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14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试行Word下载.docx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牢固树立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了解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标准中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了解地理课程设计思路要关注以下几点:

(1)以区域地理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因为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二是因为区域地理的内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

三是因为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中“生活中的地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特别是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有利于联系实际,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探究内容,构建学习平台,去观察、发现、获取新知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此外,《地理课程标准》还十分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将主题学习贯穿于课程学习之中,以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2)不硬性规定课程内容的排序

《地理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的排列顺序上,不再做硬性规定,也就是说四大块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排列不分先后”。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安排授课的顺序。

(3)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师生自主的空间

《地理课程标准》一般不再强制性规定必学哪些地区和国家,而只是规范学习研究地理区域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学区域数量的下限。

(4)提出了乡土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为必学内容,而“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学校所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这就增加了乡土地理学习的约束性。

同时规范了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实施乡土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

在增加地理课程整体开放性和弹性的同时,对乡土地理增加了约束性,以突出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独特功能。

其导向是将乡土地理作为实践基地,以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活动。

4.准确理解和掌握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体现目标的“层次性”,除了课程总目标外,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

价值观”等三个领域的分目标。

对区域地理的分目标我们作如下解读。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知道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

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课程技能目标还包括在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除课本外,还包括从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要求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和交往。

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

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三个领域的分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三个领域的分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5.准确解读“课程内容”标准,减小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使用中难度最大的是对其“度”的把握,既对每条“标准”的细化、深入解读。

现就部分“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细化和解读示例。

【示例1】地球与地图部分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和地球仪部分)

『解读』:

教师要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

而且,该标准中核心是“学生演示”。

因此,在不同教学条件的学校,教师都可以采取让学生动手演示、分小组演示或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获得及时反馈。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地图部分)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为达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部分)

本条“标准”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

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

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

在“地图”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同时还要明确地图的工具性。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存在着舍本求末的误区,即更偏重于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

地图既为工具,则重在利用。

“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学习重点应有所转移,应从过去侧重于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转移到现在的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这个根本上来,即学习地图的目的是为了会运用地图。

【示例2】世界地理部分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气候部分)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为达到本“标准”的要求,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气象台所采用的单位为摄氏温度(℃),取小数一位,零度以下为负值。

观测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米高处百叶箱里的温度表或温度计上所读取的温度。

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这些相关概念只是“介绍”,使其不影响学生达成读图和归纳气温分布特点的要求。

在教学中,当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特点时,对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做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另外,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认识区域部分)

以亚洲为例,具体解析本条标准。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中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南部,以上这些地形区都是由浅黄到浅绿的颜色,说明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

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深黄到浅黄的颜色说明其海拔在1000-3000米。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可以自己得出: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结论。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必然导致放射状的河流水系分布。

亚洲纬度范围广,海陆跨度大,气候复杂多样。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可以通过阅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来总结。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总结亚洲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本条“标准”立意在于让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

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

在“认识区域”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区域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鼓励采用案例方式学习区域地理,尝试通过减少必学的区域个数,加强对所选区域深入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区域有深刻的印象,并掌握学习或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地理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

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我们可以尝试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

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

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

《世界地理》部分除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外,《地理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中所列要素是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而非区域教学的顺序。

教师的工作是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

大洲、地区和国家。

《地理课程标准》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

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

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

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要素。

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示例3】中国地理部分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这一单元,《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

进一步明确了长江和黄河的教学要求,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

我们对“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一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这一要求容易达到,学生也通过其他途径,对我国主要的河流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是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有哪些,大体分布在哪里。

二是结合地形与气候知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

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要学会分析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关系,对比分析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差异。

要联系家乡的河流或生活体验,解释外流河或内流河的特征。

我们对“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的理解,一是从身边的灾害入手,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以及灾害的危害。

二是运用地图与资料,说出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的危害。

三是面临自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做。

其中第二条是重点。

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要结合身边的自然灾害来学习灾害的知识。

第二,要结合国内灾害的案例来认识我国灾害频发的特征。

第三,要从培养学生减灾防灾意识的角度来学习灾害知识,特别是面临可能发生的灾害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示例4】乡土地理部分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

考虑到我省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建议乡土地理教学讲授甘肃地理或本地区(市/州)地理。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乡土地理”部分进行了调整。

首先,原“乡土地理”内容标准表格前面有一段“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的文字,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但这在文本结构上与前面的体例不相统一,修订后这段有关乡土地理功能价值的阐述全部归入到表格后面的“说明”中。

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来共有八条“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标准”。

这六条“标准”调整为:

①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③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④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⑤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⑥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前五条基本上概括了原来的内容,最后又从热爱家乡角度新增了情意领域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乡土地理”部分“活动建议”的教学,教师应注重操作类、体验类的室外和野外的实践活动。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选择乡土地理教学的范围和确定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实施乡土地理教学,达成“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的目标要求。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1.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地理教学中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2.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利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3.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校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教师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达成的。

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实效,就成为实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步骤和基础目标。

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和处理《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新课程的实施使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一纲多本”的现状,因此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2.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地理教材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素材进行使用。

要改变以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教师牵着学生去学教材、“钻”教材,教学就是教教材的状况。

教师要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

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

3.注重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新课程赋予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真正理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意义,对地理教师是个新的挑战。

地理教师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中,要树立几个观念:

一是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是教学过程也是课程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在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等在课堂上不断交流出现、进入教学过程时,就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师还应树立“生活世界处处有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等课程资源观。

在方法和途径上,要鼓励和倡导建立校内和校际间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并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资源。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二)准确把握和实施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地理课程的框架,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首先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2.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重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达成地理课程标准目标的初始环节和基本要求。

地理教师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要体现可测量、易操作、达成度高的特点,使其能够引导教学、规范教学。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间存在发展的差异、学力的差异和知识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层次性。

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基础上兼顾学生间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都有提高。

(2)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

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

简言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与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3)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注重营造有利于合作交往的课堂氛围;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帮助学生制定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等环节。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积极尝试师生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