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10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政治试题文档格式.docx

3.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清道光前后,由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

5.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现在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意义有()

①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③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集中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7.“中国的和平发展:

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近两年江苏出品了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佳作:

反映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大的幸福》、塑造诸多独特红色特工形象的《决战南京》,讴歌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的《秋之白华》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

这启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A.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B.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必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D.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

9.2014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5周年。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10.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她是一名湖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最多时一周做7份兼职;

她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和患间歇性精神病的母亲;

她是8岁弟弟的“姐姐爸爸”,带着患先心病的弟弟一起读大学。

她开朗向上有着阳光般的笑容,她就是“向日葵女孩”何平。

何平的感人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做一个物质、精神都富有的人B.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C.要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D.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铸就人生

12.两岸一家亲,共叙中山情。

2013年7月2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东中山市开幕,两岸500多名嘉宾与会,共同探讨中山思想与中国梦。

与会学者表示,当前,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不断增进互信,两岸民众往来更加密切,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各项交流日益扩大,同胞感情更为融洽。

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感情①表明传统文化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13.“冰冻”“地震”“强降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一方面,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另一方面,灾害面前中央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全国人民也积极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的精神,反映出我们民族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

①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②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②B.②③

14.新时期的山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山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山东人民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这表明()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③④

1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疾呼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践行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某校学生会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习交流活动,下列最适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弘扬国粹,全面继承

C.民族之魂,薪火相传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6.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原因在于()

①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④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7.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其优质快捷的交流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微信垃圾广告、微信诈骗等现象也随之产生。

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A.网络是传播落后文化的唯一渠道,控制了网络就控制了违法信息

B.它能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我们要给予包容和尊重

C.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辨别是非,提高文化选择的能力

D.在网络传播日益迅速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抵制一切腐朽的文化

18.有专家指出:

现代人压力大,幸福感低迷,需要从中寻找新的“解毒剂”,这是《泰囧》能够雅俗共赏的原因,它体现了不同阶层对幸福感的追求。

这说明()

①文化产品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③大众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④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9.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报道,英国一名14岁少女因不堪网络暴力而在家中上吊自杀。

此事曝光后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抵制网络暴力的大讨论,这起悲剧也将社交网络缺乏监管的现状推出水面。

受害女孩的父亲通过一份请愿书,公开呼吁首相卡梅伦“设立规章管一管网络”,得到了数万网友的声援。

这体现了()

A.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B.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C.对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0.目前仍有不少人习惯于在清明节时制售、焚烧封建迷信祭祀用品。

制售、焚烧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的存在表明()

A.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危害社会

B.腐朽文化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

C.传统习俗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D.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21.《天机·

富春山居图》本该是一部有“史”可依的电影,但特工、夺宝、时装、鬼怪、抗日等元素的诡异混搭,让观影者疯狂吐槽,齐称“毁三观”。

这启示文艺工作者()

①艺术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②文化创新要敢于大胆想象

③艺术创作要提倡百花齐放④文化创新要坚持群众观点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指出:

“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由此可知,文化自觉()

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3.某网友在新浪微博发了一张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被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的照片,并评论道: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

“到此一游”远涉重洋,国内不文明言行的“输出”实在让人尴尬。

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

“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

对此我们应该()

①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②加强文化自觉自省,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文化自强

③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的荣誉

④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②③B.①③

2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

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

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

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

为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

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文化的多元状态

25.2013年春晚,席琳·

迪翁与宋祖英,中西合璧共同演绎重新改编的《茉莉花》惊艳全场,让人耳目一新;

草根明星纷纷亮相春晚,拉近了春晚与观众的距离;

“房姐”“浪费”等社会热点问题频繁出现,直击社会现实,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你认为此次春晚的成功在于()

①丰富内容、改变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赋予了春晚以创造力

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盘传承中华文化,赋予了春晚以生命力

③立足生活实践,迎合大众流行口味,赋予了春晚以感染力

④满足群众需求,反应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春晚以亲和力

26.“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造烟花敬神;

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的话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启示有()

①推进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发明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④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

A.①③B.③④

C.②③D.①④

27.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面对的诱惑不少,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金钱至上、奢靡为荣之中。

净化我们的心灵,需要我们()

①尊重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C.③④D.①④

28.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②B.②④

29.虽然很多人感慨中国文学缺少真正的充满思考的现实主义力作,但这个稍稍浮躁的文学圈并没有完全改变作家们的操守,他们的“良心之光”能够引领中国文学向前行进。

要保持”良心之光”,作家们必须()

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②不断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③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30.曾几何时,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这些光辉的名字,鼓舞教育几代中国人为他们崇高的目标去奋斗,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

如今周杰伦、刘德华……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对明星的崇拜超过了对英雄的崇拜。

社会在发展,思想在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

A.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支持人们的自主选择

B.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包容各种思想和行为

C.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今社会思潮

D.提倡思想多元化,反对以某种意识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八闽大地日新月异,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人需要有精气神,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中共福建省委首次提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福建精神既反映了福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未来该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精神向导。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福建精神?

(14分)

2..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

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节俗内涵丰富多彩,粽子包含人们的端午节爱国情怀,赛龙舟体现团结一致、勇于进取的精神,挂艾叶香蒲、佩香囊等体现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意识。

端午节蕴涵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巨大的精神财富,既有政治性、社会性,也有文化性。

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8分)

(2)结合材料及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10分)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同学们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选择题答题卡上,把材料分析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014—2015邹平双语学校第一次测评高二政治试卷答题纸

1.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福建精神?

2..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ACCABBCDADDCBBCBCCCABCAADCBABC

1.

(1)弘扬福建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福建人民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社会实践,做福建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

(1)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类似端午节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即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2)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爱国主义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3.答案

(1)答案一:

赞同。

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二:

不赞同。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