和地方实施的这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中,农产品加工产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我省情况看,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在《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中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专门出台了支持皖北三市和沿淮七县加快发展的政策。

省委、省政府最近又制定了“十二五”《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强化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我市作为皖西地区的农业大市,在粮食、矿产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中部崛起”、“工业强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大好宏观发展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才能快速推进工业强市,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我市的战略跨越。

  

(2)资源环境

  我市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

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保留着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水资源充沛、优良。

佛子岭、梅山等六大水库积蓄了2类以上优质水源70多亿立方米,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跻身世界七大灌区之列,灌区控制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100万亩。

江淮分水岭使境内形成了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3%,长江流域面积占17%,地表水资源总量达99.9亿立方米。

优越的自然、气候和优美的大别山林水资源条件使我市成为优质农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市是国家确定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多数产品产量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正常年景粮食播种面积达1000万亩,总产45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00万亩,总产22万吨,棉花15000吨,黄红麻11000吨,肉类48万吨,水产品26万吨,蔬菜120万吨,还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土特产品和140余种中药材。

蚕桑、茶叶、板栗、白鹅、草竹柳、中药材等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可再生资源。

  (3)投资环境

  六安市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可供工业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优势、商务成本优势明显。

  区位与交通优势  我市最大的区位优势在于毗邻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省会合肥。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六安由交通落后的革命老区一跃成为具有明显交通优势的地区,交通十分便捷。

沪汉蓉高铁、宁西、阜六铁路穿越全境,特别是沪汉蓉高铁把我市纳入了合肥0.5小时经济圈,武汉、南京1.5小时经济圈和上海3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沪陕、合武、济广、合淮阜四条高速公路和312、206、105国道纵横全市;随着合肥机场的西迁,六安距正在兴建的新桥国际机场仅40公里。

良好的交通条件大大缩短了六安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其它经济圈及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更为我市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创造了极为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

  综合商务成本优势  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的特点是对劳动用工需求量大,而用工荒将是今后沿海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市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用工成本远远低于上海、广东、苏浙等发达地区;水、电、土地、房产等要素价格较低,要素成本很有竞争优势。

此外,在生产服务成本、企业税费成本、行政成本和隐性成本等方面,六安也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所以在承接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竞争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江淮分水岭由西南向东偏北横贯我市,形成的山区田坎、裸岩、石砾地等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达33138.71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5%。

江淮分水岭大量的丘岗地坡度小、容易整理,可以进行成片开发供工业利用,这是六安市发展工业的土地资源优势。

  3、发展瓶颈分析

  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取得了相对长足的进步,但在加工深度、科技含量、人才技术、质量效益、特色优势、品牌创建、产业规模、市场核心竞争力和特大型企业培育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与周边的河南、山东等农产品加工优势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不够

  与发达国家和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本地大宗农产品粮油、畜禽水产等加工行业深加工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只有30%,而全国是35%,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我市工业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只有25%,而全国总体水平已近30%,发达国家大约为80%;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产值为农业产值的115%,而发达国家通常可以达到200-300%。

  

(2)原料的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程度急需提高

  我市虽然农林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农产品品种、品质不能满足精深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农产品的原料生产分散,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较差,致使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而可靠的原料基地。

  (3)龙头企业的规模小、行业总体水平偏低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存在“小、散、弱”现象,产业集聚度不够,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与临近的山东、河南等先进地区相比,我市龙头企业和民营经济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数量方面都不占优势,全市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家没有,发展基础与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内外联动、借力发展、做大做强的思想准备与动力不足。

  农产品加工行业鼓励科学技术引领支撑、自主创新发展、聚集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的粗加工企业偏多,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传统产品偏多,高科技产品偏少;一般化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的状况急需扭转。

农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加工过程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加工管理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4)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有更多的国外技术密集、水平先进的加工企业进入我国,抢占我国农产品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国内,我市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相比较,无论是企业的规模、技术、实力,还是加工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较大差距。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融资难、流动资金缺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企业自身素质难于提高。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缺乏行业规划,政策机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还未形成,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未健全。

这些都是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工业强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大好宏观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解放思想,秉承优势,重点突破,高速、优质建设六安以现代食品、纺织、林特产精深加工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

以内引外联、开放发展的思维,工业主导、一二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我市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变。

通过“政府强力推进、实施科技引领、强化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重组、大力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建设大园区、构建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创建大品牌,构建起我市千亿元现代农产品加工大产业,重点建设“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农产品)物流服务”6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

突出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将其全力打造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把六安市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的重要产业与服务基地。

  2、发展原则

  

(1)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的原则

  六安农产品加工产业定位在工业主导、一二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要实现由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变,做长产业链,强化高技术,培育大企业是核心。

为此,建设的项目要体现技术先进性和前瞻性,注重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加工产品的档次和综合利用水平,使新建设的项目具有本行业的一流技术支撑。

  

(2)坚持市场导向、外向发展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将产业建设放到国内外大的市场背景中去考虑。

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水平高、切实可行的项目。

要借鉴国内外大型、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成长、外向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大胆引进大型、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培育本土企业立足六安,外向发展,尽快做强做大。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使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与生态优美、和谐六安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相协调。

产业加工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工业主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发展六安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坚持以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为主导,主动调整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使原料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高效建设的目的。

  (5)坚持安全优质、打造信誉六安原则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关乎人民安康幸福、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

安全优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信誉六安。

要强化对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安全检测与监督,重视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规范建设和资源整合,形成数个国内外市场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使六安的信誉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

  3、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我市实施“千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168工程”。

即通过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现代产业园区为带动、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招商引资为突破,政府强力推进为手段,到“十二五”末使我市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

1。

重点建设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8个超50亿的省级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园和6个产值超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金安区、裕安区、舒城、霍山、霍邱、寿县、金寨、叶集分别建设8个高标准的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辐射带动30个左右专业产业园的建设;把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农产品)物流服务6个产业打造成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其中力争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三个产业超过200亿元。

要把皖西白鹅羽绒制造业,全力打造成集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装、市场交易的全国一流羽绒产业基地。

培育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左右,带动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1500万亩,带动我市20万劳动力就业。

  

(2)具体目标

  ①产业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确保六安农产品加工产业年增长率30%左右。

到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1000亿元左右,其中粮食油脂、畜禽水产和酒茶果蔬加工行业产业均突破200亿元,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加工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农产品现代物流服务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交易额超过500亿元。

力争到2015年六安市主要农产品资源加工转化率达到70%,二次以上精深加工比重达35%。

把农产品加工业真正建设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又最活跃的重要支柱产业。

  ②现代农业产业化运营良性发展。

按照产品设计、原料生产、产品制造、物流服务、终端销售、(消费者)需求反馈、产品设计的农业产业化循环链,构建起我市“工业主导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运营结构,形成产品跟着市场走,原料跟着产品走,种植养殖结构调整跟着原料需求走的良性局面。

高度重视农产品原料的数量、质量安全问题,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优化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带动,实现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一、二、三产联动,交互支撑、融合发展。

  ③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把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满足要求的优质、稳定的原料。

通过大力推进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基地建设,到2015年带动建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400万亩,专用小麦种植基地150万亩、双低油菜200万亩、茶叶基地100万亩、蔬菜基地200万亩、中草药基地20万亩、油茶林基地80万亩、栗种植基地100万亩、桑园40万亩、杞柳种植面积30万亩,席草种植面积20万亩,毛竹种植面积100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平方米。

创新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大型畜禽水产加工企业、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的联动合作,到2015年生猪饲养量700万头,出栏500万头;家禽饲养量2亿只,出栏1.5亿只,建成3000万只以上的白鹅产业带,禽蛋产量18万吨。

肉羊存栏量100万只,出栏15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3万吨。

到2015年,全市肉蛋总产达到7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5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

水产养殖面积1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0万吨。

  ④产业园区、产业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要逐步扭转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小而散的局面,大力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具有加工传统和特色的产业带建设,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度有明显上升。

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建设,构筑人才、研发、技术、市场、信息、环保等公用设施优质共享平台,支撑产业集聚发展,彰显产业集群效应。

以科技为引领,高标准建设1-2个具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8个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各园区产值达50亿元以上;积极支持建设30个左右乡镇亿元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起我市以园区为带动、分层建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体系。

  ⑤大型、特大型龙头企业培育与引进成效彰显。

“十二五”期间,要把搞活民营经济,培育与引进大型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使企业的活力、龙头企业自我发展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要大力支持本地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企业解放思想,努力培育他们发展为大型、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他们立足六安,创业天下,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度重视引进全球500强、国内100强的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发展,给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注入活力。

到2015年,力争培育迎驾集团、庆发集团为农产品加工主业优势明显、年产值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培育与引进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

  ⑥知名品牌创建取得重要进展。

对知名品牌的创建要提高到打造诚信六安、响誉全球的高度来认识。

要以创建全国一流的知名品牌为目标,集成运用国际领先的技术与装备、一流的过程管理方法与手段,生产制造品质一流的产品,支撑知名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进一步提升“迎驾贡酒”、“六安瓜片”、“金田花”等我市名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大宗农产品、皖西白鹅、羽绒服装、大别山茶油、中草药等领域创建5-10个产品产值逾20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

  ⑦农产品加工水平显著提高。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自我发展和大力招商引资,遴选建设50项左右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节能减排压力小的重大加工项目,支撑我市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刚性发展。

重视推进规模以上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大幅度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水平,提升全产业的运行质量。

  ⑧农产品物流服务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农产品现代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高度重视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设,为我市千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全力扶持我市企业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特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市围绕仓储服务、物流配送和交易平台服务,建成年产值100亿元、年交易额500亿元左右的农产品物流产业。

培育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大型农产品现代物流综合产业园1个,100亿元以上的肉类食品现代物流产业园1个,50亿元以上专业物流产业园各1个;在新桥国际航空港,联合合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