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95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业务通论复习资料传播班文档格式.docx

这意味着新闻传播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传播、面向所有人的传播;

意味着传播新闻、收受新闻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形式上,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们应该拥有的一种普遍权利。

4、及时原则的含义

及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事实信息反映出来,传播出去。

从新闻传播的总体要求上说,对新闻事实的再现越及时越好。

及时的程度是以新闻事实的发生、发现到传播实现间的距离来衡量的,因此新闻事实发生,发现到得到反映报道的“时距”越短越及时

4、网络媒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

1、即时性

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

上世纪末,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不断创造了发稿时效第一的记录。

如:

1999年5月8日清晨5点50分(北京时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

国内新闻网站中第一个对此作出反应的是人民网。

该网站9点25分发布了使馆被炸的第一篇报道;

11点55分发布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的现场目击,报道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已殉职。

中央电视台在12点的《新闻30分》中加以报道,新华社在午后才向新闻媒体发稿。

近几年来,滚动快讯让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体现。

随着网络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日臻完美。

网络媒体为凸现新闻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甚至将新闻电头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即使是日常新闻报道,新闻内容页面一般都标注了精确到秒钟的发布时间,一些新闻列表的每个标题后也标注发布时间。

2、海量性

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已有近10年时间。

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如新浪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800多条,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发稿量可见一斑。

点击打开任何一条网络新闻网页,呈现给读者的除该新闻的内容之外,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和新闻专题等链接,广为集纳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全面报道事件始末,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让读者充分享受新闻盛筵。

除非人为清理或服务器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遭到破坏,理论上网络媒体所发稿件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资料存储容量巨大的服务器上。

在这种意义上,网络媒体简直就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还体现在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

谷歌、XX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有的检索工具,使网上查找新闻变得十分便捷。

读者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

3、全球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

“网络传播无国界”,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事实上通过代理服务器可突破封锁),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

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均可轻松浏览全球网站。

1998年,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克林顿性丑闻”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著名网站Yahoo!

、AOL等以最快时间转载,长达4个多小时的克林顿供证录像视频在互联网上随后播出,斯塔尔报告的主要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广为传播,这一案例成为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全球性,在使一些网络媒体“走出国门”的同时,使一些目标受众为特定语种读者的网络媒体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如香港的星岛环球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中文网站,纷纷跃入全球华人的视野范围内。

4、互动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

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

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电子邮件、ICQ及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等,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1999年5月9日,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不久改版为“强国论坛”,截至目前,已有482004人注册为该论坛用户,同时在线浏览人数最高达到209211人。

近年来,网络论坛在“刘涌案”、“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以及“虐猫女事件”等几起社会新闻事件上,发出了强大的声音,产生了巨大影响。

5、多媒体性

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

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由于传统媒体只能实现单媒体传播,受众选择了什么媒体,就只能选择这个媒体所具有的传播方式,所以报纸、电视和广播一直处于一种“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彼此不能涵盖,而网络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像等传播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

6、新媒体特性

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正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融合报纸运作模式产生了网络报纸。

随着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融合电台技术产生了网络电台,融合电视技术产生了网络电视台,融合移动通讯技术产生了网络/手机短信、手机网站,变革编辑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博客,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根据香港互联网交易中心的纪录显示,2006年世界杯赛事期间,网上流量最高是午夜,到约凌晨五点流量便急剧下降,粗略估计,每晚约有三、四万部计算机上网看世界杯。

湖南卫视节目《超级女声》连续两年不停地以P2P技术直播,上海文广传媒除了IPTV外,也广泛使用P2P技术。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

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公信力不高、容易侵犯知识产权、带宽瓶颈制约、信息垃圾泛滥等,还有很大的品质提升空间。

5、报纸的特质?

报纸是出版周期最短的定期连续出版物。

报纸的基本特点是内容新、涉及面广、读者最多,是影响面比较广的文献信息源。

  1、及时性是报纸区别于书刊的最主要特征,又称新闻性和时间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

当天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在当天或次日的报纸上就能反映,有的新闻时差仅几小时而已。

  2、丰富是报纸的第二个特征,能及时捕捉社会经济活动的瞬息万变,并按轻重缓急迅速公布于众,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指示器。

  3、能体现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对事物从发展到结果都作跟踪报道。

人们从报纸上可以得知即将发生的事(预测)、正在发生的事(报道)、直到对最后结束的反馈信息(综述)、以及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分析、评论)。

这种对动态信息的掌握是图书所不及的。

报纸不仅发布消息,还可通过分析性文章对复杂的市场现象进行阐述,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来启发思维、拓宽思路,不仅满足“是什么”,还回答“为什么”,减少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6、新旧好莱坞时代

旧好莱坞时代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好莱坞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制片厂制度

制片厂制度的特点:

把生产程序、发行方法以及产品本身正规化,作为终端产品的电

影在风格和主题上不再具有个性,而是可以归为某种类型样式。

好莱坞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体育片等

新好莱坞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

重大变化----影片内容的真实性用实景拍摄;

价值观念;

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

电影语言的运用打破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情节因果线式连接,自由的处理时间与空间;

在摄影机运动、声音以及剪辑技巧方面有了新的变化。

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相互交织是常见手法。

7、简述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也是完成一篇稿件的先决条件,因为新闻报道的是事实,采访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手段。

而对新闻写作来说,很多报道者也是不尽了然,不能有效报道其采访的对象。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概念

  1.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其基本构成是指构成新闻写作,使新闻得以传播必不可少的元素。

现代写作学研究表明:

写作是主客体间借助语言符号“多重转化”的系统过程,新闻写作必须完成“物→意→文”的多重互动。

  2.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采集素材、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了解,以新闻形式去反映有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活动。

采访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新闻资料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是记者最基本、最经常的业务活动之一,被新闻界认为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二、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

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从业者常常有这样的遗憾:

采访中似乎什么都问到了,但回来一落笔又感到材料不具体,细节不清楚。

要避免这样的遗憾,就要在提问中注意问得具体,问得明白,切忌笼笼统统,大而化之。

因为提问涉及到采访选题的内容,应事先把一个大问题细化成一些具体的问题,抓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一问到底,越具体越详尽越好,因为这些具体的细节关系到人物的思想境界。

实践证明,一些生动感人的作品都与深入具体的采访有直接的关系。

  深入采访,尤其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更应多多请教,多画些问号,在全面了解熟悉情况下,再着手取材,落笔时心中有数,才会驾驭素材,得心应手。

  多画问号,善于提出问题。

要注意关键环节、重点、难点,向采访对象提问、请教,要十分慎重,要深思熟虑。

当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疑问时,应从获取第一手材料入手来展开和深入自己的采访活动,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记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如果已拿到一些第一手材料,那么报道者在同对方谈话时,就已经有了一些“资本”,报道者可以用第一手材料同他的材料加以对照,可以据此发问,可以迅速理解对方的谈话。

总之,第一手材料可以成为报道者撬出其他材料的有力杠杆。

  2.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新闻采访的成果只有通过新闻写作传播开去,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如果忽视了新闻写作这一个关健环节,就可能会出现“功亏一篑”的大遗憾。

随着新闻采访的不断深人,记者就应该不断思索和酝酿有关新闻写作的问题,比如,采访获得的材料适宜于用哪一种新闻体裁来表现,材料够不够,哪些典型材料还需要深入细致地挖掘等等。

这样就能让新闻采访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深人扎实。

这些都说明,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也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认清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辩证关系,不妨用矛盾论的观点作指导。

实践表明,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渐次酝酿新闻写作中的一些问题;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记者也可能需要就某些问题进行补充采访。

但这些都只能算是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解决次要矛盾。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材料的艺术性再现

  新闻采访的成果必须通过新闻写作体现出来,再传播开去,以真正实现其价值。

有了好的事实材料、好的内容,还需要用好的写作形式、技巧来表现。

新闻写作上的欠缺,无疑会使新闻采访的效益受损。

在采访的后继过程中,写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重视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和技巧性。

  ①通过背景交待使读者“知其所以然”,表明观点。

  任何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记者在写作新闻时,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且要向读者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

这就需要运用背景材料。

西方记者在写作新闻时很注重背景的运用。

沃尔特·

福克斯在谈到新闻背景时说:

“新闻记者对读者可能了解既往事态的程度不能估计过高。

除了重大事实的连续报道外,一般的新闻稿中都必须包括回溯既往事态的足够信息,以便使第一次读到该报道的读者也能完全明白此事的来龙去脉。

”②

  ②在新闻中夹叙夹议

  西方“纯新闻”反对的是记者站出来直接讲话,它讲究的是说话的方式和方法问题。

事实上越到后来,西方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中直接说话的情况越多。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是绝对地排斥记者的主观见解和对事件的评论的,而且新闻中的“议”是以大量事实为前提的,有的本身就是对事实的报道,是事实的延伸和发展,既是记者根据大量事实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作出的客观评价,也是读者在了解事实后能够得出的必然结论。

8、大众传媒:

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

9、大众的基本特征:

规模的巨大型、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

10.新闻价值及其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

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及时、重大、接近、显赫和异常。

1、及时:

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

2、重大:

一个事件的重要性程度。

3、接近:

与受众在地理、心理、情感和利益上越接近,新闻价值越大。

4、显赫:

显要人物、显要时间或空间。

5、异常:

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11.蒙太奇:

蒙太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整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12.新闻传播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原则的含义。

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称为客观精神。

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2)真实原则的意义。

3)公开原则的价值。

4)及时原则的含义。

13、网络媒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

一、即时性。

二、海量性。

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

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还体现在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

三、全球性。

四、互动性。

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

五、多媒体性。

六、新媒体特性。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

14.公民记者——

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

“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作为“公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

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

也就是说,得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条件。

公民记者特征:

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写独立于主流传媒的报道,同时,网上的独立媒体亦会鼓励市民成为民间记者,以报导形式介入社会诸多议题。

民间记者采访的动力来自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对社会的关怀,不计报酬,是一种自我的实践,并透过采访进入他人的生活处境,了解别人的状况和思想。

所以民间记者的新闻所触及的议题多种多样,写作时亦不会扮客观中立,而是带有感性和主观的色彩。

这种感性是来自经验和内心的,而不是社会上既有对立的情绪。

公民记者只需要申请一块部落格,或者到独立媒体的网站加入作民间记者,就可以写民间报导。

民间记者可以写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题材,例如当学生的写师生关系,教育制度问题,教育新闻;

当社工的写社会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对的问题,采访周遭的人。

公民记者的立场观点

(一)不必中立,世界上极难有绝对中立的传媒,相反有不少传媒故意装出中立的样子,却充满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

但必须清晰让读者知道你的立场和根据,使读者可对你的立场作思考和判断。

(二)报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实,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道德和法律上)。

(三)着重文章资讯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报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场游行里的参与者,或游行时在商店里的旁观者。

引用或参考自别的资料时,尽量保留原出处的连结或资料。

(四)不得发表和散播歧视性的言论,包括种族、性别、婚姻状况和性取向等。

(五)不能进行没有根据和侮辱性的人身攻击。

(六)文章不应作涉及商业性和政治人物的宣传,不能以报导和文章谋进私利。

公民记者的作战平台:

1、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

博客,通常称为"

网络日志"

,是指在网络上以日记的形式发布的流水记录。

博客作为新时代“信息爆炸”所催生的产物,他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其必然性,媒体新闻到大众新闻,博客可谓是一剂强劲的催化剂,博客在大众传播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客是公民记者最易发挥作用的平台。

2、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是公民记者便捷利用的一个平台。

手机媒体弥合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让传播渗透到社会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信息的汲取还是传播,都已经深入到点对点的模式,完全将传统媒体的盲区覆盖。

3、公民新闻网

公民记者的影响:

1、带来记者新模式

公民记者与传统记者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设置某些议程。

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它有助于受众形成立体事实图像,更趋于事实真相。

第一,传播是具有双向性的,传播者不再仅仅只是传播者,受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传播者与受着直接的界限被打破,或者说多了更多的交流。

有受众与普通公民、职业新闻工作者及所在媒体的相互反馈。

第二,普通公民与受众实际上是重合的,他可能直接经历或参与相关事件,既是传者也是受者。

第三,普通公民并不是必须通过自媒介进行新闻传播,他同样可以借助传统的媒介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新闻传播。

现实中的向报纸报料、向电视台提供个人拍摄的DV片段等即属此类。

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

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2、带来网络监督

和一般网民相比,“公民记者”对于实践公民权利有着更高的诉求和愿望。

同时,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加入这个群体的人,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多样化。

更多的知识精英,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了公民记者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辩色彩。

公民记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网络监督,还有网络参政。

他们会通过报道新闻,讨论公共事务,要求行政作为。

当然,公民记者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群体。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目击某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见证某个新闻现场,并发表新闻变身公民记者。

公民记者在发表言论时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说出的话不好听。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话不真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执政者需静下心,以负责任的心态面对通过网络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民间呼声。

公民记者的发展前景:

公民记者的局限性1、公民记者报道的真实性及稳定性问题

公民记者的广泛来源性在某种情况下,会令人很难辨别他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同时,公民记者往往高度个人化地介入新闻事件,往往会让新闻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保证公民记者报道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让人甚为棘手。

此外,公民记者来自于普通的公民群体,其在时空上具有分散性。

由于公民记者的非职业化的传播者,他们进行新闻采集报道多为自愿,因此公民新闻都是公民记者“碰”来的。

像周曙光那样放弃工作专门赶赴重庆进行长期跟进报道的公民记者毕竟是少数。

因此,公民记者的分散性和“碰”新闻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公民记者很难像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