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90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联教程一Word下载.docx

“赤兔”这个典故用得自然贴切,又与嵌名巧妙地紧扣在一起,真是神来之笔!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这幅联作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既歌颂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又赞扬了征联企业的不凡业绩。

  3、从格律上讲,这幅联作是非常工稳的,生肖、颜色、气氛、情感都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平仄协调。

四四句式连用,铿锵有力。

这是一幅难得的精品。

  二:

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由互相关联的对偶句组成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般又称为“对子”,“楹联”。

关于对联的定义,现在还是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称为:

“汉字音形一一相反相成的对称文学。

”有的称为:

“两段体的诗。

“挂在竖平面上两侧对仗的日用文体。

”说法真是不少。

关于对联的名称,有的说叫:

楹联,有的说:

叫对联。

楹联指的是贴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原来只是指对联的一种。

  语言词义的发展有四种情形。

一是词义的扩大,如“响”,最初只指回声,后来发展为指一切声响。

二是词义的缩小,如“瓦”,最初指的是一切陶制品,后来发展为仅指盖在房屋上的陶片。

三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最初指用以祭祀的猪牛羊,后来发展为指为正义一事业而献身。

四是词义色彩变化,如“谤”,最初是指一般的批评的议论,无所谓褒义与贬义,后来发展为带有贬义。

把对联叫做楹联,显然是“楹联”一词词义的扩大的结果。

  三:

对联的渊源

  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

一般有三种看法。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

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亦非对仗句子。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理由是《宋史?

蜀世家》有如下记载:

“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

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一种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代,有人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

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

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字神降,福建霞浦人。

唐咸通(860~873,懿宗年号)中读书于礼岙草堂,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

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一曰: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一曰: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陈蓬,号水仙,唐乾符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崎,上两联自题于居所。

  还有人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至今,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

  四:

对联产生的途径

  对联产生的途径,除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

律诗,又称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

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

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

对联也讲对仗平仄。

这说明对联之为对联,其最基本的东西,正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发展来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

有的诗人最先得的并非全诗,而只是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一联,全诗是最后才配成的。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

据《唐才子传》载:

(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

“落叶满长安。

”方思属联,杳不可得。

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在未入《忆江上吴处士》一诗之前,先相对独立了一段时间,此时就相当于一副对联。

只是后来又入了诗,因此才未被视作对联罢了。

  没有能够独立下去,便算不得真正的对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的条件。

这一点,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这篇短文中,以杜甫《蜀相》等两诗为例,说得很清楚。

他说:

“(《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首联,进而描写祠堂的景物的,它就不如颈联之有独立性了,不过,可以用作表现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联。

这类诗联是不大适用于作一般对联的。

杜甫另一首《送郑十八》的七律,其中颈联‘仓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写的是两人间的私事,那就不能作为对联了。

  五:

对联的发展

  1、宋朝对联初步发展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

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决定性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

对联是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

涌现了一批著名楹联家,最重要的是苏轼和朱熹。

王安石、黄庭坚、李清照、陆游等也有佳作传世。

各类型对联陆续应运而生。

对联作品大量存在。

春联、胜迹联、题赠联、挽联、寿联、集联、灯联、智巧联、文学作品联都已出现。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2、明朝对联空前发展

  明朝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皇帝的倡导,全国上下都重视对联起来,使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

“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

《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

“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

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

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了这家的罪,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朱元璋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写得很不错。

过了几天,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初见对联还未挂出,很是生气;

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

这个时期涌现了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东阳、王守仁等一大批楹联家。

对联出现在官府衙门、寺庙观祠、宫殿楼台、茶亭驿站、厅堂斋室自不必说,乃至厨房、厕所、仓库、畜栏、店铺、货栈、园圃、戏台、坟墓、牌坊,对联无处不在,走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对联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3、清朝对联鼎盛时期

  经过唐、宋、元、明几个朝代有发展,对联在清代全面成熟,进入黄金时代。

内容上,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述史记事,宣传鼓动,哲理格言,歌颂评赞,批判讽刺,斗智赛巧,应有尽有。

艺术手法达到了高度成熟,前人未有。

表现在:

1、对联越写越多。

2、越写越长。

3、越写越巧。

4、声律臻于完善。

5、对联专著越写越多。

  4、近代对联有所发展

  近代对联在清朝的基础上再攀高峰,思想、内容更加深广,艺术水准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空前扩大。

洪秀全、石达开、冯云山李秀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蔡锷都留下大量名作。

  5、文革时期,对联凋零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文艺百花全都被扼杀,对联自然不能幸免。

大量的名胜古迹楹联惨遭破坏。

大量的对联书籍被烧毁!

  6、当代对联有待振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联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春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对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热潮,各地各类征联此起彼伏,联坛热闹非凡,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表现在某些方面在:

①、对联在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

②、各地征联活动此起彼伏,有的省市连年举行征联比赛。

如河北省楹联学会自从1985年到现在,连续成功举行了20届春联大赛。

又如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从1998年5月15日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征联30余次。

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征联活动至今年已是连续第四年,被认为是春节晚会的姊妹篇。

③、楹联之市,楹联之县、楹联之乡、楹联教育基地争先恐后地涌现。

④、每年春节,楹联下乡为民服务遍及祖国各地,楹联写红中华大江南北。

⑤、到目前为止,中楹会会员已达3000人左右,加上在地方各级楹联学会注册的会员,楹联创作队伍已达10万人,号称十万联军,蔚为壮观,历史空前。

⑥、《中国楹联集成》各地卷本的出版,各类楹联大典、书籍纷纷出版,应有尽有。

⑦、全国各地成立了数以百计的楹联学会或者协会,连香港、澳门乃至美国等海外华人区也成立了。

⑧、中国楹联学会会歌--《楹联之歌》诞生,中楹会会徽制作完成使用。

  六:

对联的特性

  第一节对联的民族性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有对联这一文学体裁。

对联非常鲜明地体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俗的特色。

  我们说对联是国粹,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

说对联是独特的,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陈立夫老先生说过:

“中国文字之美为是世界之冠,以之成为对联,则美上加美,为中国所独有。

”中国特有的文字----汉字的特点,是以方块、形音义结合、一字表一音,一音表一义,字形复杂,字意丰富,声形俱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字都是无法比拟的。

  汉字又是单音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而且一般也能表示一个概念。

例如:

国、家、诗、歌、联、字、词、句、书、画、琴、棋、人、物、地、理、春、夏、秋、冬、江、山、江、河、海、花、草、虫、鱼-------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念。

因此,汉字应用起来比较方便灵活,便于遣词造句,而且组句起来又可以弄得方方正正,齐齐整整,音节分明,声调匀称,一字对一字,一音对一音,利落清楚,容易构成对称美,如:

  九曲清河穿市吼;

一坡醉叶脱枝飞。

(赵世吉题张垣秋色)

  人依画栋弹流水;

风卷雨帘窥卧云。

(董汝河题水母宫卧云亭)

  对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之一;

对联,则是其审美观在文学中的体现形式。

  第二节对联的政治性

  对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联是一定社会的历史产物,不仅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历史属性,而且各作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也都各有其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观,所写的对联就自然地带有其特点和局限,其政治性也都比较明显。

如:

旧社会里的一副春联:

  富贵豪华门第;

诗书礼乐人家。

  此联绝非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家的春联。

又如: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坻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这联是陈毅1923年春节到四川乐至县家乡时写的一副春联。

这联把当时乡亲们的苦难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联末写出了希望,黑暗之中闪烁着坚定信心,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其政治性显而易见。

  如今,强调对联和政治性,就是要求对联的内容要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党和国家以及各民族人民和团结,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利于启迪和鼓舞人民积极向上,有利于弘扬民族真、善、美,有利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节对联的时代性

  对联创作,要有强烈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对联像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对联的内容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反映谁都生活和斗争,反映各种人的思想感情,要具有时代精神。

  喜见神州入世;

欢呼奥运来华。

(赵世吉获二等奖春联)

  今天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是以党为领导核心,以发展综合国力、复兴中华为第一要务,坚持四项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科教兴国为主要战略目标,建设三个文明,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向小康生活迈进。

对联创作必须紧跟时代气息,努力反映时代特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2005年辽宁朝阳市迎春征联活动中的三等奖联:

  好风借力吟怀处;

澍雨邀春创业时。

(张旭岩)

  第四节对联的群众性

  对联,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乐此不彼。

现在已城乡皆用,、诸事咸宜,雅俗共赏的一种大众文化。

对联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群众基础最为广泛。

春节有联,喜事有联,祝寿有联,进新房有联,庆典有联,各行各业都有联,各个节日都有联等等,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不用多说了,大家都会感受到的。

  桂林茶王:

  福水香茗烹釜鼎;

茶乡绿韵唱关山。

(许凤仙)

  又如:

肩佩新军衔,将士英姿舔异彩;

胸怀报国志,官兵风貌展华容。

(武文宝题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获三等奖)

  第五节对联的实用性

  对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实用性就是对联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非常普及。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什么事情,什么行业,,都可以用对联,这是其他文学体裁难以相比的。

  逢年过节,贴春联,如:

  华夏江山秀美;

人民岁月馨香。

(赵世吉)

  在农村,不仅大门贴春联,连后门、屋门、鸡舍、牛栏、厕所等等都有联。

  新婚,寿辰、新屋落成、门面开张、红白事,都有对联的身影。

  传递感情,增进友谊,抒发心声,可以用对联。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可以用对联。

缅怀亲人,凭吊朋友可以用联。

可见其实用范围之广泛。

  笔墨澳门折桂手;

  文章日报育林心。

(2005年春节张旭岩为《澳门日报》所题)

  第六节对联的文学性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的普遍性。

对联也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反映社会和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对联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2005年张家口市第一中学90年校庆征联一等奖联。

散嵌“张市一中九秩校庆”八字。

  九秩张旗,校展英姿,引凤高梧花正艳

  一中庆诞,市呈异彩,腾龙福地景长新([河北]邢伟川)

  纪念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周年全国有奖征联一等奖联:

  情注百千行,激浊扬清,但使池鱼游活水;

  功成二十载,存真去伪,不容穴蚁毁长堤。

([安徽]周广征)

  六弦琴,十指弹,八音齐奏,妙!

  五子棋,两人下,四子成行,赢!

(《联都》网站潇湘妃子)

  七:

对联的功用性

  对联是一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学体裁。

自从对联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钟爱。

对联现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在我国及海外华人区的社会活动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就对联的功用而言,主要有十个方面:

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凭吊缅怀、劝戒勉励。

  第一装饰环境

  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对联的一大功用,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有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

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

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

  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

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

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

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第二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对联正是体现这种性质的文学体裁之一,一副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

请看董汝河为张家口赐儿山腰接官厅作的这副对联:

  无限风光,尚在峰巅,哪个上来思止步?

  未多时刻,重归山底,谁人下去不低头。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这二位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两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第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

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

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

上联夸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借用陶渊《归去来辞》字义,说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可说是对郑板桥恰如其分的评价。

  第四节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对联这一文体的内核,比较多见。

常在联中嵌入被贺人的名字及有关典故,使人倍觉亲切。

  1941年11月15日,郭沫若五十寿辰,各界人士纷纷祝贺。

因“皖面事件”而被囚禁在重庆郊区红炉厂监狱中的叶挺写了一副贺联转送出来: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联中嵌入“萧伯纳”、“高尔基”两个外国人名。

萧伯纳是英国的著名作家。

高尔基是原苏联的文豪。

联中寄托了作者对郭老的祝愿,合乎他的身份,真是中肯含蓄,耐人寻味。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第四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

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对联佳作,书写挂于厅堂、书斋之中,长年敦品励学,陶冶情操。

  明末抗清英雄金声题书斋联: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匠心独动,巧妙嵌“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成语典故,抒发自己抗清的决心和斗志。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

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语在于及做人之心境。

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

下联说明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

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但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第五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

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

它成为鞭挞、批评落后,揭露、打击敌人,团结、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

联语尖锐泼辣,入木三分。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

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实则暗有所指。

“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无疑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

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

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

“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今时代,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