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57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漫谈创新能力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例如,由于我国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基本上受制于人,导致本应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往往只有2%-3%的利润;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我国企业卖一台DVD机,只赚1美元,却支付给国外企业专利费20美元;

中国加工的芭比娃娃零售单价20美元,但中国生产者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

又如,美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对我国实行严格禁运,即使为了商业利益和其他政治原因破例卖给我国,也要专门派人监督机器的使用;

对于卫星上使用的高可靠处理器芯片,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元首外交才能购得,而且其使用也受监督。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方面对待中国的策略是:

对于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设计生产的涉及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全)的高技术产品进行严格禁运;

一旦中国拥有某种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则采用政治、商业的各种手段防止中国使用该技术形成产业(运十飞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核心技术体现为专利及标准、源代码、文档等,表面上是物化的、可以交易的。

但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是拿市场换不来的。

一方面,对于核心技术的输出,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一般采用非常严厉的管制措施,要么封锁,要么开出高价。

例如,最近美国政府否决了香港文传公司收购美国全美达(Transmeta)公司的一个处理器型号的方案,虽然就其技术而言这个处理器已经落后而且没有被市场接受。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实践,我们就难以消化吸收购买来的技术,结果是不断引进,不断购买升级,而自己永远形成不了创新能力,永远受制于人。

前些年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虽然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但可以通过开放市场,通过合资等方式,用市场换技术得到。

而市场换技术的实际结果是我们丢掉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国的轿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发出来过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红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工业走上了一条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

走合资道路的初衷是通过引进提高水平,最后达到自主开发。

但是在2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合资的主要企业始终没有能力自主开发新车型。

原因很简单,合资企业只能引进外国企业的现成产品设计,而自己从来就不进行产品开发。

没有产品开发的实践,就发展不出产品开发的能力。

最近一两年,这些企业开始尝试自主开发,但仍然需要从头做起,这恰恰说明自主开发能力不是技术引进的当然结果,是拿钱和市场都换不来的,只能来自自主开发的实践。

自主创新能力是包括思想方法、人才队伍、企业文化和制度等在内的综合体。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是重要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论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枪杆子”。

当年,如果没有枪杆子,革命就会失败;

今天,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自主开发上付出更多努力的企业会发展出更强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更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增长潜力。

例如华为和中兴早期都是为从香港进口的电信设备做代理的贸易公司,当时全国有几百家类似的企业,而今天只剩下华为中兴两家,并成为现今国际公认的优秀企业。

原因很简单:

只有这两个企业很快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这就不难看出“创新能力里面出效益”;

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奋起自强的精神状态。

自主开发企业早期阶段的所有物质条件都比不上依赖合资的大企业,只在一个方面超过后者,那就是自主开发的勇气;

而在其经过努力具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并体现为市场的竞争力后,就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企业的信心。

自主开发组织和依赖别人技术的组织在精神状态上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以及高技术产品是自主创新相辅相成的三个不同环节。

花钱购买高技术产品,见效快;

花钱进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有后劲。

我们的祖先曾经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中青山就好比技术创新能力,柴就好比核心技术,用柴烧出来的饭就好比高技术产品。

如果我们图一时之快,为了眼前吃到更美味的食品,自毁青山,那么迟早会沦落到没有饭吃或者靠别人的施舍吃饭的地步。

前些日子在全国青联的一个报告会中听了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金教授提到“和平”和“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和平可以通过服从得到;

而要获得安全,必须要有拒绝的能力。

这里面的道理和创新能力建设是类似的。

2.创新能力的特点

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自主性、长效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性。

所谓创新能力的自主性,指的是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只能通过自主的技术研发实践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外部获得。

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却不可能引进。

技术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才能形成。

“引进技术”只有在服务于自主开发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自主开发能力的发展。

如果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理由,放弃自主开发平台,就会中断技术学习过程,就会丧失创新能力。

以龙芯处理器的研发为例,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团队最近研制成功的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达到了中低档奔腾四处理器的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仅有两、三年的差距。

但如果我们回到20年前,在七、八十年代,计算所的芯片和计算机的研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只有几年的差距。

也就是说,过去五年计算所有关领导和龙芯团队呕心沥血的努力仅仅是重新建设起了计算所20年前就已经拥有的处理器芯片设计的相对能力,“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究其原因,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们就以各种原因,中断了在处理器设计方面的实践,因此中断了能力建设和技术学习过程。

在龙芯处理器的研制中,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吃尽了苦头。

尤其是由于能力的丧失导致原有市场的丧失,要重新找回这些市场更是极其困难的。

龙芯课题组有一位老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今年已经66岁了,80年代曾在计算所负责芯片的研制,80年代中期由于芯片研制队伍的解散而离开了计算所。

当她听说计算所研制龙芯1号时,就主动带领几个学生参与到龙芯的研制。

黄老师现在还经常无限惋惜地跟我谈起当年被解散的芯片研制队伍,每次我都能深切感受到她深深无奈。

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的含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持续的实践;

另一方面的含义是自主创新能力一旦建立起来,就能长期从中得到效益。

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后而仁”,意思是要实行王道的仁政,亲眼看到成功,是很难做到的。

必须要加以时间的培养,通过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了安定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然后才能“世后而仁”。

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常需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高技术产品,买来就能用;

也不同于盖房子修马路,短期就能见到效果。

高技术产品是迟早会过时的,而一旦建立起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能够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开发出适应需要的新技术和产品,而不会随着现有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的过时而丧失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在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

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信心、技术和管理人才、科研管理和制度、科研环境和条件、以往的技术积累、产业环境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就技术本身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若干相关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单项技术能力只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部分。

以处理器的研发为例,从技术的角度看,国内与国外同行相比最大的差距,不在于包括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电路设计、工艺、验证、系统软件等单项技术上,而在于这些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在于对这些技术能够融会贯通的人才的缺乏。

如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既要充分了解与处理器联系紧密的操作系统,编译器以及应用程序的原理和行为,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在软硬件功能划分、硬件复杂度和性能之间做合理的权衡;

又要充分考虑到所设计的模块和功能部件的电路结构及该电路涉及的晶体管和连线的物理行为,以便做到流水级间的延迟平衡以及进行性能、设计复杂度、功耗等的取舍等。

从产业化和应用的角度看,国内与国外同行相比的最大差距,在于产业链的不完善。

处理器芯片虽然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但决不是计算机系统的全部。

计算机系统还包括有关的套片、各种接口芯片、系统软件以及相应的应用等,即使是象Intel和IBM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能力包揽一个系统所有软硬件的设计。

越是核心技术,产业链越长,而产业链的建设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性指的是技术能力只有在动态的应用中才能创造出技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随着需求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人才和科研平台都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人才和科研平台的简单叠加,而是人才的运用、人才对平台的操作。

就象在计算机中,程序是静态的,而进程是程序的运行,是动态的。

技术是死的,能力是活的。

技术一旦形成,就确定了;

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并且在变化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术。

例如设计芯片的企业,一旦形成设计能力,就能随着工艺的发展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微米级到深亚微米级,再从深亚微米到纳米级。

以前我们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技术转移作为科研成果转移的主要途径,而实际上恰好能直接满足应用需求的技术很少,而且应用需求会随时变化。

正确的科研成果转移的方法应该是转移技术能力。

硅谷的发展主要是当地大学向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形成了创新能力,很少听到有什么公司从大学直接得到技术就能形成产品的。

这也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动态转移,而静态的技术转移起来需要技术接收方具有创新能力去消化。

3.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过去的五年中,经常有人问我,做龙芯最困难的是什么?

在刚开始的时候,每次碰到这个问题我都觉得不好回答,因为我们从零开始,五年来连跑带爬地做到目前这个地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每一步都困难,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堪回首。

但是,当我经历了一些龙芯的应用推广工作后,觉得做龙芯最大的困难就是很多人自主创新的信心不足,与此相比,所有的技术困难更好克服。

五年来,我不断被问到同一个问题:

国外大企业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几千人的研发队伍,而我们人员只有百来人,经费只有几千万,怎么做得过国外大企业呢。

这个问题也曾经把我问倒,但经过五年的实践,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在通用处理器的研制方面没做部署。

在十五初期,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应以研制专用的嵌入式处理器为主,许多人认为我国还不具备研制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能力。

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从1999年开始就呼吁我们在十五期间应该花大力气做通用处理器,认为错过这五年,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当时,我也认为这只是一种宣传,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做,也就做起来了。

无独有偶,在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当时我们完成的龙芯2号处理器已经达到中低档奔腾3处理器的水平,我们在考虑十五863滚动项目时打算通过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使龙芯2号的性能达到中高档奔腾3处理器的水平。

科技部高新司信息处的领导经过分析认为我们应该走跨越创新的道路,要求我们将龙芯2号增强型的性能指标定位到中档奔腾4处理器的水平。

当时我一度也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但在科技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经过深入分析和探索,制定了一条有一定风险但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技术路线。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设计的龙芯2号增强型已经达到预定的高设计目标。

这两件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

自主开发是需要勇气的;

没有勇气,落后者永远是落后者;

有了勇气去实践,落后者就变成了赶超者。

人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

通过龙芯处理器研制我们也认识到,实际上科研工作中也有“事非经过不知易”,但是这个“易”不是容易的“易”,而是长征过后感到“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易。

我们要有进行自主创新的信心,中国人在高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完全能够通过创新跨越取得突破。

在创新跨越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十一五战略目标,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多核处理器的设计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微处理器的发展到了一个难得的转折期,由于物理极限及功耗等限制,过去走在前头的国外大公司必须调转船头,反过来走我们开创的路;

而我们不要拐弯,可以加速向前冲。

这是我们后来居上的大好时机。

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发展,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事实上,历史总是在弱者不断战胜强者中发展的。

最强大者在可以为所欲为时有所节制是最高的智慧,可惜现在的国外垄断者没有这个智慧,他们为了利润不遗余力地阻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误导消费。

他们追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必然会被符合历史趋势的其他队伍所取代,虽然貌似强大,但本质上是纸老虎。

因此,我们只要坚持信息化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信息化需求而不是只满足少数精英的需求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坚持走节约型而不是豪华型的信息化道路,紧紧抓住从PC时代到后PC时代发展的机遇,抓住计算机的主要矛盾从性能价格比到性能功耗比转变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我们一定能后来居上,在竞争中获胜。

当衣不蔽体的流寇一样的三万多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他们是中国最生气勃勃,最具有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真正的民族精英。

自主创新的信心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又会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以前,李国杰所长经常问我,有没有什么技术是只有国外大企业会,我们不会的。

现在我觉得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是我们不会或者我们掌握不了的。

我们真正困难的是组织起来,形成产业。

就技术本身来说,一旦把窗户纸捅破,做CPU就和种萝卜白菜差不多。

虽然我是农民出身,小时候经常看大人种萝卜白菜,但现在和做CPU比起来,我更怕种萝卜白菜。

吉利汽车的李书福董事长曾经说过,“做汽车就是在两个沙发上装上四个轱辘,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想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龙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国内外的企业,其中有我们的工具提供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

在和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个深刻的体会是技术依赖企业和自主开发企业的精神面貌泾渭分明。

在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企业中,有人总是在讲自己搞技术有多难,国外的技术多么先进,谈虎色变。

而自主研发企业无论水平高低,却总是具有向上攀登的信心,充满阳刚之气。

第二、克服浮躁情绪,重视创新能力建设。

克服浮躁的情绪和表现,是中国科研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首要问题。

现在没有人不认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

然而,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漫长的过程,必须打持久战,创新能力建设者需要有为后人“乘凉”而“栽树”的胸襟。

在战略上,我们要自尊自信,相信这个曾经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伟大民族的智慧可以建设起一流的创新能力;

但在战术上,我们必须避免出现浮躁的表现、虚假的概念。

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当浮躁出现时,我们就会只关注成绩,忽视能力建设,我们的差距还会加大。

现在的科研投入主要以科研项目为投入单位,以项目成果作为主要考核方法。

这样做有它的合理之处,因为一个单位能够研发出创新成果,说明这个单位有了创新能力。

但完全以项目作为投入和考核单位在很多时候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目前,项目经费收入是多数科研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样做使很多科研机构不得不根据经费来源设置科研目标和方向,甚至不得不做一些跟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南辕北辙的项目;

此外,科研机构承担的项目结束后,项目有关的经费随即终止,不利于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以项目经费为主要科研经费投入方法必将导致不少科研机构为经费所迫只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自身的能力建设。

建议在各级科研机构中增加经常性的经费投入,使得科研机构能够建立长效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证明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队伍,更应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否则一旦丧失现有的创新能力,重新建设起来需要的力气就大得多。

进行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改进科研考核制度,把能力建设纳入考核目标。

现在一般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核科研人员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到多少经费,等等。

建议同时加强对能力的考核,比如一个项目没有完成预期的技术指标,但建立起了能力,培养了人才,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创新能力建设可以在执行科研项目、形成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完成,但创新能力建设在很多时候应具有超前性。

以龙芯的能力建设为例,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先后建立了EDA平台、C模拟器平台、FPGA验证平台、指令级随机验证平台、LINUX操作系统及工具链平台、硬件实验平台等;

掌握了高性能超标量处理器的结构设计、LINUX操作系统、物理设计、IP化、验证等核心技术。

尤其是我们能够把这些技术和平台融会贯通,掌握了从系统结构的概念到电路和版图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形成综合能力,服务于龙芯处理器设计的整体。

但在过去,我们主要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被动地进行能力建设;

以后我们还需要未雨绸缪,结合我们的目标和计划进行主动的能力建设。

例如,李国杰所长曾经提出要加强我们在高速信号传输方面的能力建设,虽然我们眼前的任务没有高速信号传输方面的紧迫要求,但提前进行这种能力建设是很必要的。

随着我们在掌握片内处理器设计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进展,技术瓶颈将逐渐从片内转移到片外,从芯片转移到系统或者芯片和系统的结合部。

因此高速信号传输的技术将是龙芯的下一个重要技术瓶颈。

一方面,龙芯3号片内将集成几十个龙芯2号处理器核,而芯片的引脚是有限的,如果不解决高速信号传输的问题,龙芯3号将会成为“嘴小肚子大”、“茶壶里倒饺子”的怪物。

另一方面,现在业界的总线都在向高速总线发展,如HyperTransport以及PCIExpress等,如果以后的龙芯处理器还使用普通总线,将难以解决相关的套片问题。

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象十五期间重视芯片的物理设计能力那样重视高速信号的设计测试能力。

即使目前没有紧迫的项目,也要本着为国家建设能力的态度,抓紧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建设。

高速信号传输的能力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片上高速IOPAD的设计,相应的测试环境的建设,全系统(片上、封装、板级系统)的仿真平台和流程等等。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购买部分高速IOPAD等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要警惕在国际合作中丧失创新能力,以我为主,建立起在高速信号传输方面的融会贯通的技术能力。

第三、创新能力的建设要服务于创新目标,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建设。

这一点,我们在龙芯处理器的实践过程中有深刻体会。

龙芯处理器研制的宗旨是:

“通过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处理器设计,大幅度地降低中国信息化的成本,走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自主、可靠、安全的处理器设计,掌握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为战略性的国家需求服务”。

根据上述宗旨以及计算所国家队要啃硬骨头的思想,李国杰所长在十五初部署龙芯处理器研制时,确定了龙芯作为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创新目标。

根据上述目标,过去五年龙芯课题组在龙芯处理器研制过程中加强了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能力建设。

例如,一般的ASIC芯片不用进行全定制电路的设计,而高性能处理器一般都需要全定制电路的设计,由于我们设计的是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因此我们就开展了全定制电路的设计工作。

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态,即总认为只有一天到晚看论文、写代码、做调试的人才是真正的科研人员。

而很少关注科研的目的是什么,科研的需求是什么,科研的出口是什么等问题。

结果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只能锁在保险柜里。

实际上把实验室产品转换成市场产品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我们国家非常缺乏、而且很多人都不重视的创新能力。

龙芯课题组在派课题组人员到常熟进行龙芯产业化基地建设过程中,认识到龙芯离市场需求的差距,加深了对龙芯应用需求的了解,逐渐明确了“为应用做系统、为系统做芯片”的思路,提高了认识,并根据新的认识调整科研布局,实际上也提高了创新能力。

课题组在和流片厂家和合作伙伴STmicro公司对龙芯2E进行优化过程中,双方一起制定了十几项改进方法,包括结构上动态关闭不用逻辑、动态降频、门控时钟、关闭二级Cache、时钟树优化、使用LVT库、增加集成度、实现实速测试等。

上述改进和优化都与我们习惯做的研究无关,在我们眼里都不算核心技术,而且做起来很烦琐,但综合起来,这些建议和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性能(20%-30%)、降低功耗(30%-50%)、降低成本,大大提高龙芯处理器的竞争力。

通过近期的实践,我们逐渐掌握了把实验室原型转化成产品的方法、过程,尤其是态度。

近几年实践的一个重要体会是,从技术研发到市场的结合部的能力是我们非常缺乏的一种重要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人才也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载体。

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是有区别的,创新能力是人才的组合和运用。

我们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时,要时刻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是为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的。

例如,如果引进一个人才,虽然技术能力强,但与原队伍的核心价值观很不一致,甚至纪律涣散,这样的人才反而会降低队伍的战斗力;

又如,如果引进的人才需要开辟一个与原创新目标不符合的新的研究方向,必然需要配备相应的资源,分散兵力,这样的引进也要慎重。

对于落后者来说,创新队伍的建设要注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总体实力不如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争取在局部取得优势。

毛主席曾经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人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同样,创新队伍的建设要凝练目标,紧紧围绕创新目标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龙芯课题组过去五年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进行又红又专的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在过去五年中加强队伍的理想和作风建设,将课题组塑造成一支有灵魂的团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